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多樣藝術空間 豐富文化生活

發布時間:2023-02-02 10:15:00來源: 人民日報

  靜下心,到美術館看一場展覽;放緩步,在藝術街區度過一個(ge) 愜意的午後;來到劇院,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在街頭巷尾,遇見一座藝術雕塑、聽一場即興(xing) 音樂(le) 會(hui) ……如今,在城市裏,多樣的藝術空間、多彩的藝術活動日益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的風景,滿足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涵養(yang) 城市的文化氣息。

  空間類型多樣

  營造文藝氛圍

  夜幕降臨(lin) ,華燈初上,在湖南長沙,梅溪湖大劇院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觀眾(zhong) 。大型史詩文藝晚會(hui) 《百年正青春》、話劇《白鹿原》、舞蹈詩劇《隻此青綠》……5年多的時間裏,超過1355場國內(nei) 外優(you) 質劇目在這裏上演,100多萬(wan) 名觀眾(zhong) 走入劇場,這座劇院已成為(wei) 長沙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標。

  文化藝術體(ti) 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品質,藝術空間則是城市藝術氣息的重要載體(ti) 。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場館3093個(ge) ,全年藝術表演場館共演映107.04萬(wan) 場,藝術演出觀眾(zhong) 人次2066.54萬(wan) ,全國共有美術館682個(ge) ,全年共舉(ju) 辦展覽7526次、參觀人次3515.84萬(wan) 。從(cong) 劇院、美術館,到文創園區、藝術街區,再到文化綜合體(ti) 、沉浸式演藝空間,形式多樣、種類豐(feng) 富的藝術空間滿足人們(men) 個(ge) 性化、多樣化的文藝需求,帶來差異化體(ti) 驗。

  在北京,中間藝術區內(nei) 集合了劇場、影院、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坊,798藝術區是藝術展覽和時尚活動的集散地,隆福寺文創園體(ti) 現著現代與(yu) 古老的交融;在江蘇南京,漫步外秦淮河邊的南藝後街·鼓樓水岸藝術街區,廣場上默劇演員的表演贏得滿堂彩,文創市集裏非遺藝術品琳琅滿目,詩歌會(hui) 、電音節等活動讓遊船變身水上藝術空間……各具特色的藝術空間讓一批批熱愛文藝的市民徜徉其中,享受高質量文化大餐。

  可欣賞、可遊玩、可親(qin) 近、可分享的藝術,為(wei) 城市增添文化趣味。“藝術在具體(ti) 實踐中提升著城市公共空間和文化服務的品質,通過‘以美育人’,潤物無聲地塑造著城市文化品格,並在為(wei) 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過程中,提升城市的內(nei) 部凝聚力和對外競爭(zheng) 力。”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武定宇說。

  活動豐(feng) 富惠民

  添彩日常生活

  看戲、觀展、沉浸式體(ti) 驗,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在為(wei) 城市樹立文化形象的同時,也讓藝術走進千家萬(wan) 戶。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設計係主任程雪鬆表示,審美生活化、生活審美化,是人們(men) 追求幸福生活、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yi) 。如今,文藝惠民、藝術普及等活動深入市民生活,惠及更廣泛人群。

  邀請1200餘(yu) 位藝術家參與(yu) 藝術普及公益性活動、組織超過1.1萬(wan) 場次公益性演出及活動、惠及230餘(yu) 萬(wan) 觀眾(zhong) ……15年來,國家大劇院開展藝術普及,讓高雅藝術與(yu) 人們(men) 離得更近。“周末音樂(le) 會(hui) ”堅持低票價(jia) 、高品質、經典作品的定位,與(yu) 國內(nei) 外70餘(yu) 個(ge) 優(you) 秀樂(le) 團合作,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600餘(yu) 場精彩演出;“經典藝術講堂”邀請上千位藝術家,舉(ju) 辦超過2400場精彩講座;“美育芳草”“春華秋實”等品牌項目與(yu) 全國百餘(yu) 個(ge) 大、中、小學開展合作,為(wei) 廣大學子提供藝術實踐與(yu) 展示的舞台;“百場公益演出”每年將超過100場的高雅藝術演出送到街道社區、科研院所、農(nong) 村學校……與(yu) 藝術約會(hui) 日漸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著人們(men) 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ang) 。

