在博物館,看古人怎麽吃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盛飯的碗、飲酒的杯、喝茶的皿……當食器、酒器、水器以陶、銅、瓷、金銀、玉、漆木的形式出現,要不要去開開眼?從(cong) 北京回寧波過年的怡寧一頭紮到了寧波博物館的這個(ge)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
在寧波博物館一樓東(dong) 特展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yu) 寧波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食禮中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正在展出。“濃濃的年味都是以食為(wei) 核心的。很好奇我們(men) 的老祖宗是怎麽(me) 吃的,網上看到有這個(ge) 展覽,我提前兩(liang) 天就預約了。”怡寧認真地看著展櫃裏的每一件寶貝。秦廿六年詔銅量、漢“清河食官”銅染器、唐鎏金蓮瓣銀茶托、宋瑪瑙碗、元海棠式金盤、明青玉回紋雙螭耳杯、清紅彩雲(yun) 龍紋瓷碗……“看著就高大上,我們(men) 的飲食因為(wei) 這些器皿而文化味十足。更重要的是,覺得古人遙遠的生活馬上就到了眼前。”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僅(jin) 孕育了種類繁多、自成體(ti) 係的美食菜係和風味獨特的烹飪技藝,更是催生了繁複教化的禮儀(yi) 製度和豐(feng) 富多元的風俗習(xi) 慣,承載著古人的生活情誌、生存智慧和生命尊嚴(yan) 。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中,創造了形製精美的飲食器具、“藥食同源”“食療養(yang) 生”的飲食觀念以及浩如煙海的典籍製度。
據寧波博物館值班人員介紹,為(wei) 展示食器背後蘊藏的中華飲食文化,這次展覽共展出了120件(套)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典藏,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件。展出橫跨新石器時代至清代,通過概括不同曆史時期的飲食文化特色,讓觀眾(zhong) 品味“民以食為(wei) 天”的中國味道和“食以禮為(wei) 先”的傳(chuan) 統風尚。此外,展廳有圖片、多媒體(ti) 演示、場景複原等多種展現形式,可以沉浸式了解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前世今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