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為媒,續寫鄉土故事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聯盟”成員 肖豔
在青藏高原邊緣的龍門山脈摩天嶺下,坐落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小鎮——四川省綿陽市雎水鎮。小鎮自然環境優(you) 美,1982年版電視劇《西遊記》中《受阻獅駝鈴》等三集的外景戲就是在鎮裏白水湖拍攝的。鎮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橋,名為(wei) “太平橋”。每年大年初一,當地人都有扶老攜幼“踩橋”消災祈福的民間習(xi) 俗。今年春節期間,在去往古橋的路上,家家戶戶門前掛滿紅燈籠,靠近古橋的街邊攤,晶瑩剔透的紅油涼粉、酥香可口的脆皮鍋盔、正宗地道的綿陽米粉都擺出來了。路上人來人往,喜氣洋洋,一片熱鬧歡騰的年節景象。
這裏,就是我的家鄉(xiang) 。2023年伊始,我們(men) 一群20來歲的青年乘上了光影的列車,與(yu) 這座小鎮的光陰故事相遇——我和家鄉(xiang) 的一群大學生共同籌備了一個(ge) 公益微電影項目,來展現家鄉(xiang) 的自然風景,弘揚家鄉(xiang) 的民俗文化,也以此訴說我們(men) 對家鄉(xiang) 風土人情的深切熱愛。
電影籌備的過程艱辛而有趣。展現家鄉(xiang) 自然風物時,為(wei) 了“選角”,我們(men) 來到地質博物館考察海綿生物礁。令人意外的是,在各種繽紛奪目的化石中,最具價(jia) 值的卻是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黃色大石塊”。經過查閱大量資料,我們(men) 驚喜地發現,這種晚三疊紀海綿生物礁群全世界僅(jin) 有兩(liang) 處,另一處在阿爾卑斯山脈,比家鄉(xiang) 的晚數千萬(wan) 年。“看似尋常最奇崛”,大家嘖嘖稱奇的同時,更從(cong) 中體(ti) 悟到了生活的哲理。
拍攝白水湖景色時,我們(men) 冒著嚴(yan) 寒在湖中心劃了兩(liang) 個(ge) 小時的船,待到下船時,腳已經凍得快沒知覺了。這時,一位漁民給我們(men) 講起了當年《西遊記》拍攝時克服種種難題的故事,我們(men) 入神地聽著,寒冷不知不覺被拋在了腦後……
微電影拍攝期間,遇到的困難比比皆是。缺少工作人員,我們(men) 就身兼多職;缺少經費,我們(men) 就四處籌措。讓人暖心的是,家鄉(xiang) 一如既往地給予了我們(men) 愛護、滋養(yang) 和支持,村民們(men) 免費為(wei) 我們(men) 提供場地,還幫忙克服了很多難關(guan) 。比如,劇組拍攝太平橋期間,需要一種名為(wei) “蘋果箱”的攝影器材。為(wei) 了幫劇組節省預算,技藝高超的民間木工手藝人挺身而出,為(wei) 我們(men) 手工打造了一比一複刻的“蘋果箱”,尺寸分毫不差,模樣分外美觀,而且用料極為(wei) 紮實,一個(ge) “蘋果箱”足足有20斤重。後來才知道,為(wei) 了給我們(men) 打造“蘋果箱”,這位木工師傅專(zhuan) 門四處找教程,一比一畫圖紙,試驗了很多次,甚至傷(shang) 到了手,才做得比專(zhuan) 業(ye) 道具還漂亮。一個(ge) 個(ge) 這樣的暖心瞬間,讓我們(men) 深受感動。
隨著寒假結束,我們(men) 的拍攝暫告一段落,計劃在暑假完成全部拍攝,7月中旬推出。這次創作,讓我對家鄉(xiang) 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有了深刻理解,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一個(ge) 鄉(xiang) 村就是一座文化寶庫,需要有人用心體(ti) 察、深情講述,這正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人的主體(ti) 性力量的價(jia) 值所在。作為(wei) 新一代青年,我們(men) 更應在鄉(xiang) 野深處感受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真正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來。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哲浩、李潔、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