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作者:田軒(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水平,應以關(guan) 鍵緊要問題為(wei) 導向,聚焦主營業(ye) 務,提升治理水平,強化創新能力,為(wei) 推動資本市場與(yu) 實體(ti) 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提供不竭動力。
日前召開的證監會(hui) 2023年係統工作會(hui) 議提出,培育體(ti) 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體(ti) 。在全麵注冊(ce) 製背景下,資本市場“入口端”與(yu) “出口端”的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提速,將為(wei) 更多優(you) 質企業(ye) 打開更為(wei) 廣闊包容的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包容並不意味著放鬆質量要求。在全麵注冊(ce) 製市場化定價(jia) 及交易機製下,市場估值會(hui) 麵臨(lin) 分化,投資者對於(yu) 上市公司長期價(jia) 值的關(guan) 注度將越來越高。市場對於(yu) 公司價(jia) 值的判斷方式,將由原來以財務指標為(wei) 主,向包括業(ye) 務增長、科技創新、公司治理水平等更多元、複雜的成長性指標轉變。上市公司能否順利通過全麵注冊(ce) 製的質量“大考”,將成為(wei) 資本市場能否發揮好“晴雨表”功能的關(guan) 鍵。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質量水平距離全麵注冊(ce) 製的改革目標仍有一定差距,需要盡快補足兩(liang) 大核心能力短板,加速向更高水平躍進。一是業(ye) 務發展能力不紮實,集中表現為(wei) 整體(ti) 經營效益不好,估值無法大幅提升。一些上市公司為(wei) 追求增量業(ye) 務,提高整體(ti) 市值規模,盲目通過並購等資本市場手段開展多元化經營,導致資源集中度不足,在減緩企業(ye) 整體(ti) 發展進程的同時,也直接影響了有效創新投入,阻滯了轉型升級的成長進程。二是公司治理能力不健全。從(cong) 內(nei) 部治理機製上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因組織架構不完善、董事會(hui) 職能弱化、合規管控力度不足導致治理效率低下的現象仍較為(wei) 普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違規違法事件不時發生。從(cong) 激勵機製上看,由於(yu) 缺乏豐(feng) 富、高效的員工長期激勵機製,特別是對於(yu) 專(zhuan) 業(ye) 創新人才、各級管理層激勵不足,導致公司整體(ti) 內(nei) 生動力不足。
對此,應通過內(nei) 外兼修、以內(nei) 為(wei) 主的方式,在《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的綱領指引下,紮實上市公司發展根基、拓展上市公司發展活力,為(wei) 經濟高質量轉型升級提供堅實支撐。從(cong) 外部來說,監管層要堅守“建製度、不幹預、零容忍”的方針,在進一步優(you) 化融資供給的同時,為(wei) 市場進出通道把好關(guan)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從(cong) 內(nei) 部來講,上市公司應對症下藥,以更主動的作為(wei) 加緊修煉“內(nei) 功”。
第一,聚焦主營業(ye) 務。在集中財力和人力物力等優(you) 勢資源發展主業(ye) 的同時,合理利用資本市場手段,緊密圍繞主業(ye) ,以補足產(chan) 業(ye) 鏈、延伸上下遊產(chan) 業(ye) 為(wei) 目的,進行並購重組、戰略投資等操作,並不斷促進主營業(ye) 務與(yu) 新興(xing) 科學技術手段、業(ye) 務模式、應用場景等的融合,促進業(ye) 務的轉型升級,拓寬業(ye) 務“護城河”。
第二,提升治理水平。通過完善公司組織架構、提升董事會(hui) 職能,補強合規管理、風險管控能力;通過積極發揮獨立董事和中小股東(dong) 的作用,加強決(jue) 策的有效性、科學性,有效約束高管層私自牟利行為(wei) ;通過主動借助政府監管、市場監督、社會(hui) 影響等約束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加強合規、內(nei) 控管理;通過實施以公司治理效益及過程為(wei) 主的激勵手段,建立以創新為(wei) 導向的企業(ye) 激勵機製。
第三,強化創新能力。在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的同時,積極參與(yu)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guan) 任務,以政策和資金支持補強公司業(ye) 務競爭(zheng) 力,積極探索增量業(ye) 務布局,並充分發揮資本手段作用,通過與(yu) 創投機構合作、再融資、發行科技創新債(zhai) 等方式,助力公司進行業(ye) 務和科技創新。
全麵注冊(ce) 製已揚帆出發,亟需上市公司以持續提質保駕護航。隻要切實以關(guan) 鍵緊要問題為(wei) 導向,以優(you) 化公司結構、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加強核心競爭(zheng) 力為(wei) 支撐,我國上市公司將加速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的實現,為(wei) 推動資本市場與(yu) 實體(ti) 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提供不竭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