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研究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代表委員之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劉倉(cang) 理代表
堅持腳踏實地從(cong) 實際出發
加強基礎研究,必須堅持腳踏實地,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科研人員應該立足我國實際,從(cong) 現階段科技能力水平出發,圍繞國家和社會(hui) 需求,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一個(ge) 一個(ge) 難題去攻克。特別是麵對事關(guan) 發展和安全的重大戰略領域、“卡脖子”領域等,在工程技術問題的背後,還有大量基礎科學問題需要突破。它們(men) 不一定是最新、最亮眼的,卻亟須有人去一層層抽絲(si) 剝繭、一次次試錯改進、一點點精益求精。廣大科研人員要腳踏實地、艱苦奮鬥,承擔起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使命和擔當。
加強基礎研究,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製度設計、風清氣正的環境營造,對科技創新鏈條上各類主體(ti) 的積極性予以保護,對各環節的高效銜接予以保障。支持和鼓勵腳踏實地、求真務實者坐住坐穩“冷板凳”,守護和保障“麵壁破壁者”十年磨劍、靜待花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複全代表
解決(jue) 科學問題需不斷試錯
基礎研究是“從(cong) 0到1”重大原始創新的根基。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助推我國經濟與(yu) 社會(hui) 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我國科技工作麵臨(lin) 重大挑戰,芯片、“雙碳”、生物育種等關(guan) 鍵領域還存在諸多“卡脖子”問題,基礎研究實力距離世界科技強國還有不小差距。
基礎研究具有鮮明特點。首先,做好基礎研究要善於(yu) 提出好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在學科發展中產(chan) 生的,也有在應用研究和學科交叉中凝練的,有價(jia) 值的好問題一定是高度原創且有影響力的。其次,基礎研究普遍周期較長,突破點往往不可預測,解決(jue) 科學問題需要花大力氣、找好方法、不斷試錯,有時還需要研究範式的變革。
對此,我們(men) 要從(cong) 四方麵下功夫:一是加緊前瞻布局,圍繞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合成生物學等激發重大科學問題的領域組織大團隊開展係統性研究;二是完善重大科技項目部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基礎研究提供高水平平台;三是重視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作用,保持對基礎學科的持續穩定投入;四是重視青年人才培養(yang) ,切實解決(jue) 評價(jia) 機製問題,鼓勵年輕人瞄準大問題,沉下心圍繞重點方向開展長期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委員
鼓勵年輕人挑戰科研難題
如今,國家對數學等基礎學科越來越重視,這對基礎研究的發展非常有利。在我看來,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如何培養(yang) 出一大批基礎研究領域的優(you) 秀人才?首先,我們(men) 要有一流的師資,可以發現有天賦的苗子,帶著他們(men) 打開視野,幫助他們(men) 成長成才。不少學生因為(wei) 成績排名、保研就業(ye) 等因素,不願在成績單之外的領域大膽探索,從(cong) 而影響創新。希望有關(guan) 部門進一步改進完善相關(guan) 製度,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發揮天賦特長的空間和舞台,激發他們(men) 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其次,基礎研究的創新與(yu) 開拓,很多時候是“無人區”,沒有人知道路在哪裏。因此,資深學者、前輩要更多鼓勵青年科研人員,幫助他們(men) 樹立信心,讓他們(men) 不僅(jin) 具備獨立做研究的能力,更擁有敢於(yu) 挑戰前沿重大難題的勇氣與(yu) 毅力。最後我也呼籲,學校和社會(hui) 各界給予青年科研人員足夠的寬容、理解和支持,營造有利於(yu) 創新的濃厚學術氛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委員
全力打造科技創新匯聚地
基礎的研究就是研究的基礎,好比樓房的根基。根基不牢,危機重重。補根基的迫切性、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全球科技競爭(zheng) 正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ye) 等戰略創新力量,堅持以基礎研究為(wei) 牽引,在前沿、新興(xing) 等領域搶占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製高點,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的創新攻關(guan) ,提升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
以科學城建設為(wei) 例。近年來,各地掀起一股建設科學城的熱潮。科學城是以“科學”名義(yi) 建設的創新載體(ti) ,我們(men) 要抓住科技創新基地和重大設施建設的機遇,把基礎研究作為(wei) 科學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把原始創新功能作為(wei) 科學城建設的首要核心任務。國家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政策引導,集聚高端科研基礎設施、多元創新主體(ti) 和創新服務等要素,通過基礎研究串聯應用研究、產(chan) 業(ye) 共性關(guan) 鍵技術創新和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培育等,全力打造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的匯聚地。
中國礦業(ye) 大學化工學院教授王虹代表
從(cong) 現實需求凝練科學問題
做基礎研究,需要有使命感。當前學科交叉融合日益加深,科學研究要解決(jue) 的問題也越來越複雜,科技工作者要廣涉獵,了解不同領域麵臨(lin) 的問題,同時思考自己的研究是否可以為(wei) 解決(jue) 這些問題服務。一旦選定了關(guan) 鍵科學問題,就要沉下心,心無旁騖、長期穩定地研究下去。
我曾從(cong) 事微納機器人的基礎理論研究,了解到土壤修複麵臨(lin) 的技術難題後,開始探索將微納機器人應用於(yu) 礦區環境治理和修複。目前,我們(men) 已完成實驗室階段的相關(guan) 工作,準備在實際場地開展實驗。在此過程中,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做基礎研究要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同時,從(cong) 現實需求中凝練科學問題、尋找突破方向。
近年來,我國科研方麵的好政策越來越多。期待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科研評價(jia) 和薪酬保障等方麵進一步健全完善製度體(ti) 係,匯聚更多青年人才,鼓勵青年人挑大梁,讓越來越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沉下心來做基礎研究。
(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晉浩天、夏靜、崔興(xing) 毅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