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匯,如何“融”、怎樣“匯”
【聚焦職業(ye) 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
職業(ye) 教育發展新方向——
科教融匯,如何“融”、怎樣“匯”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秋縈
最近一段時間,“科教融匯”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領域的一大熱詞。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其中,科教融匯,是一個(ge) 創新性表述。
“要堅持以科教融匯為(wei) 新方向,服務創新驅動戰略。”在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看來,產(chan) 教融合是教育和產(chan) 業(ye) 互補互融、共生共長。要以探索省域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新模式為(wei) “一體(ti) ”、以建設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和跨區域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為(wei) “兩(liang) 翼”深化職業(ye) 教育改革,做到以產(chan) 定教、以教促產(chan) 、產(chan) 教融合。
何為(wei) 科教融匯?科教融匯,如何“融”、怎樣“匯”?
辦學模式、育人方式和科研機製融合匯聚
什麽(me) 是科教融匯?
“通過科學技術研發過程與(yu) 人才培養(yang) 環節內(nei) 容的交融貫通,促進國家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體(ti) 係與(yu) 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如是說。
“對職業(ye) 教育來說,‘科’更多指技術技能及其應用研究,當然也可泛指職業(ye) 教育領域的一切科研工作。從(cong) 字麵上看,科教融匯就是科學與(yu) 技術同教育應當融合交匯。”武漢職業(ye) 技術學院社會(hui) 職業(ye) 與(yu) 職業(ye) 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彭振宇認為(wei) ,“科”“教”不分家,重點在“融”,結果是“匯”,要把科技革新的力量與(yu) 育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融匯成一股強大力量,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
“本質上就是辦學模式、育人方式和科研機製三者的融合匯聚和高度整合。”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李名梁指出,科教融匯在當今世界具有普遍性的發展趨勢,旨在通過強化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深度結合,加強教學與(yu) 科研之間的互動聯係,提升科教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不斷提高創新人才培養(yang) 質量,賦能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一方麵,將科技創新融入職校教學環節,有助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科研素養(yang) 和研究興(xing) 趣,引導學生參與(yu) 真實科研項目,在創新創業(ye) 教育和實踐教學活動中全麵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麵,將科學研究融入教師成長全過程,通過選派教師到科研機構、高精尖企業(ye) 掛職鍛煉,開展各類科研項目和技術改革,有助於(yu) 提升教師的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此外,讓科研機構參與(yu) 到職業(ye) 院校教材設計和教材編寫(xie) 過程中,更有利於(yu) 職業(ye) 院校辦學、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行業(ye) 企業(ye) 職業(ye) 崗位的無縫對接,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ang) 的精準度。”李名梁說。
“職業(ye) 教育要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彭振宇發現,過去存在“職業(ye) 教育不需要科研”的錯誤認識,認為(wei) 搞好教學就行,導致職業(ye) 教育戰線對科研工作不夠重視,使其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發展中較為(wei) 薄弱的環節,與(yu) 其他類型教育的科研工作相比有較大差距。
“職業(ye) 教育還要特別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彭振宇特別強調,職業(ye) 教育與(yu) 科技研究密切相關(guan) ,“如果我們(men) 隻是做一些跟隨性、闡發式、淺表化的科學研究,缺乏原創性、前瞻性和係統性的研究,項目結題即結束,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職業(ye) 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獲得社會(hui) 認可。”
科研與(yu) 教學分離現象依然存在
“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國民教育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yang)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任務,相比於(yu) 其他類型的教育,職業(ye) 教育與(yu) 經濟社會(hui) 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互動關(guan) 係更為(wei) 緊密。”薛新龍認為(wei) ,在當前背景下,科教融匯能夠通過科技研發創新與(yu) 教育教學、實踐實訓的有機融合,提升職教師生的科學素養(yang) 和創新能力,為(wei)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教人才融入新興(xing) 技術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職業(ye) 教育科教融匯之路,任重而道遠。彭振宇坦陳,職業(ye) 教育“科教融匯”麵臨(lin) 的困難和挑戰主要體(ti) 現為(wei) 三個(ge) 矛盾。“一是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與(yu) 其自身實力較弱之間的矛盾,導致科教融匯缺乏現實基礎;二是職業(ye) 教育的類型定位與(yu) 其實際資源配套不夠之間的矛盾,導致科教融匯缺乏製度支撐;三是職業(ye) 教育現代化與(yu) 職業(ye) 教育宏觀統籌乏力之間的矛盾,導致科教融匯難以持續開展。”
