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返鄉手記,記錄鄉土中國澎湃活力

發布時間:2023-02-13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回鄉(xiang) 過年,是中國人故土情結最熱切、最真摯的體(ti) 現。2023年春節,帶著疫情逐漸散去、生活重回正軌的喜悅,許多遊子返回家鄉(xiang) ,一邊盡享團圓歡欣、暢敘暖心親(qin) 情,一邊觀察和感受著這片土地的脈動,甚至以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親(qin) 身參與(yu) 家鄉(xiang) 建設。我們(men) 邀請幾位來自高校的歸鄉(xiang) 者撰寫(xie) 返鄉(xiang) 手記,描述他們(men) 眼中的鄉(xiang) 村生活圖景,談談自己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略盡心力的行動與(yu) 感悟。

  昔日“泥窩潭”,今朝“金窩窩”

  武漢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中國鄉(xiang) 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呂德文

  2023年春節,我們(men) 一家回到了妻子的老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泥窩潭鄉(xiang) 過年,時間雖然不長,卻感觸良多。

  返鄉(xiang) 期間,我對鄉(xiang) 裏的第一代農(nong) 民工進行了調研。盡管他們(men) 已經五六十歲,在務工群體(ti) 裏算是“高齡”了,但大部分還沒有回家頤養(yang) 天年的打算。他們(men) 正處於(yu) “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家有老人要奉養(yang) ,兒(er) 女也需安家立業(ye) 。然而,返鄉(xiang) 養(yang) 老的現實需求正越來越急迫地擺在他們(men) 麵前。我深感,他們(men) 外出務工,是尋求富裕生活的進路;而落葉歸根,則是一種安頓身心的退路。

  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農(nong) 民工的就業(ye) 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等五部委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農(nong) 民工就業(ye) 創業(ye) 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做好大齡農(nong) 民工就業(ye) 扶持,“不得以年齡為(wei) 由‘一刀切’清退”。這給第一代農(nong) 民工們(men) 吃下了定心丸。

  務工賺來的辛苦錢,大都花在了改善家人生活和為(wei) 自己養(yang) 老做準備上。這次回去,我看到了很多新蓋的鄉(xiang) 村別墅。這些別墅不僅(jin) 實用,而且注重美觀,一般都還配套有車庫、廚房,甚至漂亮的小園林。這說明,第一代農(nong) 民工很多已經完成了“生活革命”,也將更高質量的生活追求帶回了家鄉(xiang) 。

  還有很多變化在真切地發生著。調研中了解到,當地開展了黨(dang) 群連心“五個(ge) 到戶”活動,基層黨(dang) 員幹部要全覆蓋走訪所有農(nong) 戶,宣傳(chuan) 政策、收集民情、調解糾紛、幫扶產(chan) 業(ye) 。同時,村兩(liang) 委積極通過電話和微信,和在外務工的村民保持聯係。我的嶽父在外多年,卻隔三岔五地接到村裏電話,幫他把土地流轉、新農(nong) 合、社保等事務安排得妥妥當當。

  鄉(xiang) 村風俗的改變也是我一直關(guan) 心的問題。以前,這一帶農(nong) 村普遍存在鋪張浪費和薄養(yang) 厚葬問題,農(nong) 民人情負擔比較重。根據我的觀察,絕大多數村民對高價(jia) 彩禮、人情攀比、酒席過多等習(xi) 氣都是既厭惡又無奈。比如我嶽父家,2022年的人情開支將近兩(liang) 萬(wan) 元,雖然比以前少了一點,但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幾年,村裏對鄉(xiang) 風文明建設出實招、下大力,取得了一些效果,農(nong) 民很歡迎給歪風邪氣“踩刹車”。

  這些見聞,讓我對這個(ge) 普通鄉(xiang) 村的明天充滿了信心。“泥窩潭”,再也不是灰頭土臉的泥窩窩,儼(yan) 然成了富足安樂(le) 的“金窩窩”。我相信,這樣的變化,正在無數個(ge) 鄉(xiang) 村上演。

