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種”出美好生活(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河北灤平積極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
蔬菜大棚“種”出美好生活(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本報記者 邵玉姿
河北省灤平縣,街頭巷尾洋溢著新春的喜悅,田間地頭的一座座蔬菜大棚內(nei) 暖意融融、綠意盎然。村民們(men) 正忙著采收蔬菜,豐(feng) 富節日市場供應。
采摘、打包、運輸……平均每天約60噸新鮮蔬菜從(cong) 這裏出發,運往京津地區市場。2022年灤平縣設施蔬菜產(chan) 量約3.5萬(wan) 噸,其中約有2.2萬(wan) 噸直供京津。
大棚產(chan) 業(ye) 旺,群眾(zhong) 生活美。“菜籃子”事關(guan) 千家萬(wan) 戶,是最基本的民生。數以千計的大棚不僅(jin) 保障了城市蔬菜供應,更為(wei) 灤平農(nong) 民帶來了美好新生活。
蔬菜種植帶動群眾(zhong) 增收
早上8點半,位於(yu) 灤平縣大屯鎮興(xing) 洲村的灤平新碩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內(nei) ,200餘(yu) 台自動卷簾機同時啟動作業(ye) ,101座蔬菜大棚的棚頂處,原本緊緊覆蓋在棚膜上的棉被一齊被緩緩卷起,場麵頗為(wei) 壯觀。隨著厚棉被掀起,陽光透過棚膜一縷縷照射進來,灑落在一片片綠葉上。10餘(yu) 分鍾後,大棚內(nei) 徹底明亮起來,一派生機盎然。
拿起幾個(ge) 白色的塑料筐,放進簡易手推車裏,63歲的馬桂蘭(lan) 推車走進大棚,采摘西紅柿。“西紅柿九成熟就可以摘了,這樣既方便運輸,又能保證口感。”馬桂蘭(lan) 邊采摘邊介紹。不遠處,種植西葫蘆的大棚內(nei) ,她的老伴兒(er) 、65歲的朱鳳龍也在忙著采收。
馬桂蘭(lan) 夫妻倆(lia) 是興(xing) 洲村村民。“過去3畝(mu) 多地就種一茬玉米,一年到頭土裏刨食,頂多掙個(ge) 2000元。”馬桂蘭(lan) 回憶道。
近些年,村裏發展大棚種植,夫妻倆(lia) 便把土地流轉出去,一年的租金收入有4000元。夫妻倆(lia) 還應聘成為(wei) 大棚管護員,月月都有工資拿。“每人每月管倆(lia) 棚,基本工資3000元。我和老伴兒(er) 有餘(yu) 力,一共管著6個(ge) 棚,兩(liang) 個(ge) 人加起來一個(ge) 月工資就能有9000元。”說起收入,馬桂蘭(lan) 笑得格外燦爛。這幾年,老兩(liang) 口不僅(jin) 在村裏建起了新房,還在縣城為(wei) 兒(er) 子購置了新房、買(mai) 了新車。“這日子是越過越美了。”馬桂蘭(lan) 說。
“灤平縣氣候溫和、水資源充足,發展蔬菜產(chan) 業(ye) 的自然條件優(you) 越。同時,距離北京、天津較近,蔬菜運輸成本低,得天獨厚的區位優(you) 勢也有利於(yu) 設施農(nong) 業(ye) 的大規模發展。”被選派到當地幫扶的灤平縣副縣長張雷介紹,近年來,在人民日報社的對口幫扶下,灤平縣加大蔬菜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力度,引入大戶、企業(ye) 在園區發展,通過“企業(ye) +基地+合作組織+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不斷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目前,全縣設施蔬菜建設麵積達1.1萬(wan) 畝(mu) ,帶動4000餘(yu) 名村民就業(ye) 。
智慧農(nong) 業(ye) 促進提質增效
幾十個(ge) 食用菌生產(chan) 車間,一個(ge) 人便可管理。輕點鼠標,即可實時遠程調控車間內(nei) 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
這是承德潤邦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在灤平縣安純溝門鎮打造的工廠化食用菌基地,也是河北省以“5G+數字化精準種植”為(wei) 主題的食用菌示範園區。
