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接“地”的大方天麻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探秘 】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天麻這名字大有講究哩,因為(wei) 它通著‘天’,接著‘地’!”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當地藥農(nong) 陳緒義(yi) 興(xing) 致勃勃給記者解釋,“‘天’說的是天麻無根無葉,像是從(cong) 天而降;‘麻’說的是它生長在山林裏。”
“貴州天麻數大方。”位於(yu) 烏(wu) 蒙山腹地的大方縣,冬暖夏涼,雨水充足,土壤多為(wei) 酸性砂質。常綠與(yu) 落葉闊葉林混交的灌木草坡,特別適宜天麻生長。
天麻古稱赤箭,以其莖如箭杆、色為(wei) 赤而得名。天麻,其實是赤箭的根。中國人食用和藥用天麻的曆史有兩(liang) 千年以上。據《神農(nong) 本草經》記載,赤箭“久服益氣力”;《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寫(xie) 道:“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眼黑頭眩,風虛內(nei) 作,非天麻不能治。”
現代醫學證實,天麻對治療頭暈目眩、頭風、頭痛等效果明顯,是因為(wei) 其中含有的天麻素成分。而大方天麻之所以成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是因為(wei) 其天麻素含量高達1.90%,且帶有硼、鋅、硒等微量元素,藥用價(jia) 值更大。早在明代洪武年間,著名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帶著大方天麻等特產(chan) 前往南京進獻朝廷。清代,大方天麻作為(wei) 名貴藥材運銷省外,光緒年間還出口到日本和東(dong) 南亞(ya) 各國。
白居易《齋居》詩雲(yun) :“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藥食同源,古已有之。“在外地,天麻都是當藥吃。可我們(men) 大方農(nong) 家當菜吃!”陳緒義(yi) 美滋滋地說,鮮天麻是獨特的美味,“天麻宴”更是大方人接待貴賓的必備。從(cong) 藥袋到餐桌,大方天麻正在為(wei) 更多人帶去健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