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江蘇連雲港:“雷鋒車”六十年曆久彌新

發布時間:2023-02-27 10: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晨晨 劉佳佳

  半個(ge) 多世紀,六代“雷鋒車”車手,500多位姑娘……

  她們(men) 以“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誓言,累計免費運送旅客34萬(wan) 人次,義(yi) 務運送行包38萬(wan) 餘(yu) 件,行程24萬(wan) 公裏。她們(men) 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集體(ti) ”“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ti) ”獲得者——連雲(yun) 港市交通控股集團新浦汽車總站“雷鋒車”組。在“雷鋒車”事跡陳列館裏,幾萬(wan) 封感謝信,大量的錦旗、實物和照片背後,攢聚的是使命,是愛心,是傳(chuan) 承。

   一件件實物背後,是使命與(yu) 擔當

  “有沒有去新浦汽車站的?‘雷鋒車’免費為(wei) 您服務!”望著擺放在“雷鋒車”事跡陳列館裏的木質平板車,“雷鋒車”車手的聲音在耳邊回響。

  1963年3月,毛澤東(dong) 主席親(qin) 自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xi) ”,一股學雷鋒的熱潮在全國鋪展開來,新浦汽車站的幾個(ge) 姐妹也坐不住了。現年79歲的朱秋霞,就是當年站上的第一代“雷鋒車”車手,她親(qin) 曆了“雷鋒車”從(cong) 無到有的全過程。“那時,新浦汽車站離火車站有500多米,兩(liang) 站之間沒有公交車可供換乘,旅客拖著大包小包趕路,很不方便,老弱病殘人群更是步履艱難。”朱秋霞回憶。於(yu) 是,她和李保英、郭蘭(lan) 鳳等汽車站職工,利用工餘(yu) 時間,免費為(wei) 旅客挑運行李。朱秋霞說,她們(men) 的工具也從(cong) 起初的扁擔變成了平板車,後來又用上了三輪車,車子不同,名字也換過幾次,但是大家還是習(xi) 慣喊它為(wei) “雷鋒車”。

  “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這句話放在“雷鋒車”車手身上同樣適用。最近,“雷鋒車”事跡陳列館內(nei) ,新收入兩(liang) 雙嶄新的手工布鞋,精巧而質樸,這是趙大爺夫妻送來的。原來,作為(wei) 多子女家庭,十幾年前,夫妻倆(lia) 的生活很艱難。“雷鋒車”組得知後,常年開展一對一幫扶,一幫就是十幾年。去年,平日喜歡做點手工活的趙大媽新納兩(liang) 雙布鞋送過來,感謝他們(men) “腳貼著地為(wei) 民服務”!

  接力60年的“雷鋒車”,如今已發展到第六代車手,無論是拾金不昧、見義(yi) 勇為(wei) ,還是助殘幫困、誌願服務,一茬又一茬的好事時常在這小小站台裏上演。雷鋒助人為(wei) 樂(le) 的精神在這裏接續傳(chuan) 承,發揚光大。

   一張張照片背後,是善意與(yu) 深情

  為(wei) 留守兒(er) 童送上小禮品,帶社區孤寡老人包粽子……“雷鋒車”事跡陳列館裏展出的照片,很多都是《連雲(yun) 港日報》的退休記者李緒斌拍攝的。幾十年裏,他積累了幾千張照片,記錄了六代“雷鋒車”車手為(wei) 民服務的故事。

  在這些照片裏,留存下來時間最早的一張,攝於(yu) 1978年4月份。一位從(cong) 青島來新浦的老大娘,下車後背著兩(liang) 個(ge) 大包袱。“雷鋒車”車手張素蘭(lan) 看到後,立刻上前接過包袱把她送出車站。接站、送站,別人有需要時搭把手,“雷鋒車”車手們(men) 所做的就是這些平凡小事。但正是這一件件小事,幾十年來在百姓心中逐漸積澱下厚重的感情。