“從(cong) 教師教學層麵看,雖然當前職業(ye) 院校教師評價(jia) 倡導科研成果和教學質量並重,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評價(jia) 標準仍然將科學研究置於(yu) 主導地位,忽視了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從(cong) 學生學習(xi) 層麵看,教學活動中缺少能將學術探究與(yu) 知識學習(xi) 結合起來的教育手段。”李名梁解釋,當前職業(ye) 院校科研與(yu) 教學分離現象依然存在,沒有實現預期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薛新龍亦表示,“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之間的壁壘尚未打通,課程體(ti) 係、教學方式、實習(xi) 實訓內(nei) 容與(yu) 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的實際需求相脫節,部分學科專(zhuan) 業(ye) 的設置調整相對滯後,尚未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產(chan) 業(ye) 更新換代的趨勢。”他指出,高校與(yu) 產(chan) 業(ye) 部門進行產(chan) 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較低,科技研發與(yu) 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存在“兩(liang) 張皮”現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組織規模小,市場信息流通不暢,專(zhuan) 業(ye) 化技術轉移人才也很緊缺。
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資源配置方式
“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是一項係統工程,牽動多方主體(ti) ,涉及多方麵,其實施主體(ti) 主要是職業(ye) 院校和科研院所。”李名梁強調,應實現兩(liang) 者間強強聯手、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共同推進。“具體(ti) 來說,職業(ye) 院校與(yu) 科研院所需要就合作過程中的權責關(guan) 係、資源整合與(yu) 共享關(guan) 係、人才培養(yang) 方案、利益分配、人事與(yu) 考核激勵等具體(ti) 事項進行溝通協調,並就相關(guan) 事項達成協議。此外,職業(ye) 院校還應積極探索自身的辦學優(you) 勢和特色,采取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職能定位,明確教學與(yu) 科研在本校發展中的地位,實現教學和科研資源的合理使用與(yu) 優(you) 化配置,克服‘科研為(wei) 本’的同質化傾(qing) 向,如可嚐試在教學質量評價(jia) 體(ti) 係中引入學術活動指標,在科研水平評價(jia) 體(ti) 係中引入教育教學活動指標等等。”
彭振宇則認為(wei) ,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為(wei) 職業(ye) 教育科教融匯發展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撐和資源投入,為(wei) 職業(ye) 教育提供更多參與(yu) 高規格科研項目的機會(hui) 與(yu) 平台。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對項目全過程的監管,科學評價(jia) 項目成果,接受社會(hui) 監督,避免重立項輕管理、重結題輕轉化應用等問題。
薛新龍提醒,應對科教融匯提出的新挑戰,需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變革趨勢,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教學組織模式以及資源配置方式,注重將科技創新的思維、方法和內(nei) 容融入職業(ye) 教育的課程教學和實訓環節之中。“加強職業(ye) 院校科學通識教育,鼓勵校內(nei) 教師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通過開設科技類通識課程、開展科普講座等方式,增加校內(nei) 科學教育課程資源供給,組織科研團隊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吸納多學科學生參與(yu) 實驗操作、數據處理等科研實踐活動,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科學素養(yang) 和創新能力。”
“當前,要下大力氣完善製度設計,鼓勵職業(ye) 院校師生積極參與(yu) 科學技術研發和產(chan) 學研合作,對於(yu) 校內(nei) 研究人員參與(yu) 跨學科、跨機構、跨領域科研產(chan) 生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形成科學合理的認定兌(dui) 換機製,尊重跨界創新型人才的就業(ye) 和流動規律,以具備兼容性的多元化聘任路徑廣泛吸納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從(cong) 事科研交流工作,探索建立專(zhuan) 業(ye) 技術轉移人才的薪酬定級和職位晉升製度。”薛新龍最後強調。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4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