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守護中國糧倉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於(yu) 2月13日發布。麵對食品消費不斷升級,糧食需求剛性增長,以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因素,《意見》對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產(chan) 保供作出全麵部署,針對主糧、大豆和漁業(ye) 等具體(ti) 保險領域提出明確要求。而農(nong) 業(ye) 保險作為(wei) 農(nong) 村金融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化農(nong) 業(ye) 的基礎性保障工具,在全方位夯實糧食根基的大局中,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助力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
隨著近年來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迅速鋪開,農(nong) 業(ye) 保險進入高保障階段。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chan) ,逐步擴大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
雨水節氣過後,天氣漸暖,冬小麥陸續返青。此時依據苗情、墒情,及時灌溉、追肥、除草、滅蟲,是小麥能夠多成穗、成大穗的關(guan) 鍵。為(wei) 了保障今年“中原糧倉(cang) ”的小麥順利生長,中華財險河南分公司對承保區域內(nei) 的冬小麥連續開展多輪遙感監測,每輪遙感覆蓋麵積超過700萬(wan) 畝(mu) 。對於(yu) 監測出的長勢欠佳的地區,公司邀請農(nong) 技專(zhuan) 家到田間地頭,為(wei) 灌溉、施肥等工作提供技術服務,一對一指導農(nong) 戶采取有效的增產(chan) 措施。
近年來,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保險保障水平,滿足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多層次的保險保障需求,河南省持續推進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縣域全覆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河南省糧食總產(chan) 量為(wei) 1357.8億(yi) 斤,新增49億(yi) 斤,占全國增量的66.3%。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保險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表示:“通過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能夠平抑農(nong) 戶收入波動,使其對未來現金流形成較為(wei) 穩定的預期,有助於(yu) 農(nong) 戶的持續經營和擴大再生產(chan) 。”
農(nong) 業(ye) 保險讓投保農(nong) 戶擺脫了“望天收”的擔憂與(yu) 無力,即便遭逢“風不調雨不順”的年景,也能實現旱澇保收。中再產(chan) 險總經理張仁江表示:“2022年,在新冠疫情、極端災害以及國際糧價(jia) 劇烈波動等不利影響下,我國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實現了逆勢豐(feng) 收,這其中離不開農(nong) 業(ye) 保險提供的堅實保障。”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農(nong) 業(ye) 保險為(wei) 1.67億(yi) 戶次農(nong) 戶提供風險保障5.46萬(wan) 億(yi) 元,承保主要農(nong) 作物達21億(yi) 畝(mu) ,約占全國播種麵積的84%,承保農(nong) 作物品種超過210種,基本覆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豬等主要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去年全年實現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規模1192億(yi) 元,同比增長23%;其中,中央財政撥付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補貼434.53億(yi) 元,同比增長30.3%。農(nong) 業(ye) 保險支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強農(nong) 作用進一步發揮。
