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家氣候中心:未來極端高溫天氣事件會更加頻繁

發布時間:2023-02-16 10:08:00來源: 經濟日報

  “國家氣候中心對今年國家總體(ti) 氣候狀況初步研判認為(wei) ,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ti) 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然呈現出多發強發的態勢。”在近日舉(ju) 辦的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我國南方地區應重點防範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峰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需重點加強台風防禦工作;北方地區要重點防範暴雨、洪澇及其造成的城市內(nei) 澇等次生災害;西部地區要提高防範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等風險。

  據介紹,我國氣候係統受氣候變化影響,變得更加不穩定。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發生頻率高、影響範圍廣、致災性強的特點,防災減災麵臨(lin) 更多挑戰。《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氣候狀況總體(ti) 偏差,暖幹氣候特征明顯,旱澇災害突出。具體(ti) 來看,區域性和階段性幹旱明顯,南方夏秋連旱影響重;暴雨過程頻繁,華南、東(dong) 北雨澇災害重,珠江流域和鬆遼流域出現汛情;登陸台風異常偏少,夏季我國中東(dong) 部出現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南方“秋老虎”天氣明顯;寒潮過程明顯偏多,2月南方出現持續低溫陰雨雪和寡照天氣,11月末至12月初強寒潮導致多地劇烈降溫;強對流天氣過程偏少,但局地致災重。

  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10.51℃,較常年偏高0.62℃,除冬季氣溫略偏低外,春夏秋三季氣溫均為(wei) 曆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降水量為(wei) 2012年以來最少。汛期雨季進程總體(ti) 較常年偏早,但雨量強弱差異大。六大區域中,東(dong) 北、華南、華北降水量偏多,長江中下遊、西南、西北降水量偏少;七大江河流域中,除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

  “根據氣候變化預估,未來我國氣候變化還將持續存在。”賈小龍說,未來我國不同地區平均氣溫仍將表現出增加趨勢;極端高溫天氣氣候事件將會(hui) 更加頻繁、更加嚴(yan) 重,且排放情景越高,增速越快,強度越強,風險也越大。比如2035年前後,在我國中東(dong) 部地區類似於(yu) 2013年夏季的極端高溫事件可能變為(wei) 兩(liang) 年一度的事件,到本世紀末,發生高溫事件的風險將提升到目前的幾十倍。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我國極端降水增加幅度也將大於(yu) 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降水更趨於(yu) 極端化。未來我國平均集中降雨呈現期會(hui) 從(cong) 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wei) 20年一遇;極端幹旱事件將從(cong) 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wei) 32年一遇。另外,複合型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風險還將持續增加。總體(ti) 來說,受氣候變化影響,小概率高影響事件將會(hui) 更易出現,從(cong) 而增加防範極端氣候風險的挑戰。

  麵對全球變暖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嚴(yan) 峻形勢,公眾(zhong) 該如何應對?有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人類活動特別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的排放,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且全球約2/3的排放都與(yu) 家庭排放有關(guan) ,所以優(you) 化全社會(hui) 的消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ti) 的排放。要倡導個(ge) 人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麵轉向綠色消費模式,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

  專(zhuan) 家表示,從(cong) 政府層麵來說,我國政府一直在加強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等多方麵的能力建設以應對氣候變化。從(cong) 公眾(zhong) 角度來說,要提高自身的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認知,主動學習(xi) 相關(guan) 知識與(yu) 防災減災技能。特別要注意提高對氣象災害關(guan) 注的全麵性,加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災害和風險防範意識。 (記者 郭靜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