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接連推出多檔文化類節目 從鏡頭中窺見文化發展脈絡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小雪
喜迎新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接連推出《非遺裏的中國》《古韻新聲》春節檔、《中國地名大會(hui) 》(第三季)等多檔文化節目,以及《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跨年特別呈現、《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萌兔的奇妙旅程》等紀錄片,以一份寶藏片單點綴新年熒屏,給觀眾(zhong) 帶來一份誠意滿滿的文化大餐。在中國視協融媒體(ti) 文化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張延利看來,“這些聚焦國寶與(yu) 非遺的故事,激起了大眾(zhong)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濃厚興(xing) 趣。同時,也讓觀眾(zhong) 從(cong) 尋根之旅中窺見文化發展脈絡”。
創新呈現推動活態傳(chuan) 承
當匠心技藝融入時代元素,傳(chuan) 統文化也能打破時間隔膜,續寫(xie) 出中華非遺的華美篇章。在千年的歲月沉澱中,《非遺裏的中國》《古韻新聲》等節目通過將傳(chuan) 統文化創新呈現,探索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常青“密鑰”,體(ti) 現出講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故事的敘事策略。
與(yu) 其他非遺類文化節目不同的是,《非遺裏的中國》並未將目光局限於(yu) 非遺技藝過去的驚豔身影中,而是將重點放在非遺技藝在新時代裏的創新運用,仔細探究非遺與(yu) 當下生產(chan) 生活的鏈接。如,傳(chuan) 統非遺繅絲(si) 技藝所獲蠶絲(si) ,不僅(jin) 可用於(yu) 華服麵料,還可變身為(wei) 新型醫療科技材料。節目中,每一項非遺技藝都被予以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表達,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表示,“《非遺裏的中國》將非遺與(yu) 當代生活緊密連接,展現了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借文物之形,傳(chuan) 文脈之火,是《古韻新聲》的創新表達。《古韻新聲》以文物為(wei) 抓手,深入展現春節傳(chuan) 統,激活文化裏的文明密碼。如女子群舞《桃花源》運用AR視聽技術手段,帶領觀眾(zhong) 踏入明代畫家仇英的《桃花源圖》,沉浸式體(ti) 驗“移步易景”的“桃花源記”。運用新視聽技術手段,探索新呈現方式,《古韻新聲》不僅(jin) 打造了喜樂(le) 祥和的節日氛圍,也從(cong) 曆史文脈、曆史細節中找到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情。
觀眾(zhong) 在節目中共同感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底蘊內(nei) 涵,體(ti) 會(hui) 貫通古今的中國樣貌、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以《非遺裏的中國》《古韻新聲》為(wei) 代表的文化節目通過珍貴的曆史文化和器物,帶領觀眾(zhong) 參與(yu) 千年流轉的文脈之旅,以文化與(yu) 文藝的交織,實現入眼、入心的共振。
感受文物背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追尋千餘(yu) 件帶著文明印跡、在文明時空中堪為(wei) 坐標的器物。近期,總台也推出了一係列文物主題紀錄片。與(yu) 千千萬(wan) 萬(wan) 的觀眾(zhong) 一起往曆史深處探索、發掘中華文明的豐(feng) 盈,赴一場激動人心的文物之旅、文明之約。
如果說推動文物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是《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係列紀錄片的核心任務,那麽(me) “跨年特別呈現”則在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傳(chuan) 承上做出了更多探索。恰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寄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景,也成為(wei) 元代貿易暢達、文化交融的見證。《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總導演徐歡介紹,“這次的跨年特別節目采用我們(men) 一直以來注重視覺藝術創意,思想、技術創新思維的製作理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表現陳國公主麵具的畫麵特寫(xie) 中,風沙吹盡、黃金覆麵露出,觀眾(zhong) 感受到陳國公主黃金覆麵背後的歲月流逝。《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以在微觀與(yu) 宏觀之間的自然轉場,開拓了講述曆史的更多維度,讓觀眾(zhong) 與(yu) 文物真切共情,達到讓文物“活”起來的效果。