  “幸福產(chan) 業(ye) ”,讓家鄉(xiang) 振翅高飛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管理係主任、教授 梁學成

  我自幼在秦嶺山坳裏長大,家鄉(xiang) 在陝西寶雞的城鄉(xiang) 接合部,高考後才離開家鄉(xiang) ,開始異地求學。那時,我印象裏的家鄉(xiang) 就是一座典型的工業(ye) 化城市,尤其是渭河南岸大小工廠密集、煙囪林立,渭河北岸則是行政區、商業(ye) 區及居住區。

  工作後,教學科研越來越繁忙。但在一次次回鄉(xiang) 之旅中,我能明顯感覺到,家鄉(xiang) 正在向著文化和旅遊業(ye) 轉型。尤其是最近十來年,我的研究方向開始向文化旅遊聚焦,這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寶雞一麵加強對炎帝文化、青銅器文化、周禮秦製、張載關(guan) 學等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chan) ;一麵加大博物館旅遊、非遺旅遊、街區旅遊、古鎮旅遊等新業(ye) 態的開發與(yu) 建設。中國優(you) 秀旅遊城市、中國旅遊百強城市、中國最美旅遊休閑度假城市……一項項榮譽稱號讓家鄉(xiang) 名揚全國。尤其是在寶雞賈村塬出土的國寶青銅器“何尊”,上麵刻有銘文“宅茲(zi) 中國”,這是目前所知“中國”二字的最早出處,自此也就有了“看中國,來寶雞”一說。

  家鄉(xiang) 不斷出彩,讓我既興(xing) 奮又自豪。之前,我對家鄉(xiang) 的曆史文化了解實在太少。近幾年,一有調研機會(hui) ,我總是爭(zheng) 取多回家鄉(xiang) 看看。去年5月,我隨省人大調研組去寶雞調研文旅融合發展。我們(men) 參觀了許多景點,如石鼓山公園、長樂(le) 塬抗戰工業(ye) 遺址公園等,每一處都以獨特魅力吸引著遊人,讓這座昔日的工業(ye) 城市煥發出厚重的人文光彩。

  這個(ge) 春節,家鄉(xiang) 的節日氛圍格外濃鬱。回鄉(xiang) 後,我和家人一起置辦了各色年貨,除夕之夜,圍坐燈下吃著豐(feng) 盛美味的年夜飯,大年初一,去親(qin) 友家中拜年。借著與(yu) 家人遊園的機會(hui) ,又去體(ti) 驗了不少文旅景點——炎帝園公園、寶雞民俗博物館、中國青銅器博物館、陳倉(cang) 老街、西府老街……家人告訴我,平日裏,很多同鄉(xiang) 還會(hui) 自駕去離市區稍遠的薑子牙釣魚台、鳳翔的雍州古鎮,而扶風的法門寺、岐山的周公廟、眉縣的橫渠書(shu) 院等,也都有著很旺的人氣。

  眼見耳聞,令人難忘。看著文化和旅遊這兩(liang) 大“幸福產(chan) 業(ye) ”給家鄉(xiang) 帶來的巨變,我深感欣慰和振奮。是啊,我已經看到了一個(ge) 以文化、旅遊為(wei) 兩(liang) 翼,振翅而飛的新寶雞。

  “土味村晚”,演繹東(dong) 坡情緣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傳(chuan) 播研究院副教授 劉楠

  我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市郟縣的一個(ge) 小山村。這裏的蘇墳寺村,安息著宋代文豪蘇軾與(yu) 蘇轍。920多年來,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世世代代虔誠守護著東(dong) 坡墓。我打小就常跟著大人去拜謁東(dong) 坡墓,在我心中,東(dong) 坡似乎是一個(ge) 親(qin) 切而遙遠的故人。然而,由於(yu) 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這個(ge) 古村落長期默默無聞,很多珍貴的文化故事淹沒在曆史長河中。

