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名就業幫扶幹部的一天(節後看就業)

發布時間:2023-02-16 09:5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春節過後,廣西柳州魚峰區的就業(ye) 幫扶幹部畢誌斌忙碌了起來:搭建勞動保障服務平台,組織線上線下招聘;開展點對點運輸服務,幫老鄉(xiang) 順利返崗;發布崗位信息,幫求職者拓寬就業(ye) 渠道……一天下來,工作滿滿當當。

  早晨8點,53歲的畢誌斌像往常一樣來到服務中心。“小韋,車輛都協調好了嗎?”“小孫,我們(men) 的消息推送發布了吧?”“就業(ye) 困難人群打過電話了嗎?”

  2月,春節過後的返崗就業(ye) 高峰期,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民政廳、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等多部門聯合主辦的2023年春風行動暨就業(ye) 援助月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身為(wei) 柳州市魚峰區勞動保障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的畢誌斌,和同事們(men) 忙得團團轉。

  “今年的就業(ye) 市場可以說是供需兩(liang) 旺!大家的熱情都很高漲!”畢誌斌向記者介紹,隨即投入電腦前的工作中。

  問清用工需求

  組織線上招聘

  “往年不少農(nong) 民工要等到清明節後才外出務工,但今年情況大不同。”畢誌斌點擊鼠標,查看了魚峰區勞動保障服務平台的數據:33個(ge) 招聘企業(ye) 已收到簡曆677份。“以前我們(men) 都需要人工匹配推薦,現在線上平台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崗位精準推薦,省去很多人力。”畢誌斌說。

  說話間,畢誌斌的電話鈴聲響起。“畢主任,我們(men) 今年招工需求大。去年直播招聘效果不錯,今年的活動我們(men) 也想報個(ge) 名。”電話那頭,螺螄粉龍頭企業(ye) 滬桂集團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提出請求。

  “沒問題,回頭我們(men) 的工作人員會(hui) 具體(ti) 對接。”簡單了解情況後,畢誌斌標注了企業(ye) 需求。

  “以往很多招聘會(hui) 都是留下電話,供需雙方自行聯係,招聘現場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畢誌斌告訴記者,電話裏提到的直播招聘是魚峰區創新推出的就業(ye) 服務,即統一搭建勞動保障服務平台,組織企業(ye) 人事到直播間進行現場直播,與(yu) 求職者麵對麵講解用工需求。從(cong) 工資、住宿、福利待遇、發展空間到夥(huo) 食,人力資源專(zhuan) 員都能一一解答。這樣接地氣有新意的招聘會(hui) ,一度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線上招聘不受天氣、地點限製,還可以看回放。去年參加的企業(ye) 普遍反映線上招聘人氣、效果超出預期。”一旁的中心辦公室主任孫雪曉補充道。

  “招聘要線上線下兩(liang) 條腿走路,才能更好地發揮就業(ye) 服務效果。”畢誌斌邊整理手頭材料,邊向身邊的工作人員傳(chuan) 授心得。除了線上招聘,線下招聘也不能少。前幾天,一場在魚峰區白沙鎮白沙街道舉(ju) 辦的現場招聘會(hui) 就吸引了超200人填寫(xie) 簡曆。

  “從(cong) 家出門十來分鍾就到招聘會(hui) 現場了,崗位選擇很多,還可以直接和用人單位交流,很方便。”招聘會(hui) 開始前,白沙鎮居民黃開明接到了通知,他一早就趕來看看究竟。

  目前,魚峰區已舉(ju) 辦3場現場招聘會(hui) ,網絡發布2280條就業(ye) 信息,牽線達成就業(ye) 意向885人次。

  統計務工人數

  接送老鄉(xiang) 返崗

  協調完招聘會(hui) 的事情,已經過了11點,畢誌斌又趕到了魚峰區汽車站。他要帶領工作人員,接回節後返崗的農(nong) 民工。

  “我們(men) 包了兩(liang) 輛專(zhuan) 車,除了接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務工人員來柳州市區,還直接進村接務工人員到外地務工,接送50人左右。”畢誌斌說有關(guan) 準備工作年前就在籌劃:“和北部三縣的就業(ye) 中心主任、魚峰區鄉(xiang) 鎮主要領導溝通;統計外出務工人數、日期、地點;跟旅遊公司簽訂運輸合同,落實車輛問題、安全問題,並做好預算;對外做好政策宣傳(chuan) ……工作需要十分細致。”在他的工作筆記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前期工作的注意事項和重點。為(wei) 了做好點對點送工工作,中心開會(hui) 就開了5次。

  畢誌斌在現場告訴記者,魚峰區是柳州螺螄粉主產(chan) 區,擁有眾(zhong) 多螺螄粉龍頭企業(ye) ,僅(jin) 螺螄粉產(chan) 業(ye) 園區每年就能提供30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管理崗、技術崗、普通崗等不同類型崗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加上每月平均4000元至8000元的用工待遇,每年都吸引著大量外地務工人員。