與(yu) 之相似的,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在廣闊的文化比較視角下,采用平行結構將兩(liang) 座城市進行對照敘事,讓“沙州”敦煌與(yu) “水城”威尼斯跨越千年同頻共振,展現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和諧圖景。紀錄片通過對兩(liang) 地“標誌物”的介紹與(yu) 描述,讓觀眾(zhong) 感受其於(yu) 曆史深處迸發出的無限魅力與(yu) 文明的共通之處。《沙海之上》用當下的視角解讀曆史之於(yu) 今天的意義(yi) ,以國際的視野詮釋兩(liang) 座城市之於(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價(jia) 值。
迎接兔年,微紀錄片《萌兔的奇妙旅程》應運而生。“文化與(yu) 科學的相互映襯”是每一集的特征。一方麵,節目以兔子的生物屬性作為(wei) 分集線索展開,另一方麵,紀錄片還追溯了兔作為(wei) 文化符號的存在,深入解讀兔的文化意蘊。以萌趣的氣質在科學、曆史、文化的視野裏遊走,觀眾(zhong) 在潤物細無聲中了解到兔在中華文化中的符號象征和多重寓意。
與(yu) 文明相約,是回顧,亦是向前。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高級編輯唐俊表示:“三部紀錄片植根傳(chuan) 統文化,以短小的篇幅探入曆史的縱深,以靈活的躍動講述中國故事。紀錄片找到文物所處年代與(yu) 當下社會(hui) 生活的連接,讓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讀懂文物背後的時代,讀懂華夏文明何以源遠流長。”這是最生動的講述,也是最走心的傳(chuan) 承。
多維視角解讀傳(chuan) 統文化
強競技性、多端聯動、硬核輸出……傳(chuan) 統文化綜藝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中國地名大會(hui) 》第三季帶著豐(feng) 富的地理人文知識與(yu) 緊張而刺激的全新賽製在春節期間回歸,激活傳(chuan) 統基因、梳理曆史脈絡,是地名文化實現輕巧落地的一次有益探索。
聚焦文化傳(chuan) 承,展現時代畫卷。《中國地名大會(hui) 》第三季的賽製讓人眼前一亮,“跟著地名遊中國”等環節和“地名滋味題”等題型創新競技玩法,拓展著地名知識的輸出方式,也通過“地名+”的思路更深層次探尋文化淵源。在“特別出題人”環節,節目以發生在新時代奮鬥者身上的典型故事為(wei) 載體(ti) ,為(wei) 每一個(ge) 地名賦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解讀。在巧妙嫁接時代精神之後,地名文化在當下有了深刻的現實回響。
令人欣慰的是,以《中國地名大會(hui) 》為(wei) 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典籍裏的中國》《經典詠流傳(chuan) 》等節目在注重內(nei) 容思想深度挖掘的同時,在藝術呈現方麵都有所創新。在福建師範大學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黃華看來,“這類節目充分調動融合媒體(ti) 思維和新科技,加強了用戶的參與(yu) 性互動性,使節目更具觀賞性、更有連接性”。《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緊扣一個(ge) “活”字,采用AR等現代科技設計了雙向穿越的劇情,同時使用了環幕投屏、AR等技術,把典籍變成有情感、有溫度的故事,打通觀眾(zhong) 情感共鳴的橋梁,實現厚重主題的“軟抵達”。
以文物為(wei) 媒、用文藝為(wei) 體(ti) 、以文化為(wei) 底色。一批文化節目深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用豐(feng) 富多彩的創新呈現形式讓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清晰地勾勒出文化類綜藝的守正創新之路。不僅(jin) 讓中華文明的曆史脈絡與(yu) 文化內(nei) 涵飛入尋常百姓家,更賦予了文明賡續“亙(gen) 古亙(gen) 今、日新又新”的活力,推動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yu) 創造性轉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