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盾”穿千年古城

發布時間:2023-02-09 10:2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2月1日上午9時許,直徑達16.03米的“和平號”盾構機刀盤,旋轉著直抵接收工作井洞門,使命必達,馬到成功,一展雄渾鋼鐵本色。由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公司施工的武漢和平大道南延工程隧道宣布貫通,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直徑單管雙層盾構隧道。

  回望過去5年,尤其是曆經17個(ge) 月艱難掘進,工程建設者在史無前例的挑戰中,靠科技和智慧,為(wei) 打通斷頭路、保護古城遺跡和風景名勝、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書(shu) 寫(xie) 了新的傳(chuan) 奇。

  老城根下“動刀”

  2021年8月29日,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和平號”盾構機在中山路“武勝門”遺址區域舉(ju) 行隆重的始發儀(yi) 式。

  看著始發井周圍林立的大型機械設備,十四局大盾構公司項目經理張建勇長舒一口氣,“終於(yu) 盼來了,為(wei) 了這一天,足足等了3年。”

  根據史料記載和查詢,工程所在位置為(wei) 武昌古城,始於(yu) 三國時期,建城1800年。而盾構機始發井下,很可能“藏”著古城的一處重要寶物。

  果不其然,始發井動工伊始,在下挖的過程中發現了“武勝門”遺址!

  武勝門是武昌城北麵唯一的城門,取“都武而昌、得地之勝”之意。據清華大學張傑教授的專(zhuan) 業(ye) 推測,工程所在範圍內(nei) 涉及古城北門及部分城牆基礎殘址,有重要曆史研究價(jia) 值。

  於(yu) 是,2018年7月,工程按下“暫停鍵”。經過考古勘探、保護遺址、文物發掘、搬遷段麵移交後,2020年10月,和平大道南延工程盾構始發井建設得以複工。

  在千年老城根下轉動盾構機刀盤,做到城市建設和曆史遺存保護工作同向而行,相得益彰,是大盾構人從(cong) 未遇到的挑戰。

  “線路上有550多處老舊建築,多座名人故居。穿越這些重大風險源對盾構掘進姿態控製、地層擾動、地表沉降有極高的要求。”項目部總工程師李義(yi) 翔說。

  黃鶴樓邊打“穿插”

  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全長3042米,規劃為(wei) 城市主幹路,北接和平大道、南連武金堤路,下穿蛇山黃鶴樓景區,建成後,因蛇山受阻的順江通道得以打通,原來開車要繞道40分鍾的路程最快隻需要5分鍾。

  由於(yu) 地理位置、曆史條件和技術水平的綜合因素影響,如今,在鐵四院和中鐵十四局的聯袂攻堅下,決(jue) 定用一台開挖直徑16.03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開挖這條隧道,其中1390米盾構段將從(cong) 側(ce) 麵穿越黃鶴樓。

  隧道最大埋深55米,盾構管片外徑15.4米,內(nei) 徑14.2米,管片厚度60厘米,單管雙層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為(wei) 每小時50公裏。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yu) 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yun) 千載空悠悠。”位於(yu) 長江南岸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始建於(yu) 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是江城武漢的特色建築,更是全武漢人精心嗬護的“寶貝”。

  “盾構掘進整條隧道地質條件複雜,在黃鶴樓邊的地下打穿插,說沒有壓力,那是自欺欺人。”項目經理張建勇說。

  “地老虎”格外“溫柔”

  如果說遇到曆史古城和風景名勝是個(ge) “意外”、是修來“福分”的話,那複雜地質遭遇戰則是他們(men) 必經的考驗,必須克服的難關(guan) 。

  項目總工程師李義(yi) 翔曆數該隧道的難度,其中之最應該是硬岩、軟硬不均地層、岩溶強烈發育。岩石強度最高達200兆帕,溶洞見洞率高達40.5%,這複雜的地下迷宮之外,還有10米即可碰觸到的地鐵5號線隧道。盾構機對付岩石要用滾刀使勁去“啃”,力度過小啃不動,力度過大勢必產(chan) 生振動,對“臨(lin) 邊”隧道有擾動,所以掌握力度和“火候”十分重要。

  項目部盾構經理薛永超說:依靠我們(men) 的核心技術優(you) 勢,從(cong) 盾構機選型設計開始就進行針對性設計和優(you) 化,配備了鑽注一體(ti) 式超前地質鑽機、超前物探係統,掘進過程中應用自動化監測施工技術,“地老虎”在古城下格外“溫柔”,全程精度誤差不超過5厘米,沿線建築、名人故居、地鐵線路等均未受影響。

  他們(men) 探索總結多項創新技術成果並取得多項發明專(zhuan) 利,其中有《超大直徑泥水盾構穿越複雜地質環境施工沉降控製技術》、《超大直徑盾構近距離側(ce) 穿地鐵隧道變形規律研究》等已陸續在國家級專(zhuan) 業(ye) 期刊發表。

  古城、蛇山曾經“阻斷”武昌南北交通。如今一“盾”洞穿千年,和平大道南延工程成為(wei) 古城發展的破題之舉(ju) 。工程完工後,武勝門遺址古城牆將移回原址,建設遺址公園,曆史記憶得以延續、古城文脈得以傳(chuan) 承,千年老城根的原貌複現武昌城。新時代的建設者精心嗬護環境的故事將永久流傳(chuan) 。(劉福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