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數字變革中創造教育的美好未來

發布時間:2023-02-13 10: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數字變革中創造教育的美好未來

  ——寫(xie) 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召開之際

  人才決(jue) 定未來,教育成就夢想。

  2月13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將在北京拉開帷幕。大會(hui) 以“數字變革與(yu) 教育未來”為(wei) 主題,旨在推動我國教育數字化工作取得新進展,為(wei) 世界數字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與(yu) 會(hui) 者將圍繞數字化轉型、數字學習(xi) 資源開發與(yu) 應用、師生數字素養(yang) 提升、教育數字治理等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搭平台、促轉型,打開教育新思路

  中國西南,從(cong) 四川成都市到康定市,開車最快也要3個(ge) 多小時。但借助信息技術,從(cong) 成都七中教師提問到康定中學學生回答,一分鍾都用不了。

  這是一幅前人難以想象的圖景——一根根網線,上通都市、下連山區,點亮千千萬(wan) 萬(wan) 孩子的夢想。

  近年來,我國著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數字化工作持續推進、成果豐(feng) 碩。

  從(cong) 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努力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到黨(dang) 的二十大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黨(dang) 中央對數字化教育的重視一以貫之;從(cong) 發布首個(ge)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到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再到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步履不停。

  而今,我國中小學數字化教學條件全麵升級。

  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達100%,比2012年提高了75個(ge) 百分點,99.9%的學校出口帶寬達到100M以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ti) 教室。

  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人民群眾(zhong) 對教育事業(ye) 的要求從(cong) “有學上”轉變為(wei) “上好學”。為(wei) 全國學生提供優(you) 質教育資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內(nei) 涵。

  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聚焦學生學習(xi) 、教師教學、學校治理、賦能社會(hui) 、教育創新等五大核心功能,開設德育、課程教學、體(ti) 育、美育、勞動教育等10個(ge) 板塊53個(ge) 欄目,覆蓋30個(ge) 版本、446冊(ce) 教材。

  據統計,截至目前,平台總瀏覽量超過67億(yi) 次,總訪客量超過10億(yi) 人次,用戶遍及五大洲的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

  聚焦重點領域,持續完善平台建設,積極整合資源,不斷推出優(you) 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2022年3月28日,國家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上線,提供豐(feng) 富的政策、崗位信息和指導服務,全年共享崗位達到1370萬(wan) 個(ge) ,越來越多的畢業(ye) 生通過平台實現就業(ye) 。

  海量資源匯集,人人、時時、處處共享線上課程;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強支撐,教、學、管、評、考、就業(ye) 開始進入精準模式……數字化正在推動教育變革步步深入。

  “把數字資源的靜態勢能轉化為(wei) 教育改革的強大動能,以此來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打造全球教育版圖的中國特色、中國範式。”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說,我們(men) 把資源數據中心和提供公共服務結合起來,為(wei) 學生學習(xi) 、教師教育教學、學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厚積累、廣實踐,再塑教育新形態

  上海、新疆,在相隔數千公裏的兩(liang) 地,兩(liang) 所高校大學生成了跨時空同學。

  2018年,華東(dong) 理工大學將上海市精品課程——無機化學隔空“搬”到喀什大學。通過網絡聯通兩(liang) 地兩(liang) 校、一名老師兼顧雙方學生,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wei) 兩(liang) 校日常。

  東(dong) 西部地區學生同上一堂課,名師領銜教師團隊開展課後線上服務,上千萬(wan) 名教師在暑假開展研修培訓……數字教育改變了學習(xi) 方式,更重塑了教育形態。

  如何在減輕課外培訓的同時,向課堂45分鍾要效率;如何在降低師生負擔的同時,做好評價(jia) 與(yu) 互動;如何更好遵循教育規律,探索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可能……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數字教育工作在厚積累與(yu) 廣實踐中,為(wei) 提升教學質量、探索精準育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諸多參考。

  為(wei) 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提供新“解法”——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上,中小學平台利用優(you) 質資源服務中西部農(nong) 村學校,幫助農(nong) 村地區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高教平台將東(dong) 部高校優(you) 質資源輸送到西部高校,累計幫助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378.5萬(wan) 門次;1173個(ge) 國家級省級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6757門國家級省級精品在線課程等,為(wei) 職業(ye) 教育加快邁入智慧教育階段打下基礎。

  大規模、標準化教師培訓也在數字時代進入新階段。去年暑假期間,教育部門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首次開展麵向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研修活動,共有1313萬(wan) 教師在線學習(xi) ,約占全國各級各類專(zhuan) 任教師數的71.2%。

  為(wei) 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新支撐——

  北京市東(dong) 城區教委統籌編製電子化作業(ye) ,引入AI作業(ye) 分析係統,實現作業(ye) 減量提質;浙江智慧教育平台推出“四點半課堂”和“七點鍾課堂”,上線“浙裏問學”在線答疑應用場景,由名師領銜教師團隊開展線上服務;湖南長沙開展智慧體(ti) 育,促進學生運動起來、健康起來……數字技術與(yu) 教育教學深入融合,不斷服務“雙減”,實現育人模式的轉向。

  既幫助學生獲得相關(guan) 學習(xi) 資源、開展自主學習(xi) 、補充課堂教學,也幫助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促進家校協同育人。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看來,數字教育時代將為(wei) 人人、時時、處處可學提供技術保障,多資源開發、多情景展現、多形式交流將改變原有的課堂教學方式。

  新理念、新模式,展望教育新未來

  這是一堂跨時空、跨地域、沉浸式的融合體(ti) 驗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ye) 大學、貴州理工學院三校學生一同體(ti) 驗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款大型客機C919飛機裝配真實過程。經過測量、反饋、計算、調整等一道道工序,最終機翼與(yu) 機身實現成功對接。

  “依托數字仿真和虛擬現實技術,我們(men) 不僅(jin) 能把飛機裝配現場搬到課堂,還能通過5G技術實現各地學生間的遠程互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教授田威說。

  生動的課堂,恰是我國慕課迅速發展的縮影。

  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自2013年以來,我國慕課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發展日新月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我國上線慕課超過6.19萬(wan) 門,注冊(ce) 用戶4.02億(yi) ,學習(xi) 人數達9.79億(yi) 人次,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認定3.52億(yi) 人次,中國慕課數量和學習(xi) 人數均居世界第一。

  驚人的數字背後,折射出數字教育更加廣泛的變革、更加燦爛的前景。插上數字化的“翅膀”,教育改革發展在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在上海長寧區,部分學校已經將學生的智能終端升級為(wei) “紙筆同步係統”。這一係統可以將學生在使用紙筆過程中的行為(wei) 數據轉化為(wei) 學情分析,供教師精準教學使用。

  在廣東(dong) 深圳市,2021年成立的雲(yun) 端學校正在常態化運行。學校實行線上+線下、主講+輔講的“雲(yun) 端雙師”教學模式,學生們(men) 可以在“雲(yun) 端”實時互動、相互激勵。

  ……

  我國數字教育的不斷創新,也為(wei) 世界數字教育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依托世界慕課與(yu) 在線教育聯盟秘書(shu) 處,組織數十場全球在線教育高端對話活動,開設168門全球融合式課程,與(yu) 13所世界著名大學實行互認學分,推出8門英文全球公開課,吸引全球學習(xi) 者730萬(wan) 人,國際在線教育合作交流不斷深入。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向未來。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縱深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在“助學、助教、助管、助研、助交流合作”上持續發力,不斷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加快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 記者王鵬、施雨岑、徐壯)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3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