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守護野生動植物多樣之美
野生動植物與(yu)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guan) ,也正麵臨(lin) 著人類發展帶來的威脅。
2023年3月3日是第十個(ge)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聯合國宣傳(chuan) 主題為(wei) “野生動植物保護夥(huo) 伴關(guan) 係”,中國宣傳(chuan) 主題為(wei) “廣泛發動社會(hui) 力量,共同推進物種保護”。
“我國今年的主題重在號召社會(hui) 各界力量,積極參與(yu) 物種的保護工作。我國於(yu) 2021年發布了新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將980種野生動物納入國家重點保護名單。相比1988年批複的256種野生保護動物,在種類數量上增加了724種。因此,需要社會(hui) 各界的更多參與(yu) ,才能做好我國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yu) 自然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全國鳥類環誌中心主任錢法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科技為(wei) 野生物種保護提供重要支撐
在錢法文看來,科學技術研究對於(yu) 物種保護起著非常關(guan) 鍵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陝西洋縣僅(jin) 發現7隻朱鹮,40餘(yu) 年來,我國科學家開展了朱鹮人工繁殖技術、飼養(yang) 個(ge) 體(ti) 野化、基因多樣性、繁殖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等諸多方麵的研究,極大助力了朱鹮的保護。目前我國朱鹮的數量已達到8000餘(yu) 隻,野生生存的朱鹮種群數量也已超過6000隻,使得朱鹮這一國際瀕危物種徹底擺脫了滅絕的命運。”錢法文舉(ju) 例說。
“在野生物種保護中,科技起到的作用有兩(liang) 大類。”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an) 研究所研究員杜浩告訴記者,第一類是科學支撐,即通過科學研究,弄清楚相關(guan) 野生動植物保護所麵臨(lin) 的核心問題何在,確定病因、病理後,可以從(cong) 病根著手,或者至少從(cong) 緩解症狀著手,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行動;第二類是技術支撐,即通過技術措施的介入,促進相關(guan) 保護行動更有效實施。
科技也是決(jue) 定野生動物保護質量和效果的關(guan) 鍵因素。“以魚類保護為(wei) 例,以往對水域中的魚類監測全靠科研捕撈,把魚撈出水才能了解河流中魚類的數量、種類等信息,這種監測方式效率較低,對魚類有一定的傷(shang) 害,而且捕撈工具的選擇性也會(hui) 對采樣結果造成影響。現在環境DNA技術已經運用到魚類調查和監測中,通過采集河流少量水樣並分析其魚類殘留DNA,就能判斷出相關(guan) 水域中的魚類組成等信息。”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an) 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金明說。
亟須研發棲息地保護和修複技術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是加大了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
“未來,從(cong) 科技支撐角度來看,建議加強對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的基礎研究工作,比如開展種群數量和分布動態監測、物種瀕危機製、生態習(xi) 性、保護生物學等方麵的研究,從(cong) 而為(wei) 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奠定科學基礎。”錢法文說。
麵對野生物種仍麵臨(lin) 物種資源極其稀少、物種賴以生存繁衍的原始生境被破壞的現狀,杜浩認為(wei) ,要客觀認識野生動植物的資源和生存現狀,加強野生動植物受威脅機製解析,圍繞瀕危物種的細胞克隆、生殖幹細胞移植複原等種群複壯技術,以及針對物種關(guan) 鍵生活史的棲息地原位修複改造和棲息地重建等生態修複技術,進行科研攻關(guan) 。應加強在相關(guan) 野生動植物保護中的科學研究投入,深入開展相關(guan) 保護研究和行動。
吳金明則建議,加強棲息地保護與(yu) 修複技術的研發。我國針對物種本身的保護技術積累較多,而棲息地保護才是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關(guan) 鍵,應針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破壞、功能喪(sang) 失等情況,研發棲息地保護和修複技術。針對一些亟須搶救性保護的瀕危物種,應建立專(zhuan) 門的保護平台,加大人員和資金投入。(馬愛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