  離鄉(xiang) 20年後,東(dong) 坡情結愈濃,我重新把目光投向家鄉(xiang) ,帶著研究生在東(dong) 坡小學舉(ju) 辦公益課堂、在東(dong) 坡鄉(xiang) 村振興(xing) 書(shu) 院整理史料,並發起了“守護蘇東(dong) 坡”雲(yun) 村民行動。以東(dong) 坡精神為(wei) 連接點,邀請各地蘇軾後人、東(dong) 坡文化愛好者等擔任“雲(yun) 村民”,助力蘇墳寺村的建設與(yu) 發展。

  今年寒假回鄉(xiang) 後,我一直在琢磨,怎麽(me) 為(wei) 東(dong) 坡文化的傳(chuan) 揚做些事。深思熟慮後,我提議:發動村民,辦一台“東(dong) 坡文化土味村晚”,講述家鄉(xiang) 和東(dong) 坡的千古情緣。一開始,大家難免擔心:沒有專(zhuan) 業(ye) 導演、缺現成的節目、家家戶戶忙著過年沒空排練,太冒險。怎麽(me) 破局?我召集回村大學生一起商量,請“雲(yun) 村民”們(men) 出謀劃策、設計劇本。經過動員,村民們(men) 從(cong) 心存疑惑到主動參與(yu) ,從(cong) 手足無措到動情入戲,很快找到了狀態。例如,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情景劇《紅石馬槽引發的守護》,男演員換了三次。看到氣氛有些低落,村裏的胡曉娜老師便給大家打氣:“對外講咱村自己的故事,為(wei) 啥不好好演?一定能成!”一語穩定了軍(jun) 心。胡老師一直在整理村裏的東(dong) 坡民間故事,她的爺爺曾參與(yu) 過元代東(dong) 坡雕像的保護。

  十天籌備,草根導演,村民出演,本地大學生做主持人。正月初十下午,我們(men) 的“土味村晚”在村裏三蘇園廣場辦起來了。十裏八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趕來觀看,市委、縣委領導也來了,還吸引了多家媒體(ti) 視頻直播。節目充滿東(dong) 坡特色,妙趣橫生:農(nong) 夫與(yu) “蘇東(dong) 坡”隔空對話,問大文豪為(wei) 何魂歸河南偏僻小村;古裝演繹蘇東(dong) 坡與(yu) 王閏之的愛情,平淡中透出甜蜜繾綣;東(dong) 坡小學的學生演唱校歌《我愛蘇東(dong) 坡》;村婦們(men) 跳起自發編排的集體(ti) 舞蹈……各地“雲(yun) 村民”也在雲(yun) 端亮相,例如,常州蘇東(dong) 坡紀念館副館長、蘇軾後人蘇東(dong) 等發來了視頻祝福,書(shu) 畫家秋石先生贈送了書(shu) 法牌匾,全國三八紅旗手秦麗(li) 敏等人為(wei) 返鄉(xiang) 大學生開辦的“新東(dong) 坡農(nong) 場”點讚……

  村晚“火”了,村民們(men) 的熱情更高了。我想,這次嚐試最大的收獲,就是激發了大家的文化自信,讓他們(men) 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古村落蘊含的深厚文化,也展現當代農(nong) 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回想近千年前,東(dong) 坡先生躬耕田野,對山川大地深情滿溢;如今他埋骨的這片厚土,實現新的發展自是義(yi) 不容辭。今天的郟縣,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交通、產(chan) 業(ye) 等方麵有很多短板要補齊。然而,有了東(dong) 坡文化這張獨具魅力的“名片”,一定能走出一條文化振興(xi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子。

  光影為(wei) 媒,續寫(xie) 鄉(xiang) 土故事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聯盟”成員 肖豔

