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走進河南農業大學南繁育種基地 了解育種人如何把夢想“種”進熱土
央廣網北京2月2日消息(記者朱永 王博豐(feng)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每年冬春,位於(yu) 海南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都會(hui) 迎來全國各地的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跟隨記者一起走進位於(yu) 樂(le) 東(dong) 黎族自治縣的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南繁育種基地,了解育種人如何把夢想“種”進熱土。
早上七點鍾,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湯繼華帶領著玉米育種團隊的30多名成員已經開始在田裏忙碌。風吹田野,綠浪翻滾。基地種植的260畝(mu) 玉米試驗田,正迎來人工套袋、授粉的關(guan) 鍵時期。
湯繼華介紹,每年的秋冬季節,育種人如“候鳥”般把北方收獲的種子拿到海南繼續種植,極大縮短了育種時間。
湯繼華:我們(men) 現在一年做三代,本來6年幹的活,變成2年、1年半全幹完了。
玉米雜交品種組合選育率很低,通常隻有萬(wan) 分之一,為(wei) 了獲得基因標本,這個(ge) 春節假期,科研人員一直在田裏忙活,從(cong) 授粉到收獲,都靠純手工來完成。
在田裏,湯繼華耐心地就玉米病蟲害防治指導著學生。在南繁從(cong) 事玉米育種研究30年,湯繼華將老南繁人的嚴(yan) 謹、堅持、百折不撓傳(chuan) 遞給年輕人。
湯繼華:我們(men) 剛來的時候就說與(yu) 天鬥,2003年我種的比較早,一場台風過去全部打沒了;還要與(yu) 地鬥,因為(wei) 這個(ge) 地方的土地都是沙土,漏水漏肥,它基本上一周要澆一遍水。
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碩士研究生席進進說,春節期間,自己每天都要去幾趟科研地塊,看到玉米苗一點點長大,感覺很充實。
席進進:每天都要來,從(cong) 早到晚,都要過來看看。它的雌穗從(cong) 小變到大,比如授完粉了,然後粉放得很好就很開心。
夜幕降臨(lin) ,在田野裏忙碌一天的育種人們(men) ,又來到會(hui) 議室準備第二天所需要的工作材料。對於(yu) “種業(ye) 振興(xing) ”的未來,他們(men) 有著新的思考和展望。
湯繼華:創新其實就是堅持,我們(men) 要向老一代南繁人一樣,百折不撓、永不懈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