“保險覆蓋麵上,當前保險行業(ye) 已基本實現主糧險種在主產(chan) 省份的全覆蓋,但由於(yu) 各地財政狀況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同,覆蓋質量有所差異。在部分地區,完全成本保險等高保障產(chan) 品的覆蓋麵相對較低,物化成本等低保障產(chan) 品仍居主流,大豆等油料作物高保障產(chan) 品仍處在試點階段。”在張仁江看來,部分地區非主糧及其他農(nong) 產(chan) 品的保險保障存在缺口,擴大覆蓋麵潛力巨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要完善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這意味著大豆產(chan) 業(ye) 的保障水平將大幅提升,每畝(mu) 保險金額從(cong) 200元提高到500元至600元。在大豆作物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及價(jia) 格波動等風險時,能切實平滑生產(chan) 和經營的雙重風險,穩定農(nong) 民收入,進而提高大豆產(chan) 業(ye) 的穩定。”中華保險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中華保險去年在內(nei) 蒙古和黑龍江試點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為(wei) 2400餘(yu) 戶豆農(nong) 種植的58萬(wan) 畝(mu) 大豆,提供了超過3億(yi) 元的農(nong) 業(ye) 風險保障;全年累計為(wei) 1000餘(yu) 戶豆農(nong) 支付保險賠款1624萬(wan) 元。
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提高大豆自給率,保障我國大豆油料供給安全,去年以來,各項大豆種植鼓勵政策接連落地,多地掀起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熱潮。“玉米不減產(chan) ,白撿一茬豆”,對於(yu) 這種具有獨特生產(chan) 優(you) 勢的複合種植模式,各地也同步創新開展了配套的複合種植保險試點,目前尚處於(yu) 摸索狀態。
築起水產(chan) 養(yang) 殖“避風港”
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chan) 養(yang) 殖大國,是世界上主要漁業(ye) 國家中唯一養(yang) 殖產(chan) 量超過捕撈產(chan) 量的國家。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漁業(ye) 高度重視,並提出“鼓勵發展漁業(ye) 保險”。
在浙江出產(chan) 的牡蠣,數象山一帶為(wei) 佳。但要想把飽滿肥實、肉質鮮甜的牡蠣從(cong) 海洋牧場順利端上百姓餐桌,卻不是件容易事兒(er) 。它們(men) 對水溫水質、海水鹹度、養(yang) 殖密度、運輸時間等條件極其敏感,容易發生病害或死亡等情況。其中,養(yang) 殖戶最怕的還是風浪,小風浪會(hui) 擠碎蠣殼,大風浪會(hui) 直接把浮標網箱從(cong) 海裏甩到岸上。牡蠣養(yang) 殖所用的浮標、纜繩、網箱等價(jia) 值不菲,這意味著如果當年受災嚴(yan) 重,不僅(jin) 會(hui) 血本無歸,還會(hui) 造成來年複產(chan) 需要大量啟動資金。
去年9月,台風“梅花”就對象山紫菜、牡蠣養(yang) 殖戶造成了極大損失。中國太保產(chan) 險象山支公司迅速投入防災減損和查勘理賠,為(wei) 承保的28600畝(mu) 紫菜和2000畝(mu) 牡蠣賠付超600萬(wan) 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牡蠣養(yang) 殖氣象指數保險已列為(wei) 寧波市政策性農(nong) 業(ye) 保險試點險種,牡蠣養(yang) 殖戶投保該保險可享受保費50%的財政補貼,大大減輕農(nong) 戶參保費用壓力。當氣象站點測到的風速達到保險合同約定的數值,牡蠣養(yang) 殖戶就可以根據條款約定獲得賠償(chang) ,相當於(yu) 為(wei) 台風季牡蠣養(yang) 殖撐起了“防風罩”。
近年來,保險業(ye) 不斷豐(feng) 富產(chan) 品供給,開發了漁民人身意外傷(shang) 害保險、雇主責任保險、漁船財產(chan) 保險、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特定水域政策性漁業(ye) 保險等險種,有力支持了漁業(ye) 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國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仍存在發展瓶頸,麵臨(lin) 保險公司承保積極性不高,但水產(chan) 養(yang) 殖對保險的市場需求卻一直比較旺盛的矛盾局麵。
據介紹,發展麵臨(lin) 瓶頸的原因,一方麵是海洋牧場養(yang) 殖成本高、周期長,麵臨(lin) 風暴潮等極端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遠高於(yu) 內(nei) 陸,且災害頻發。缺乏防災減損手段,對災害的人工幹預能力差。另一方麵,則是因為(wei) 其純風險損失率高,經營情況波動性大,且農(nong) 業(ye) 保險作為(wei) 準公共產(chan) 品,業(ye) 務發展具有高度政策依賴性,保費缺乏財政補貼,就難以形成規模。此外,涉海承保操作難度大、查勘理賠成本高、出險原因及損失情況鑒定困難,也製約了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的發展。
