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與西亞印學研究新趨向
作者:譚晶(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講師)劉昌玉(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
古代西亞(ya) 印章分為(wei) 平印和滾印兩(liang) 類。平印又稱蓋印、壓印,如同今天的印章,是直接壓印在泥板或其他材料上,約產(chan) 生於(yu) 公元前7000年的敘利亞(ya) 和安納托利亞(ya) 地區。滾印又稱滾筒印章或圓筒印章,是在圓柱形(空心或實心)麵上刻寫(xie) 圖案,然後在泥板上滾動形成連續的圖案,被認為(wei) 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最獨特的工藝品”,約產(chan) 生於(yu) 公元前4千紀下半葉,並且逐漸取代平印,成為(wei) 古代西亞(ya) 的主要印章形式。公元前1千紀後半葉,滾印又逐漸被平印所取代。直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xing) 起,古代西亞(ya) 的印章才算徹底完成使命,退出曆史舞台。
古代西亞(ya) 印章曆經幾千年的興(xing) 衰,成為(wei) 古代西亞(ya) 文明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印章所包含的綜合信息,是我們(men) 重建失落的古代西亞(ya) 文明的關(guan) 鍵要素。在文化遺產(chan) 方麵,印章屬於(yu) 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chan) ,建設專(zhuan) 業(ye) 的數據庫資源,不僅(jin) 有利於(yu)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chan) ,還可以實現資源的互聯與(yu) 共享。在藝術層麵,印章作為(wei) 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本身就是獨特精美的藝術品,再加上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賦予了其更為(wei) 珍貴的藝術價(jia) 值。在收藏領域,印章收藏在國外已經有150餘(yu) 年的曆史,不管在伊拉克、敘利亞(ya) 等地的文物市場,還是西方國家的拍賣會(hui) ,都能看到大量的古代西亞(ya) 印章實物,其中還摻雜著一些偽(wei) 造品。鑒別真偽(wei) 成為(wei) 印章銘文研究的另一個(ge) 重要方麵,是印章收藏者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
對古代西亞(ya) 平印和滾印兩(liang) 類印章的材料、圖像、銘文、功能、曆史等方麵的綜合性研究,是為(wei) 西亞(ya) 印學,涉及考古學、藝術學、材料學、文物學、曆史學等多學科的內(nei) 容。西亞(ya) 印學研究的前提條件是考古發掘與(yu) 出版的印章圖錄。印章圖錄出版依據印章的收藏地、出土地或使用區域、使用年代等標準,亦有少數出版是按照印章的類型、主題場景、材質等標準。其中,按照印章收藏地出版是學者們(men) 最早采用和最常見的方式。例如,1842年,愛爾蘭(lan) 學者卡利莫爾出版了多倫(lun) 多大學圖書(shu) 館所藏的174塊滾印圖錄。作為(wei) 世界上收藏古代東(dong) 地中海地區文物最豐(feng) 富的機構之一,大英博物館所藏的2000多塊印章圖錄以《大英博物館所藏西亞(ya) 印章目錄》叢(cong) 書(shu) 形式出版,共計9卷(分為(wei) 6卷滾印圖錄和3卷平印圖錄)。按照印章的出土地或使用區域出版圖錄,例如2008年澳大利亞(ya) 學者羅奇出版了埃蘭(lan) 地區的3597塊滾印匯編。在西亞(ya) 印學專(zhuan) 題研究領域,以德國的法蘭(lan) 克福和比利時的科隆為(wei) 代表的亞(ya) 述學家對古代西亞(ya) 印章進行了宏觀研究,為(wei) 西亞(ya) 印學的學科建設與(yu) 學術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39年,法蘭(lan) 克福出版《滾筒印章》一書(shu) ,以圖錄為(wei) 主,對滾印銘文進行了釋讀與(yu) 解析。1987年,科隆出版了《第一印象:古代近東(dong) 的滾筒印章》一書(shu) ,首次對滾印進行係統性研究,包括滾印圖像、銘文、製造技術、考古發掘等,至今仍然是西亞(ya) 印學研究的經典之作。
進入21世紀,隨著數字人文的快速發展,數字人文與(yu) 西亞(ya) 印學相結合,催生了“數字印學”,包括印章與(yu) 印紋材料的數字化建模、銘文文本的大數據分析、印章出土遺址的3D全景重現、博物館所藏古代西亞(ya) 印章與(yu) 印紋的虛擬仿真應用等方麵。
