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東濱州:科創“賦智”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21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山東(dong) 省濱州市地處“渤海之濱、黃河之洲”,是軍(jun) 事家孫子故裏。千百年來,孫子兵法向世界傳(chuan) 遞著中華文明的大智慧、大戰略,智者善智、科創強市的理念,也早已根植於(yu) 這座城市的血脈深處。以思維創新為(wei) 先導,濱州在科技創新、實業(ye) 創新上一路奔跑,在製度創新和方法創新上持續突破,全麵深化產(chan) 教融合型、實業(ye) 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構築起“創新創造能夠互促互進”的科創優(you) 勢。

  曾經少資源、少高校、少人才、少平台,無科教資源優(you) 勢,整個(ge) 創新生態體(ti) 係在全省居於(yu) 末端的濱州,成功實現“彎道超車”,把製約發展最大的“短板”鍛造成追趕跨越的“跳板”。科創之光閃耀“智者智城”,匯聚起發展“強磁場”、澎湃“動力源”,讓濱州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和張力越來越足。

  生 態

  一個(ge) 城市發展的動力必須在改革中尋找,從(cong) 創新中挖掘。而創新力作為(wei) 衡量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的關(guan) 鍵指標,其提升離不開一流的創新環境。

  智能手套、人感加熱枕、月壤鑽杆……在魏橋國科研究院展廳,一件件高科技元素武裝的新產(chan) 品讓眾(zhong) 多參觀者眼前一亮。

  以魏橋國科研究院為(wei) 樞紐,近年來,超高精細光刻膠、鋁基複材、激光選通成像等一大批“中科係”科研成果相繼落戶濱州。這些成果,多數都是打破壟斷、填補空白、世界領先、率先突破的硬核高科技項目。

  從(cong) 城郊荒地到高科技人才聚集創新高地,魏橋國科研究院建立起“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轉化+金融支持”支撐的全鏈條創新生態係統,強化與(yu) 13家“中科係”院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有關(guan) 院係戰略合作,力爭(zheng) 到2025年累計帶動濱州新增新動能產(chan) 值100億(yi) 元以上。

  樹高葉茂,係於(yu) 根深。以“雙型”城市創建為(wei) 抓手,濱州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首位,一切圍著科創轉,一切圍著科創幹,矢誌不移打造一流科創平台、一流科創人才、一流科創生態。

  動 能

  作為(wei) 傳(chuan) 統工業(ye) 城市,濱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培育了營收超1.1萬(wan) 億(yi) 元的五大千億(yi) 級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上工業(ye) 產(chan) 值比重達70%以上。如何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濱州的選擇是,堅持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以創新聚變助推產(chan) 業(ye) 裂變,以產(chan) 業(ye) 裂變帶動經濟質變,加快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一粒小麥的變化,折射出科技創新的神奇和力量。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除了麵粉、掛麵、麵包,它還能“變”出穀朊粉、特級酒精、赤蘚糖醇、膳食纖維、蛋白肽等十大係列500多種產(chan) 品。全產(chan) 業(ye) 鏈精深加工讓小麥每噸增值近5500元,比普通加工產(chan) 值提高147%。

  產(chan) 業(ye) 升級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ti) 現。作為(wei) 鋁業(ye) 行業(ye) 發展的“排頭兵”,山東(dong) 打造世界級高端鋁業(ye) 基地的主陣地、核心區和先行區,濱州將創新與(yu) 綠色作為(wei) 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追求。通過輕量化轉型,濱州鋁產(chan) 業(ye) 徹底擺脫原來“利薄如紙”的賣原料模式,實現從(cong) 規模經營向價(jia) 值效益的整體(ti) 攀升,中高端鋁製品占比由2019年的35%提升到2021年的65.2%,被科技部認定為(wei) 全國唯一的高端鋁國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基地。

  科技創新是與(yu) 時間的賽跑。濱州企業(ye) 家以超強的開放姿態與(yu) 魄力,向頂尖科研院所借勢借力,跑出協同創新加速度,不斷搶抓發展新機遇、塑造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從(cong) 西王特鋼以股權換技術打造創新驅動、引智轉型的“西王模式”,魏橋國科研究院在全國首創“產(chan) 學研金服用”模式,到濱化集團與(yu)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作共建濱化中央研究院……10餘(yu) 年間,濱州39家企事業(ye) 單位與(yu) “科研國家隊”中科院建立長期合作關(guan) 係,書(shu) 寫(xie) 不同尋常的“科創傳(chuan) 奇”。濱州擔當中國產(chan) 學研創新“試驗田”,持續擦亮“智者智城”城市名片。

  科創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統計數據顯示,濱州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總量從(cong) 2012年的51.66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100.35億(yi) 元,增幅達94.2%。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ye) 占比達64.93%,居全省第1位。

  科創為(wei) 濱州企業(ye) 插上騰飛之翼。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e) 從(cong) 2012年的56家增至2022年的56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評價(jia) 入庫數量從(cong) 2018年的154家增長至2022年的1087家,年均增長63%;比上年增長47.89%,增幅列全省第2位,獲省科技廳通報表揚。

  高 地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2022年8月9日至11日,第十屆職業(ye) 教育與(yu) 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hui) 的舉(ju) 行,吸引了全國各地近300名職業(ye) 教育領域專(zhuan) 家學者、業(ye) 界精英相聚濱州。濱州市委書(shu) 記、市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宋永祥在會(hui) 上表示,“雙型”城市改革與(yu) 實踐,是濱州落實技能型社會(hui) 建設的具體(ti) 路徑,是濱州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由之路。

  濱州堅持產(chan) 教融合“賦智”,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兩(liang) 端,打造了“入學即入崗、畢業(ye) 即就業(ye) 、專(zhuan) 業(ye) 即產(chan) 業(ye) ”“三即”職業(ye) 教育模式,把專(zhuan) 業(ye) 建在產(chan) 業(ye) 上、把校園辦在企業(ye) 裏、把人才留在事業(ye) 中。目前,1000多家企業(ye) 與(yu) 各類院校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全市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產(chan) 業(ye) 匹配度超75%,每年向企業(ye) 輸送技術技能人才超過2萬(wan) 人,全市產(chan) 業(ye) 工人超過70萬(wan) 人。

  教育鏈對接產(chan) 業(ye) 鏈,濱州探索出“院係+研發中心+產(chan) 業(ye) 園”的“魏橋模式”、“N1N”校企聯融的“京博模式”等成熟成型的產(chan) 教融合模式。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部省共建國家職業(ye) 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城市,濱州各類學校辦學層次和教學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並全力爭(zheng) 創國家產(chan) 教融合型試點城市。

  人才聚,則城市興(xing) 。濱州始終將人才擺在全市發展的戰略位置,實施百名高端專(zhuan) 家、千名碩博士、萬(wan) 名大學生進濱州“三進”工程,深化人才體(ti) 製機製改革,打造“智者智城”人才發展體(ti) 係。3年多來,全市引進高端專(zhuan) 家440餘(yu) 人,本科以上大學生4萬(wan) 餘(yu) 人,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

  “雙型”城市打通了一條科創、教育、人才、產(chan) 業(ye) 等要素自由流動、優(you) 化配置的通道。如今的濱州,科學家、實業(ye) 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鎖定科創、發力科創、聚勢科創,科技創新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正在轉化為(wei) 跨越發展的“最大增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