  在青藏高原邊緣的龍門山脈摩天嶺下,坐落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小鎮——四川省綿陽市雎水鎮。小鎮自然環境優(you) 美,1982年版電視劇《西遊記》中《受阻獅駝鈴》等三集的外景戲就是在鎮裏白水湖拍攝的。鎮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橋,名為(wei) “太平橋”。每年大年初一,當地人都有扶老攜幼“踩橋”消災祈福的民間習(xi) 俗。今年春節期間,在去往古橋的路上,家家戶戶門前掛滿紅燈籠,靠近古橋的街邊攤,晶瑩剔透的紅油涼粉、酥香可口的脆皮鍋盔、正宗地道的綿陽米粉都擺出來了。路上人來人往,喜氣洋洋,一片熱鬧歡騰的年節景象。

  這裏,就是我的家鄉(xiang) 。2023年伊始,我們(men) 一群20來歲的青年乘上了光影的列車,與(yu) 這座小鎮的光陰故事相遇——我和家鄉(xiang) 的一群大學生共同籌備了一個(ge) 公益微電影項目,來展現家鄉(xiang) 的自然風景,弘揚家鄉(xiang) 的民俗文化,也以此訴說我們(men) 對家鄉(xiang) 風土人情的深切熱愛。

  電影籌備的過程艱辛而有趣。展現家鄉(xiang) 自然風物時,為(wei) 了“選角”,我們(men) 來到地質博物館考察海綿生物礁。令人意外的是,在各種繽紛奪目的化石中,最具價(jia) 值的卻是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黃色大石塊”。經過查閱大量資料,我們(men) 驚喜地發現,這種晚三疊紀海綿生物礁群全世界僅(jin) 有兩(liang) 處,另一處在阿爾卑斯山脈,比家鄉(xiang) 的晚數千萬(wan) 年。“看似尋常最奇崛”,大家嘖嘖稱奇的同時,更從(cong) 中體(ti) 悟到了生活的哲理。

  拍攝白水湖景色時,我們(men) 冒著嚴(yan) 寒在湖中心劃了兩(liang) 個(ge) 小時的船,待到下船時,腳已經凍得快沒知覺了。這時,一位漁民給我們(men) 講起了當年《西遊記》拍攝時克服種種難題的故事,我們(men) 入神地聽著,寒冷不知不覺被拋在了腦後……

  微電影拍攝期間,遇到的困難比比皆是。缺少工作人員,我們(men) 就身兼多職;缺少經費,我們(men) 就四處籌措。讓人暖心的是,家鄉(xiang) 一如既往地給予了我們(men) 愛護、滋養(yang) 和支持,村民們(men) 免費為(wei) 我們(men) 提供場地,還幫忙克服了很多難關(guan) 。比如,劇組拍攝太平橋期間,需要一種名為(wei) “蘋果箱”的攝影器材。為(wei) 了幫劇組節省預算,技藝高超的民間木工手藝人挺身而出,為(wei) 我們(men) 手工打造了一比一複刻的“蘋果箱”,尺寸分毫不差,模樣分外美觀,而且用料極為(wei) 紮實,一個(ge) “蘋果箱”足足有20斤重。後來才知道,為(wei) 了給我們(men) 打造“蘋果箱”,這位木工師傅專(zhuan) 門四處找教程,一比一畫圖紙,試驗了很多次,甚至傷(shang) 到了手,才做得比專(zhuan) 業(ye) 道具還漂亮。一個(ge) 個(ge) 這樣的暖心瞬間,讓我們(men) 深受感動。

  隨著寒假結束,我們(men) 的拍攝暫告一段落,計劃在暑假完成全部拍攝,7月中旬推出。這次創作,讓我對家鄉(xiang) 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有了深刻理解,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一個(ge) 鄉(xiang) 村就是一座文化寶庫,需要有人用心體(ti) 察、深情講述,這正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人的主體(ti) 性力量的價(jia) 值所在。作為(wei) 新一代青年,我們(men) 更應在鄉(xiang) 野深處感受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真正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來。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哲浩、李潔、王斯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