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文化生活有看頭
核心閱讀
唱響山歌,“村晚”活動熱鬧迎新春;靜享閱讀,城市書(shu) 房拓展文化空間;“雲(yun) ”端看展,城鄉(xiang) 群眾(zhong) 共享精神產(chan) 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關(guan) 係著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日前,一批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公布,從(cong) 中可以看到優(you) 化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思路、新舉(ju) 措。
2月12日至13日,全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會(hui) 議在湖北武漢召開。會(hui) 上公布了由中央宣傳(chuan) 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遴選的51個(ge)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來自各地的代表交流發展經驗、研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舉(ju) 措。
據了解,2021年9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遴選工作啟動,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等按照“重在基層、分類推進”的原則,共推薦了196個(ge) 案例,最終遴選51個(ge) 案例為(wei) 典型案例。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如何?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強?
體(ti) 係更健全,舞台更寬廣
山歌悠揚、鄉(xiang) 音濃鬱,“村晚”迎新春;火樹銀花合、明月逐人來,特色活動鬧元宵……數據顯示,今年元旦、春節期間,鄉(xiang) 村“村晚”示範展示活動“東(dong) 西南北齊上陣”,僅(jin) 春節假期活動就達15772場,參與(yu) 人次7969萬(wan) 。
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目前,全國57萬(wan) 餘(yu) 個(ge) 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萬(wan) 多個(ge) 鄉(xiang) 鎮(街道)文化站不斷滿足著廣大群眾(zhong) 對高效、便捷文化生活的向往。為(wei) 了將更加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延伸到基層,各地持續推進群眾(zhong) 家門口的基礎設施建設。
“每次要開展文體(ti) 活動都要來村部,路遠了點、活動場地少了點……”之前,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的不少村民表示,“能不能讓設施離我們(men) 更近一些?”於(yu) 是,攸縣探索建設門前小書(shu) 屋、小廣場、小講堂,把文化服務點搬到了老百姓家門口。
湖南省積極推廣攸縣經驗,推動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配套實施“歡樂(le) 瀟湘”“數字文化進村入戶”等項目。“此外,在省級法規中明確‘居民住宅區配套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李愛武介紹。
“大家一起來擺手!”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全民擺手舞、龍舟賽、山歌大賽、篝火晚會(hui) 等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活動,集聚了鄉(xiang) 村人氣,線上“圈粉”眾(zhong) 多。“土家族擺手舞不僅(jin) ‘擺’出了我們(men) 的新生活,還成為(wei) 遞給世界的‘名片’。”恩施州文化館館長肖和虎說。
“持續舉(ju) 辦全省‘村晚’‘村遊’示範活動、社會(hui) 文藝團隊展演和‘萬(wan) 名司機講家鄉(xiang) 故事大賽’等,已形成縣縣有品牌、鄉(xiang) 鄉(xiang) 有特色、村村有亮點的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格局。”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李述永說。
當前,在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文化活動中,群眾(zhong) 從(cong) 台下走到台上,從(cong) 觀眾(zhong) 成為(wei) 主角。目前,全國現有登記在冊(ce) 的群眾(zhong) 文藝團隊超過45萬(wan) 個(ge) 。基層群眾(zhong) 渴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hui) ,期待登上燈光絢麗(li) 的舞台。
建設新空間,服務更貼心
到城市書(shu) 房度過美妙的時光,已經成了浙江溫州市民李微娜的習(xi) 慣。在溫州、武漢、威海等地,城鄉(xiang) 的大街小巷、商業(ye) 街區,城市書(shu) 房、文化驛站等空間不斷湧現,讓人們(men) 享受更加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立足城鄉(xiang) 特點,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麵,增強實效性。”
廣東(dong) 省建設文化微地標,2000多家“粵書(shu) 吧”“粵文坊”等新型文化空間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期待;寧夏回族自治區引領各地多元共建,圍繞“15分鍾便民文化圈”建設,城市書(shu) 房、閱讀島、文化驛站等公共空間遍地開花。
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鼓勵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引入社會(hui) 力量,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shu) 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等服務的新型文化業(ye) 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著眼於(yu) 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創新發展,因地製宜建設文化禮堂、鄉(xiang) 村戲台、文化廣場、非遺傳(chuan) 習(xi) 場所等主題功能空間。
空間更有品位,服務也要提質增效。“在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不斷拓展服務內(nei) 容、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首席專(zhuan) 家李國新表示。
如今,多地回應上班族、學生的需求,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開展形式多樣的夜間服務。比如,廣東(dong) 省開展延時開放和夜間主題服務,打造“博物館之夜”“美術館之夜”等品牌,全省年均舉(ju) 辦文藝演出、展覽1.6萬(wan) 場。
2022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yang) 的通知》,強調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推動優(you) 質服務進校園、推進文教合作機製,麵向青少年開展文化教育。
廣東(dong) 省以分眾(zhong) 化服務滿足個(ge) 性化需求,積極培育青少年、老年等高黏性文化社群,結合“雙減”和青少年精神素養(yang) 提升,開展文化進校園,充分發揮文化設施美育功能。
“我們(men) 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yu) 教育融合發展,並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hui) 發展趨勢,提供更多適合老年人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完善線上服務,城鄉(xiang) 共享資源
公共文化服務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雲(yun) 端”讓服務無時不在。實施數字圖書(shu) 館推廣工程,建設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平台,啟動全國智慧圖書(shu) 館體(ti) 係建設,打造“雲(yun) 端博物館”“雲(yun) 上村晚”等全景式數字體(ti) 驗平台……借助各類數字化服務,城鄉(xiang) 群眾(zhong) 能共享公共數字文化產(chan) 品。
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推出了一批有質量、有溫度的網絡抗疫文藝作品,舉(ju) 辦“雲(yun) 上村晚”“雲(yun) 上廣場舞”等線上文化活動,參與(yu) 人數眾(zhong) 多、群眾(zhong) 反響良好。
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全國智慧圖書(shu) 館體(ti) 係和公共文化雲(yun) 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nei) 容的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快速發展,各級公共文化機構以多種方式建成了一大批數字資源。”李國新表示,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割裂、重複建設等問題。
“需要進一步加強資源建設,增強內(nei) 容供給能力,在優(you) 化新增和改造存量兩(liang) 端發力。”李國新說,應該發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體(ti) 驗新場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台階。
“要不斷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務應用。依托5G、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數字公共文化場館建設。推廣群眾(zhong) 文化活動高清網絡直播,加強沉浸式、互動式體(ti) 驗服務,培育打造數字文化服務品牌。”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鄭海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