中華保險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我國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業(ye) 務發展緩慢,廣大養(yang) 殖生產(chan) 者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漁業(ye) 保險的內(nei) 涵和外延還有待準確界定,且目前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尚未被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隻是在一些水產(chan) 養(yang) 殖資源較豐(feng) 富的地區被列為(wei) 地方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保險,總體(ti) 業(ye) 務覆蓋麵仍很低。
從(cong) 經營模式來看,當前我國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的經營模式有商業(ye) 保險模式和互助保險模式兩(liang) 類。今年2月份,中國銀保監會(hui) 正式批複同意中國漁業(ye) 互助保險社成立,由其來代替漁業(ye) 互保協會(hui) 承接包括水產(chan) 養(yang) 殖保險在內(nei) 的漁業(ye) 保險業(ye) 務,標誌著我國漁業(ye) 保險專(zhuan) 業(ye) 化經營進入新階段。
科技驅動風險減量服務
災難麵前,防勝於(yu) 賠。如今,保險行業(ye) 不僅(jin) 僅(jin) 扮演著災後保障者的角色,還在探索做好防控減災的預警工作。去年10月下旬,中華財險在北京市大興(xing) 區的冰雹預警及防範項目正式落地,為(wei) 一家生態農(nong) 業(ye) 公司選取了10畝(mu) 密植桃地搭建防雹網作為(wei) 冰雹防範試驗,減輕了農(nong) 戶的災害損失。
2021年9月份,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和北京市氣象局共同開展了“北京市農(nong) 業(ye) 保險冰雹災害風險識別及防控應用”項目,利用北京市氣象局的專(zhuan) 業(ye) 技術和科技力量,結合北京市近10年的冰雹災害發生情況,利用先進的雷達探測和地麵觀測技術,探明北京地區冰雹災害空間分布精準識別和冰雹災害時空分布風險評估,從(cong) 而提供行之有效的冰雹災害防控技術方案,在高風險承保區域試點開展防雹網技術應用。
防雹網是選擇具有一定抗衝(chong) 擊性、透光性良好、耐風化、無汙染、重量輕、易搭建的白色菱形專(zhuan) 用網,在災害季節使用壽命達到5年以上。在本次試點的種植園內(nei) ,以一重一輕兩(liang) 次冰雹計算,防雹網可將損失降為(wei) 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項防雹網搭建項目預計可在今年汛期發揮重要作用。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表示,接下來將根據試點情況,通過與(yu) 農(nong) 戶共建、尋求政府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防雹網建設成本,擴大重災區的防雹網覆蓋麵積,為(wei) 農(nong) 險減損增效提供有效手段。
風險難以避免,損失真實存在,隻有做好農(nong) 業(ye) 領域風險減量,才能保障農(nong) 民收入,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其中,保險機構通過開展風險減量服務,主動介入客戶風險管理,降低事故發生概率。“運用科技提早預警防範一些重大災害的發生,有助於(yu) 保險機構、經營主體(ti) 和地方政府部門積極采取預防性措施,降低災害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衝(chong) 擊。”任金政介紹,目前,保險機構已經在相關(guan) 領域積極展開實踐探索,例如針對小麥條鏽病、林業(ye) 病蟲害的提前介入性防治,通過氣象幹預的方式減小冰雹顆粒度,增加排澇措施等。
我國的農(nong) 業(ye) 風險管理體(ti) 係以事中控製風險和事後風險管理為(wei) 主,對於(yu) 事前風險防控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中國農(nong) 業(ye) 風險管理研究會(hui) 發布的《中國農(nong) 業(ye) 風險管理發展報告(2022)》指出,在自然災害預警係統方麵,我國的衛星技術、氣象預報技術、地球遙感技術、地質災害監測技術及信息技術等已比較先進,但這些技術係統互不隸屬、各自為(wei) 戰。同時,在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預警方麵,我國目前有關(guan) 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需求、庫存、進出口和市場行情,以及國外農(nong) 業(ye) 政策等方麵的信息搜集、整理、發布和反饋體(ti) 係還遠遠不能適應風險管理工作的需要,農(nong) 業(ye) 風險預警體(ti) 係有待完善。(楊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