登錄智慧農(nong) 業(ye) 物聯網管理平台,一一查看每個(ge) 生產(chan) 車間內(nei) 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空氣溫度等信息……控製間內(nei) ,春節假期值班的工作人員薑海濤正坐在電腦前實時監測每個(ge) 車間的作物生長情況。“通過智能化生產(chan) 和可視化管理,我們(men) 實現了對生長環境要求十分苛刻的珍稀食用菌的量產(chan) 。”薑海濤介紹,公司共建成43間智慧生產(chan) 車間,其中23間投產(chan) 種植黑皮雞樅菌,日產(chan) 3000餘(yu) 斤,是目前我國北方較大的黑皮雞樅菌基地。
“蔬菜大棚選址要求土壤肥沃、采光充足。為(wei) 了提高種植效益,2020年起,我們(men) 在土壤相對貧瘠、采光條件也不好的地塊上打造工廠化設施農(nong) 業(ye) ,引進種植黑皮雞樅菌、豬肚菌、金耳等珍稀食用菌。”灤平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呂連寶說,目前全縣已建設工廠化食用菌園區6處。
珍稀食用菌種植對土壤溫度、濕度等要求十分高。起初,隻能通過人工控製,保持生長環境的相對穩定。“人工控製不僅(jin) 成本高,而且不夠精準,容易導致溫度忽高忽低、濕度忽大忽小,影響菌類的生長和品質。”薑海濤說,這兩(liang) 年,公司依據政策申請了近2000萬(wan) 元的涉農(nong) 整合資金,對生產(chan) 車間的軟硬件進行了全麵升級,打造了智慧農(nong) 業(ye) 平台,實現了“5G+數字化精準種植”。
“5G升級實現了對菌類生長環境的控製更精準,生產(chan) 的珍稀食用菌品質也更高。”呂連寶說,今年開始,將逐步在全縣所有設施農(nong) 業(ye) 園區普及使用5G技術,進一步推動設施農(nong) 業(ye) 向智能化發展。
冷鏈物流送“鮮”味到市場
下午2點,羅東(dong) 洋駕駛著冷藏廂式貨車到達新碩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打包車間前。稱重、包裝……車間內(nei) ,數百筐蔬菜已打包完畢。
清點貨單,挨次裝車,核實確認……270筐、重約7.5噸的新鮮蔬菜不一會(hui) 兒(er) 便完成裝車。“今天這車蔬菜有西紅柿、土豆、螺絲(si) 椒、茄子等品種,將運往北京11家商超。”羅東(dong) 洋一邊說著,一邊利落地踩下油門,拉著滿滿一車蔬菜駛往北京。
先走灤陽路抵達縣城,然後上京承高速直奔北京。“用不了3個(ge) 小時就能到。今晚這些蔬菜就會(hui) 出現在北京各大商超了。”羅東(dong) 洋說。
灤平滿地蔬菜鮮,如何保證這“鮮”味直達市場?
“我們(men) 鼓勵幾家現代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發展蔬菜冷鏈物流,提升蔬菜產(chan) 品附加值,讓灤平的新鮮蔬菜在當天就能擺上北京和天津市民的餐桌。”呂連寶說,近兩(liang) 年,灤平縣大力支持企業(ye) 新建儲(chu) 藏量達百噸以上的保鮮庫,每新建1處即補貼全部費用的40%。
新碩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西南角,並行排列的幾座保鮮庫內(nei) ,百餘(yu) 噸馬鈴薯整齊擺放。“我們(men) 共建有12個(ge) 保鮮庫,總麵積達1150平方米,可儲(chu) 存650噸新鮮蔬菜。”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坡介紹。
截至2022年底,灤平縣已建成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保鮮設施124座。“我們(men) 將積極開展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冷藏保鮮冷鏈設施項目建設,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和附加值,帶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呂連寶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