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裏就是個“福坦”
光明日報記者 萬(wan) 瑪加 王雯靜
雖說天寒地凍,但一大早,尕藏就急匆匆趕到車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仔細篩選水果蔬菜,麻利套上網套網袋,而後把各色果蔬碼在不同的區域。在福坦合作社幹了近兩(liang) 年的尕藏已是一名熟練工了。
“生意好時,5點就來上班了!”51歲的尕藏說在這裏工作心情好,收入高,心裏就是個(ge) “福坦”。
“‘福坦’,青海話就是舒坦的意思。”青海福坦種植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李振橋是個(ge) 70後,2021年5月,蔬菜配送市場的前景讓他看到了商機,於(yu) 是有了通過“合作社+配送”的銷售方式,把大棚裏的蔬菜直接送到老百姓餐桌上的想法。
“一頭連接農(nong) 戶,一端對接餐桌,我們(men) 做的就是橋梁。”李振橋說他們(men) 企業(ye) 小,但政府扶持的力度一點也不小,營業(ye) 執照3天就辦下來,免稅減稅降費政策隨後也享受上了。
“阿吾(藏語哥哥之意)尕藏,車到了,裝貨啦!”人未見聲已到,這大嗓門是合作社的“土專(zhuan) 家”張曉安,他配合著司機和尕藏將分揀包裝好的蔬菜搬到配菜車上。
“我們(men) 的菜一是新鮮品質好,二是快捷有保障,當地的菜、外埠的菜齊全得很,保鮮盒一包裝,價(jia) 格再一優(you) 惠,日均銷售直接從(cong) 200斤躥到4000斤了,種植戶的收成也至少漲了三成。”張曉安懂行情、曉業(ye) 務、善營銷,說起合作社的發展他自信滿滿。
李振橋談完業(ye) 務後,和記者嘮叨起最近的“煩心事”。這段時間,業(ye) 務量突增,我們(men) 合作社也臨(lin) 時招了好幾個(ge) 幫手,但還是缺人手,你們(men) 記者認識的人多,給宣傳(chuan) 宣傳(chuan) 唄!來我們(men) 福坦合作社待遇好,工資高,絕對“福坦”。
“就是!一個(ge) 人舒坦不是‘福坦’,大家夥(huo) 舒坦那才叫‘福坦’!”說話間,張曉安手機又響了起來。“喂,您好,福坦合作社為(wei) 您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