  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市民也日益成為(wei) 城市中藝術的創作者與(yu) 傳(chuan) 播者。在北京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廳,有一件名為(wei) 《北京·記憶》的公共藝術作品。藝術家團隊走訪居民,征集與(yu) 北京記憶有關(guan) 的“老物件”與(yu) 相關(guan) 故事,將其製作成二維碼封存在4000多個(ge) 琉璃塊中,拚接成再現老北京生活場景的畫麵。藝術家與(yu) 市民的集體(ti) 創作將生動鮮活的個(ge) 體(ti) 記憶轉化為(wei) 城市共同記憶,通過人們(men) 的廣泛參與(yu) ,打造出一個(ge) 保存、創造、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武定宇看來,藝術要以更高效、更科學的方式與(yu) 市民生活相結合,“不僅(jin) 要用藝術激活城市空間,還要讓城市生活本身也成為(wei) 藝術,讓城市成為(wei) 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詩意棲居地’。”

  走出特定空間

  藝術觸手可及

  在廣東(dong) 深圳,華強北900多米的步行街上錯落擺放著8台公益鋼琴,供人們(men) 免費彈奏。熱愛彈琴的老爺爺、下班的年輕醫生、路過的裝修工人,愛樂(le) 人敲擊琴鍵,行人靜靜聆聽……88個(ge) 黑白琴鍵,匯成一條紐帶,連接著城市裏素不相識的人們(men) 。

  2022年首屆蛇口戲劇節將戲劇表演與(yu) 公共空間結合,工業(ye) 遺跡、商城、藝術中心、創意園區、自然景觀等都成為(wei) 舞台,青年表演藝術創作者共同探索“戲劇與(yu) 新空間”的無限可能……

  現如今,從(cong) 室內(nei) 到戶外,從(cong) 劇院、展覽館到街區、公園、商場,藝術的邊界正不斷拓寬,與(yu) 市民生活深度交融。

  互動影像裝置、雕塑作品等現代藝術的“鑲嵌”讓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如同一座開放共享的博物館,經過改造的上海百禧公園成為(wei) 文創集市、藝術長廊、裝置藝術、公共活動舞台等的匯集地,一些餐廳融入藝術設計變身新型美術館,各類主題展覽走進大型商場,公共座椅、路牌標識、垃圾箱、照明燈等設計得越來越美觀……藝術日漸“走出”傳(chuan) 統的固定空間,“進駐”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景,使城市成為(wei) “開放的美術館”。

  街頭轉角便可與(yu) 藝術相遇,融入城市的藝術,在更新空間的同時連接生活,傳(chuan) 遞溫暖。程雪鬆表示,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型空間,或者為(wei) 生產(chan) 服務的空間,轉型為(wei) 文化消費空間,不僅(jin) 提升了空間的附加值,也增強了城市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涵養(yang) 人文氣質。

  “一架鐵藝欄杆,可能讓人感到愉悅,一方街角花園,可以讓人得到慰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展演,能夠開啟人們(men) 的想象,一場以建築為(wei) 背景的燈光秀,可以讓冰冷的建材成為(wei) 有溫度的媒介。藝術是文化的顯影劑,通過一定的創意表達為(wei) 文化塑形,讓城市更美好。”程雪鬆說。

  逐步深入城市生活,與(yu) 市民產(chan) 生緊密聯結,藝術不再曲高和寡,潤物無聲地為(wei) 人們(men) 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綻放獨特魅力。(本報記者 曹雪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