第一,從(cong) 傳(chuan) 統文本到數字文本化分析,為(wei) 西亞(ya) 印學研究提供了大數據支撐。例如,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設的“楔形文字數字圖書(shu) 館”(CDLI)數據庫項目,一共收集有53582件古代西亞(ya) 印章或印紋條目,其中實物印章隻有7854件,為(wei) 世界各國印學研究者提供了極為(wei) 便利的資料收集和文本分析處理路徑,加強了世界各國印學研究者的聯係和交流。文本化包含材料著錄和文字轉譯兩(liang) 部分。材料著錄是按照編目規則和元數據標準對印章進行的外部結構化描述工作,每件印章材料對應一條目錄,有獨立的CDLI序號,主要包含作者、發表時間、典藏機構、藏品編號、發掘編號、製作年代、樣品類型、樣品材質、銘文語種等著錄信息,相關(guan) 著錄信息可作為(wei) 檢索項;文字轉譯是針對印章材料上的銘文進行的文本化轉寫(xie) ,其過程是參照相應的編碼規則,將印章銘文轉譯為(wei) 以拉丁字母表示的讀音,實現了楔形文字轉譯文本的機器可讀取性。
第二,從(cong) 傳(chuan) 統圖片到動態圖畫與(yu) 虛擬仿真,深化了西亞(ya) 印學研究的多維視角。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收藏古代西亞(ya) 印章的世界主要博物館陸續將3D動畫、虛擬仿真技術等應用到印章與(yu) 印紋材料的複原方麵,加快了西亞(ya) 印學研究的數字化步伐。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西亞(ya) 印章收藏地之一、位於(yu) 美國紐約市的摩根圖書(shu) 館對古代西亞(ya) 印章的高質量3D圖像進行數字化存檔、建模和研究。學者們(men) 可以通過按鈕隨意轉動印章的各個(ge) 角度、放大或縮小印章,真實還原世界各地所藏的印章及印紋材料。2017年,德國慕尼黑大學負責開發的“古代近東(dong) 印章及印紋的數字化與(yu) 標識化”(DigANES)項目,將複雜圖像拆分為(wei) 圖形元素,集成人工製品、圖像、日期、文本和文字相關(guan) 數據,最終實現將古代西亞(ya) 印章集成到語義(yi) 網絡中。2019年,由巴黎大學與(yu) 牛津大學建設的“古代近東(dong) 印章與(yu) 印紋”數據庫(SESPOA)項目,基於(yu) 新的數字成像技術,對古代西亞(ya) 印章或印文條目進行編號、圖像化、臨(lin) 摹、注釋、文本翻譯,並且設置“高清指示器”按鈕和“動畫可視化”菜單,使用者具有親(qin) 臨(lin) 其境般體(ti) 驗。這些技術可以使印學研究者觀看到更為(wei) 高清與(yu) 全角度的動靜態圖像,便於(yu) 深入研究印章的微觀圖像及不易識別的銘文內(nei) 容。
第三,西亞(ya) 印學不僅(jin) 涵蓋藝術史、考古學等人文社科領域,包括計算機學、物理學、材料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的學者們(men) 也加入了西亞(ya) 印學的研究中,將西亞(ya) 印學研究推向了一個(ge) 新高峰。2019年7月,海德堡大學舉(ju) 辦了主題為(wei) “印章、印記與(yu) 行政:製度數字化管理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學術會(hui) 議,與(yu) 會(hui) 學者來自各個(ge) 學科領域,就古代西亞(ya) 印章的數字化發展趨向展開了討論,產(chan) 出了豐(feng) 富的西亞(ya) 印學數字化研究成果。例如,耶魯大學的瓦根桑納做了題為(wei) 《微型世界:古代近東(dong) 印章的目錄化、屏捕化與(yu) 可視化》的報告;柏林自由大學的赫姆霍爾茲(zi) 討論了使用SfM(運動恢複結構)技術來重建烏(wu) 魯克古樸印紋的隱藏信息的方法;荷蘭(lan)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馮(feng) 奧彭介紹了一個(ge) 希臘化時代印章數字化平台;海德堡大學的瑪拉討論印章加印實踐的3D變形與(yu) 演變。塞浦路斯、意大利和法國的計算機學者們(men) 利用X線斷層攝影術對古代西亞(ya) 印章進行多數據資源的3D增強建模實踐。
自1752年法國的凱呂斯伯爵首次出版7件亞(ya) 述和薩珊時期的滾印圖錄、開啟西亞(ya) 印學研究的大門後,西亞(ya) 印學研究已經走過了兩(liang) 百多年的發展道路。新世紀以來數字人文的迅猛發展,使得西亞(ya) 印學研究逐漸突破傳(chuan) 統單一的研究方式,由亞(ya) 述學家“專(zhuan) 有”發展到文理學者“共享”的綜合多元化研究,集考古、收藏、研究、數字化全過程於(yu) 一體(ti) 的“數字印學”,凸顯了國際印學研究的前沿與(yu) 新趨向。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公元前2-1千紀古代兩(liang) 河流域楔形文字經濟契約的整理與(yu) 研究”〔20&ZD239〕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