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民族團結的頌歌——舞劇《五星出東方》觀後

發布時間:2023-03-08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曹周天(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日,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在分別斬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獎和中國舞台表演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後,再度亮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該劇中的“錦繡”舞段剛剛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年兔年春晚,為(wei) 觀眾(zhong) 的此輪觀演增添了更多期待。

  該劇立意格調高遠,集民族團結、文化交往、命運與(yu) 共於(yu) 一體(ti) 。該劇由在古絲(si) 綢之路新疆和田段出土的“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wei) 引子,演繹出一段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yu) 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從(cong) 劍拔弩張到並肩攜手,從(cong) 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並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和道德觀,藝術化地描繪了一幅民族文化交融、命運與(yu) 共的美好畫卷。

  全劇劇情跌宕起伏,在正與(yu) 邪、善與(yu) 惡、喜與(yu) 悲的矛盾交織中徐徐展開。整部舞劇由六部分組成,除“序”和“尾聲”外,主體(ti) 部分共四幕。全劇由現實中的考古勘探隊的現場發掘開篇,進而轉入跨越時空的想象空間,開啟一場動人心魄的曆史穿越之旅。劇情的起伏與(yu) 人物關(guan) 係的變化相得益彰,共同譜寫(xie) 了這段氣勢恢宏而又充滿傳(chuan) 奇色彩的史詩巨篇。其舞台表演生動,於(yu) 張弛有度、莊諧相宜中盡顯藝術功力。舞台表演是舞劇創意從(cong) 理論走向實踐的關(guan) 鍵一環。春君的天真爛漫,奉的忠誠勇毅、建特的彪悍耿直,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形象特色鮮明,從(cong) 麵部表情神態到肢體(ti) 語言,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全劇既有展現宏大、端莊場麵的群舞表演,如下半場中的“錦繡”舞段,也有表現生活場景時輕鬆、詼諧、幽默、戲謔式的表演,如春君勸解的獨舞,奉和建特的“雙人爭(zheng) 鬥舞”,僧人的“三人拉架舞”,奉和建特及隨從(cong) 的“五人對峙舞”,古城集市民眾(zhong) 的“吃瓜舞”等。張弛有度、莊諧相宜的表演風格豐(feng) 富了全劇的舞台藝術表現力。

  該劇的成功得益於(yu) 它在藝術創作中較為(wei) 鮮明地體(ti) 現了三個(ge) “融合”。一是曆史與(yu) 現實的融合。該劇的創意源自“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在劇情敘事方麵,它一改過去在博物館裏靜態陳列文物的方式,戲劇化地讓文物成為(wei) 曆史傳(chuan) 奇的見證者與(yu) 講述人。全劇再現了西域戍邊的漢族校尉與(yu) 匈奴在精絕古城經過種種變故、化幹戈為(wei) 玉帛並建立深厚友誼的動人故事,生動詮釋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時代主題。由一件跨越千年的文物生發出的一段民族交往傳(chuan) 奇,既是在講述曆史,又是在映照現實。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曆史如何演變,我國各民族之間始終息息相關(guan) 、血肉相連。大漠無聲,時光流轉。在全劇尾聲部分,親(qin) 臨(lin) 曆史現場的考古隊員內(nei) 心一片沸騰,他們(men) 展開鮮豔的五星紅旗合影留念,曆史與(yu) 現實也在這一刻融通。

  二是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融合。該劇在舞蹈編排和音樂(le) 創作方麵較為(wei) 突出地體(ti) 現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融合。在劇中,觀眾(zhong) 一方麵可以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如“錦繡”舞段創作構思就來源於(yu) “中國是禮儀(yi) 之邦”的解讀,從(cong) 肢體(ti) 動作、形象氣質、隊形調度等展現大國氣質,舞者們(men) 垂眸而出、步伐輕緩蹁躚,傳(chuan) 遞出內(nei) 斂而含蓄,具有獨特古典韻味的美感。另一方麵也有諸多現代舞的元素蘊含其中。這種舞蹈編排設計將各類舞種進行自然融合與(yu) 對話,恰到好處地體(ti) 現了各民族的互融互通。該劇在音樂(le) 創作方麵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的探索也頗具亮點。一方麵,音樂(le) 的旋律多采用民族化手法,另一方麵,在配器方麵又加入了許多現代元素,實現了傳(chuan) 統的器樂(le) 與(yu) 現代電聲樂(le) 的相互交織。

  三是現實主義(yi) 與(yu) 浪漫主義(yi) 的融合。從(cong) 創作手法上看,該劇的“序”和“尾聲”均以考古發掘現場為(wei) 場景,首尾呼應,於(yu) 時空轉換間構成了全劇的主體(ti) 部分。舞劇中的“精絕城”“奉”“春君”等名稱和名字,並非憑空虛構,而是依據尼雅木簡的內(nei) 容編排而成。編導運用舞蹈想象力,激活了深埋於(yu) 邊疆考古遺物中的那些鮮活故事,將考古遺物想象為(wei) 多個(ge) 層麵的舞蹈藝術景觀。這些手法融現實主義(yi) 的白描與(yu) 浪漫主義(yi) 的想象於(yu) 一體(ti) ,使全劇既有曆史考古的文獻價(jia) 值,又充滿詩意,還彰顯出民族融合的願景。兩(liang) 個(ge) 小時的舞劇節奏緊湊,劇情引人入勝,表演繪聲繪色,舞台效果逼真傳(chuan) 神,觀後總有意猶未盡之感。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所結出的碩果,留給觀眾(zhong) 的是一份永遠值得珍藏的堅守與(yu) 牽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