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醫豈能掛“農產品”羊頭賣“藥品”狗肉
作者:龍之朱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近期調查發現,一些養(yang) 生類賬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台,違反國家規定暗中或違法“行醫”。標著“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的藥材,被直播間誇大為(wei) 能治多種疾病的“神藥”;身著白大褂的老人,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打包;將醫療詞匯拆分重組成新型營銷話術,以躲避違禁詞審查……種種操作,真假難辨,擾亂(luan) 市場秩序,給消費者和患者帶來危害。
這則報道掀起了當下一些“養(yang) 生直播”的麵紗。進入這些直播平台,你會(hui) 看到,各色主播竟然都在賣力地推銷藥方或藥品。盡管他們(men) 總是說著一些奇奇怪怪的詞匯,如囊什麽(me) 腫、息什麽(me) 肉等等,但大體(ti) 可以明白他們(men) 在說什麽(me) ,不過是症狀而已。而他們(men) 開出的“藥方”或者以“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之名售賣的東(dong) 西,也包治百病:“額頭熱熱的、嗓子咳咳的、阿嚏阿嚏的,全家人都能喝,放心喝”等,都在他們(men) 的掌握之中。
這樣的大型開方診療現場,令人驚訝,也令人驚悸。為(wei) 什麽(me) 一下子會(hui) 湧出這麽(me) 多“江湖郎中”?為(wei) 什麽(me) 他們(men) 都能公然開方賣藥?有相關(guan) 資質嗎?事關(guan) 民眾(zhong) 的健康、生命,此類如趕大集般的直播行醫,靠譜嗎?
其實,從(cong) 這些直播裏奇奇怪怪的用語,以及一言不合就將質疑者踢出去的做法,就可看出,這些養(yang) 生主播不過是在打擦邊球。他們(men) 的生意不能坦然直麵消費者,更不能回應大家的質疑,隻是以話術試圖瞞天過海罷了。
藥品屬於(yu) 特殊商品,關(guan) 乎生命健康,即便是網絡購銷,也應該嚴(yan) 格遵循相關(guan) 規定,絕不能隨隨便便打馬虎眼。根據2022年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藥品網絡銷售企業(ye) 應當按照經過批準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範圍經營,未取得藥品零售資質的,不得向個(ge) 人銷售藥品。這也意味著,任何養(yang) 生主播,隻要涉及到藥品推銷,必須取得藥品零售資質。
不僅(jin) 如此,《國家衛生計生委關(guan) 於(yu) 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直播平台以養(yang) 生為(wei) 名,開方問診,話術說得天花亂(luan) 墜,已經屬於(yu) 違規行醫。
2022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就提出,嚴(yan) 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盡管這份文件約束的是醫療機構人員的行為(wei) ,但由此延伸,既然醫生直播帶貨是違規行為(wei) ,那麽(me) ,假借醫生之名直播行醫賣藥更是違法行為(wei) 。
當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直播平台的遍地開花,給監管帶來很多挑戰。特別是,很多新業(ye) 態新模式如雨後春筍湧現,也有待監管及時跟進。但無論怎樣創新,都要遵循基本的法律法規,不能以創新之名滋生變種的違法行為(wei) 。何況,治理直播平台亂(luan) 象,整治非法行醫行為(wei) ,與(yu) 加快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等目標並不衝(chong) 突。
作為(wei) 新經濟的風口,這幾年,靠著互聯網直播造就了巨量的網紅。在這個(ge) 過程中,作為(wei) 人的剛需,求醫問藥、養(yang) 生等領域被盯上,並不讓人奇怪,需要做的是如何讓監管跟得上平台發展。
一方麵,執法部門要加強對不法企業(ye) 及從(cong) 業(ye) 人員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維護公眾(zhong) 身心健康和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麵,平台也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在審查係統之外加強人工把關(guan) ,麵對不斷變種的違規行為(wei) 進行針對性審查,還應將線索向監察和執法部門提供,揪出違法商家,將其依法懲治。
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相信科學,不要迷信江湖郎中的神藥和神方,別被神奇的話術洗腦。(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