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又是一年“吃春”時

發布時間:2023-02-22 10: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知味齋】

  作者:孫南邨

  春天,是最美好的時節。冬天剛過,人們(men) 便急切地走出戶外,去尋覓“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春天萌動,感受“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春天氣息,觀看“櫻杏桃梨次第開”的春天景色。在這尋春、遊春的人群中,有人既忙著賞春,還想著“吃春”。

  有個(ge) 成語“秀色可餐”,是說美麗(li) 的容姿可以讓人如癡如醉,不思飲食,實則“秀色”隻可飽眼福,不可飽食欲。自然界的“春色”就不同了,有的可供觀賞,有的真可以吃到肚裏去。

  春來萬(wan) 物複蘇,春韭嫩、羊角蔥胖、萵苣香脆,可以說菜園裏的蔬菜無一不鮮美;過了這個(ge) 季節,許多常年可食的蔬菜,雖然沒有春天頭茬那麽(me) 可口,卻仍是人們(men) 菜籃子裏的選購之物。山地、田野、溪邊的野蔬就不是這樣,它們(men) 大多是隻有在春天才鮮嫩無比。苦菜、蒲公英葉嫩根肥,香椿頭、枸杞頭、花椒頭、大小巢菜葉莖皆美,楊花、榆錢清香適口,若失其時,那特有的美味就不複存在,“吃春”確是經驗之談。

  在我家鄉(xiang) “吃春”是個(ge) 新詞,春天吃野菜卻是自古有之。有的是眾(zhong) 人皆吃,不論豐(feng) 年歉年,如薺菜、香椿頭、馬齒莧;有的僅(jin) 是在災荒年月才吃,如苦菜、商陸、柳芽。在正常年月,較多的野菜走上大眾(zhong) 餐桌,才是近些年的事。不過,與(yu) 當地生長的野菜種類相比,所吃還是不多,屈指可數。

  家鄉(xiang) 春天郊外溝沿、河邊多見野生枸杞、小巢菜,一片片、一簇簇生機勃發,長勢喜人,卻少見有人采食。杜甫有詩“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意境美,菜飯香,很招惹人的食欲,若用肉絲(si) 燉個(ge) 枸杞頭或小巢菜湯,吃碗白米飯,亦不無食春韭黃粱之喜。天賜之“春”,為(wei) 什麽(me) 沒人去吃呢?看來還是對野菜了解甚少之故。前幾年我經常把采摘的枸杞頭、小巢菜分送給親(qin) 友品嚐,借以傳(chuan) 遞吃春的信息。

  明代王西樓在《野菜譜》說枸杞頭“采春采夏還采秋”,這是對救荒而言,與(yu) 吃草根樹皮相比,無論什麽(me) 時候枸杞頭的綠葉都如珍饈一般;若與(yu) 春天的莖芽相比,休說采夏,就是采自秋末冬初的小陽春之時,其嫩、味都相差甚大,小巢菜也是如此。在家鄉(xiang) 魯南采食枸杞頭、小巢菜,“吃春”“吃秋”,我有親(qin) 身體(ti) 驗。

  “吃春”一詞,或許是由“咬春”變化而來。明《酌中誌》說北京,“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曰咬春”;清《帝京歲時紀勝》說,“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衝(chong) 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明清年間,京城的人就在咬春?既然“春”可以“咬”,有人就想到“春”也可以“吃”,並且不限在立春之日,而是一個(ge) 春季。現今各種媒體(ti) 傳(chuan) 播也快,“吃春”已是廣為(wei) 人知。

  這些年春天,不論是獨自郊外出遊,還是和三兩(liang) 同好踏青,我大都帶著剜野菜的用具,有機會(hui) 就剜一點,或采一點時鮮野蔬,盡可能把“春”帶回家中,給餐桌添上幾分“春色”。

  古代有人為(wei) 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不但要“尋春須是先春早”,而且還要“春且住”,不想讓美好的春天匆匆離去。然而“節物相催各自新”,春畢竟是留不住的,文士們(men) 隻好把春寫(xie) 在書(shu) 裏,畫在紙上,記在心中。

  自從(cong) 認識到野蔬的好處,我就想著能否把“春”儲(chu) 存起來,以便多享用些時日。實際上這事前人已經做了,如把香椿頭用鹽醃起來,把有些野菜晾幹存放,隻是都解決(jue) 不了保鮮的問題,當然又多了食用野蔬的另一種風味。怎麽(me) 解決(jue) 吃春者的各有所需呢?好在如今的冰箱、冰櫃能幫助我們(men) 家庭留春。每年春天,我把楊花、香椿頭、小巢菜燙過,立即放入涼水中,待冷卻去水後,裝進保鮮袋再放入冰箱冷凍起來。如此存放,顏色較鮮,味道基本不變。寒冬時節,能夠吃上春天自家保存的野蔬,而且還比較鮮嫩,自然會(hui) 喜從(cong) 中來,食欲大增。

  我曾嚐試過冷凍春筍,不論竹筍還是毛筍,不論用什麽(me) 辦法,其鮮味總是保存不住;枸杞頭更是奇特,在湯盆裏鮮綠誘人,可是燙過後不放入涼水裏會(hui) 變黑,放進涼水裏也會(hui) 變黑,想保存其綠色並不容易。看來有些菜蔬想原汁原味地享用它,非適得其時不可。“春”,隻能吃在春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