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央行報告顯示貨幣政策須著力擴內需

發布時間:2023-03-07 10:25: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努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要推動消費增長保持向好態勢,增強其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報告》顯示,近三年來受疫情影響,我國消費動能進一步放緩。2020年至2022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同比增速為(wei) 2.6%。

  “當前,如何促進高額儲(chu) 蓄最大化向消費轉化,並保持房地產(chan) 、地方財政等關(guan) 鍵領域的平穩運行,是經濟修複的重中之重。”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張麗(li) 雲(yun) 認為(wei) ,《報告》指出2023年製約消費回暖的因素有望緩解,居民消費有望穩步恢複,但消費複蘇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需要長短結合、綜合施策,進一步改善社會(hui) 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推動一係列促消費政策出台,並加快完善新市民和農(nong) 民工的社保覆蓋、失業(ye) 和社會(hui) 保險的全國調劑統籌等影響居民消費的中長期因素。

  東(dong) 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wei) ,《報告》強調“消費複蘇存在不確定性”,與(yu) 去年三季度報告相比,未再強調“一段時間以來M_2增速處於(yu) 相對高位”,這表明央行對消費需求大幅反彈和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等因素推升通脹的擔心有所緩和,同時也意味著今年促消費政策還有較大空間。另外,經曆上年大規模退稅、理財產(chan) 品大規模贖回等特殊因素推高M_2增速後,今年該指標有望走出溫和回落勢頭。

  關(guan) 於(yu) 通脹,張麗(li) 雲(yun) 認為(wei) ,相比去年三季度報告,央行對通脹的擔憂有所降溫,整體(ti) 表述更為(wei) 溫和,其對貨幣政策的約束也進一步減弱,貨幣政策的“錨”仍然是實體(ti) 經濟。對於(yu) 國內(nei) 通脹,從(cong) 短期來看,通脹壓力總體(ti) 可控,主要原因在於(yu) 當前我國經濟還處於(yu) 恢複發展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運轉通暢,PPI漲幅預計將總體(ti) 維持低位。從(cong) 中長期來看,物價(jia) 水平具備保持基本穩定的有利條件,我國經濟供需大體(ti) 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居民通脹預期平穩。

  “總體(ti) 來看,2023年全年實質性通脹壓力預計可控。”張麗(li) 雲(yun) 表示,在“以內(nei) 為(wei) 主、內(nei) 外均衡”的基調下,國內(nei) 外通脹形勢均難以對貨幣政策形成明顯製約。

  《報告》提出,預計通脹水平總體(ti) 保持溫和,也要警惕未來通脹反彈壓力。2022年我國CPI同比上漲2.0%,PPI漲幅逐季下行,全年同比上漲4.1%。過去五年、十年我國CPI的年均漲幅均維持在2%左右,在挑戰中實現了難能可貴的物價(jia) 穩定局麵。同時,對未來國內(nei) 物價(jia) 走勢的不確定性也需關(guan) 注,疫情防控優(you) 化調整後消費動能可能逐步升溫,2023年春節假期國內(nei) 旅遊收入同比增長30%,春運旅客人數同比增長超五成;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企業(ye) 加快複工滿產(chan) ,勞動力市場加速回暖可能對未來工資變化產(chan) 生影響;各方麵政策累積效果還在逐步顯現;主要發達經濟體(ti) 通脹較為(wei) 頑固,大宗商品價(jia) 格仍存在上漲壓力,海外高通脹也可能通過生產(chan) 、流通等環節向國內(nei) 傳(chuan) 導。要加強監測研判,持續關(guan) 注通脹反彈壓力。

  專(zhuan) 家表示,總體(ti) 來看,貨幣政策基調沒有變化,仍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的要求,但突出“著力支持擴大內(nei) 需,為(wei) 實體(ti) 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成為(wei) 精準有力的施策方向。

  在擴內(nei) 需方向下,促消費、擴投資成為(wei) 貨幣政策主要發力點。張麗(li) 雲(yun) 認為(wei) ,為(wei) 消除消費複蘇的不確定性,激發消費活力,貨幣政策或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出台結構性支持舉(ju) 措,引導金融機構圍繞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和購物、養(yang) 老醫療、教育文體(ti) 等消費場景,豐(feng) 富金融產(chan) 品,助力促消費政策產(chan) 生放大和疊加效應。同時,為(wei) 保障投資維持高景氣度,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作用將繼續得到發揮。(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