  還有一張照片令人動容。2021年的某一天,“雷鋒車”驛站內(nei) ,一名帶著嬰兒(er) 的年輕男子引起“雷鋒車”車手車良梅和薛瑩的注意。看著哇哇啼哭的嬰兒(er) ,兩(liang) 人急忙走上前詢問,得知夫妻二人是從(cong) 外地返連,但剛到火車站,孩子媽媽就接到東(dong) 北老家的緊急電話,轉身去徐州轉車。因為(wei) 是新手爸爸,照顧孩子經驗不足,奶瓶沒帶,孩子餓得哇哇哭喊。已為(wei) 人母的“雷鋒車”車手們(men) 看在眼裏,疼在心上,車良梅從(cong) 寶爸手裏接過孩子抱在懷中撫慰,薛瑩買(mai) 來熱粥細心喂寶寶喝下。不一會(hui) 兒(er) ,嬰兒(er) 就踏實睡了。

  風裏來,雨裏去,有欣慰笑容,有感動淚水。這些從(cong) 黑白到彩色的照片背後,流淌的是“樂(le) 行小善成大美”的善意與(yu) 深情。

   一封封信件背後,是傳(chuan) 承與(yu) 播種

  在“雷鋒車”事跡陳列館中,還珍藏有各地群眾(zhong) 寫(xie) 給雷鋒車組的10萬(wan) 多封信件,在那個(ge) 沒有手機、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這些書(shu) 信顯得彌足珍貴。

  在陳列館內(nei) ,一封用盲文寫(xie) 成的信,翻譯過來後讓人心生暖意。“天氣越來越冷,但我們(men) 的心裏卻熱乎乎的,這是因為(wei) 身上穿著叔叔阿姨送來的過冬衣服。”這封信的主人叫封士兵,20年前他和同是盲人的妹妹在車站丟(diu) 了行李,“雷鋒車”車手們(men) 不但幫他們(men) 找回了包,還根據他們(men) 家的實際困難,為(wei) 他們(men) 捐資捐物,蓋了新房。時隔近20年,封士兵回鄉(xiang) 過年,返程途中,特地去車站表示了感謝:“我們(men) 要以實際行動報答你們(men) 和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懷!”

  第五代“雷鋒車”車手權太琦,還記得21年前,18歲的自己“臉皮薄”,作為(wei) 新浦汽車總站站務員,在偌大的車站廣場望著來往的旅客,都沒有勇氣開口。有一天,她遇到一位旅客,從(cong) 出站口出來後,手裏拿著一張小紙條,寫(xie) 著:“出站後,你就會(hui) 看到‘雷鋒車’,你跟他們(men) 走,他們(men) 會(hui) 把你帶到去老家柘汪的車上。”這段文字讓她感受到震撼:“原來群眾(zhong) 這麽(me) 信賴我們(men) !”

  在一代代“雷鋒車”車手的傳(chuan) 承與(yu) 愛心播撒之下,新浦汽車總站成立了“雷鋒車·港城紅”誌願服務隊和黨(dang) 員先鋒隊,先後走進學校、社區、敬老院、困難家庭開展誌願幫扶活動;近十年來,協調各方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提供幫扶資金近50萬(wan) 元;團市委等單位也與(yu) 新浦汽車總站合作搭建“雷鋒車”事跡陳列館青年學習(xi) 社,引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學雷鋒”活動。“與(yu) 雷鋒車同行”活動的深入開展,激勵港城大地湧現出一大批先進人物,形成一批彰顯雷鋒精神的文明品牌,“一群好人 滿城春風”成為(wei) 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為(wei) 人民服務永遠不過時,學雷鋒做好事永遠沒有錯。”連雲(yun) 港進入高鐵時代後,就“怎樣開好新時代的‘雷鋒車’”主題,新浦汽車站黨(dang) 支部以及“雷鋒車”車手開展了大討論,堅持“旅客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做什麽(me) ”,提出和踐行“五學一站”——學技能、學禮儀(yi) 、學法律、學英語、學啞語,並在連雲(yun) 港高鐵站設立“雷鋒車”驛站,把服務延伸到免費提供休息場所、旅遊谘詢等方麵,讓這塊60年的“學雷鋒”老牌子曆久彌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