  1月到3月是廣西人社部門落實農(nong) 民工點對點送工服務的第一階段,重點針對已有工作崗位和新確定工作崗位的農(nong) 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易地搬遷勞動力。開展點對點送工服務,保障重點企業(ye) 、重點園區、重點行業(ye) 的用工需求,引導就近就地就業(ye) 和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同時推動前往江蘇、浙江、廣東(dong) 等地務工的農(nong) 民工返崗務工,促進農(nong) 民工規模保持穩定。這也是魚峰區勞動保障管理服務中心近期工作的重點。

  除了為(wei) 返崗務工提供交通便利,也要為(wei) 求職人員提供交通方便。下午3點,魚峰區勞動保障管理服務中心的電話聲又開始響起。工作人員逐一向求職者和企業(ye) 電話確認需求,對有麵試需求的登記在冊(ce) ,為(wei) 後續安排專(zhuan) 車接送麵試做準備。

  “招聘會(hui) 隻是一個(ge) 開始,並不是工作的結束。這些年我們(men) 一直持續關(guan) 注每一場招聘會(hui) ,對後續需要進企麵試的,我們(men) 會(hui) 組織接送,很多人現場麵試完就簽了勞動合同,效率很高。”一名工作人員說。目前中心已梳理300餘(yu) 條麵試需求,計劃運輸求職人員6車次。

  發送崗位信息

  拓寬就業(ye) 渠道

  下午5點,距離下班時間還有1個(ge) 小時,畢誌斌的手機不時傳(chuan) 來振動提示音。

  魚峰區就業(ye) 服務工作群內(nei) ,接連發布了數條區外用工需求信息。畢誌斌快速布置工作人員傳(chuan) 達發布用工消息。消息一經發布就引起許多求職者的興(xing) 趣。

  “魚峰區的企業(ye) 很好,可是我想試試更多可能性呢。”曾經柳州市各縣區基本隻掌握轄區內(nei) 的就業(ye) 信息,城區一級推薦的企業(ye) 隻能是轄區範圍內(nei) 的。跟蹤回訪時,部分群眾(zhong) 的反映引起了畢誌斌的重視。

  “很多農(nong) 民工有家庭的牽掛,我們(men) 會(hui) 鼓勵就地務工。但剛畢業(ye) 的大學生往往向往更廣闊的天地,他們(men) 更看重發展前景。”畢誌斌總結道。

  為(wei) 了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就業(ye) 需求,畢誌斌過年期間就迅速向柳州市人社部門匯報。柳州市人社部門很重視這一建議,從(cong) 初七複工開始就統籌各縣區發布跨區用工信息。更豐(feng) 富的信息、更廣闊的渠道也讓各區縣就業(ye) 工作更有力度。

  “我現在準備寫(xie) 一份書(shu) 麵報告。”畢誌斌邊翻開筆記本邊說道。“座談會(hui) 上,有外出務工人員提出想參加拆裝和維修空調的培訓,但現有技能培訓大綱裏麵沒有這一條。當時記本子上了,我要形成書(shu) 麵報告上報,建議今年將其作為(wei) 技能提升的一項列入培訓內(nei) 容。”畢誌斌說。

  從(cong) 年前到年後,為(wei) 了更好落實就業(ye) 服務工作,畢誌斌率隊深入企業(ye) 和群眾(zhong) 調研,了解企業(ye) 具體(ti) 用工需求和務工人員的就業(ye) 需求。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走訪七八家企業(ye) 。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座談會(hui) 就開了兩(liang) 次。

  在畢誌斌的筆記本裏,脫貧戶、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困難群體(ti) 的工作被他畫了星號。“這些群體(ti) 我們(men) 每年都要重點關(guan) 注,給予幫助。”畢誌斌說。

  “這孩子家裏是脫貧戶,收入不高,初中畢業(ye) 後就去電子元件廠務工。”畢誌斌指了指筆記本上的一個(ge) 名字娓娓道來。“後來他返鄉(xiang) 創業(ye) 建起電子元器件廠,我們(men) 就幫助協調,從(cong) 協助辦證、幫忙招工到評定這家公司為(wei) 幫扶車間。現在他的企業(ye) 已經創造了3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帶動10名脫貧戶就業(ye) 。”畢誌斌說。

  畢誌斌2022年參與(yu) 建設的柳州市第一家殘疾人創業(ye) 就業(ye) 孵化基地在今年也發揮了作用。截至目前,殘疾人創業(ye) 就業(ye) 孵化基地進駐殘疾人企業(ye) 15家,帶動創業(ye) 就業(ye) 50人左右。今年,畢誌斌還被自治區黨(dang) 委和政府評為(wei) “第一屆廣西促進就業(ye) 先進個(ge) 人”。

  下午6點,到了下班時間,畢誌斌仍在筆記本上寫(xie) 寫(xie) 畫畫,“明天要送求職人員進廠,直播帶崗等工作還需要再進一步落實。”6點20分,畢誌斌一一關(guan) 閉辦公室的電燈、電器,邊走路邊用手機回複消息。

  “總有人發來消息感謝我們(men) 之前給予的就業(ye) 幫扶,每次收到都很有成就感。”畢誌斌說。本報記者 祝佳祺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