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

發布時間:2023-03-13 10: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代表委員之聲】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任鵬 周世祥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委員

  打造國家戰略人才新高地

  依托一流高校打造國家戰略的創新人才高地,對於(yu) 加強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人才支撐、提升國家核心競爭(zheng) 力具有重要意義(yi) 。

  建議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探索建立海外“就地引才”新模式,豐(feng) 富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設內(nei) 涵,通過舉(ju) 辦國際學術會(hui) 議、聯合承擔國際合作項目、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引才用才,並加強對海外高端人才回國發展的全方位保障;擴寬戰略人才發展通道,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培養(yang) 一批在國家戰略相關(guan) 基礎研究和重大工程中發揮作用的優(you) 秀人才,並拓展與(yu) 科研生產(chan) 單位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以“定向+聯合”的方式,精準引育國家戰略領域及關(guan) 鍵核心方向的優(you) 秀人才;完善國家戰略人才評價(jia) 製度,以從(cong) 事相關(guan) 領域研究的實際要求為(wei) 研究目標,著重評價(jia) 技術創新與(yu) 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重大技術突破、對國家戰略的實際貢獻等。

  九三學社天津市委員會(hui) 副主委、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dong) 委員

  提升“強基計劃”選才精準度

  “強基計劃”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一環。這項政策實施三年來,各試點高校積極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選拔了一批對基礎學科研究有誌向、有興(xing) 趣、有天賦的優(you) 秀學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如部分高中畢業(ye) 生缺乏自我認知能力,麵對基礎學科專(zhuan) 業(ye) 選擇時,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清晰認知,進而影響其後續發展。

  對此,建議試點高校將“強基計劃”覆蓋範圍延伸至初高中,建立生源基地,開設先修課程,讓中學生提前了解和適應大學教學內(nei) 容,讓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的學生更早明晰方向,早著手、早選拔、早培養(yang) ,進一步提升選才精準度,為(wei) 培養(yang) 基礎學科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各試點高校應貫通以本研銜接為(wei) 中心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建立適應人才成長的多元評價(jia) 機製,保護學生個(ge) 性,打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yu) 學習(xi) 氛圍。

  山西醫科大學校長解軍(jun) 代表

  培養(yang) 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

  醫學院校是人才培養(yang) 和科技創新的高地,肩負著為(wei) 高等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全國醫學院校深入推進新醫科建設,培養(yang) 了大批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卓越醫師。

  未來,醫學院校還應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精心規劃、下足功夫:一是加快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yang) ,以新醫科建設為(wei) 統領,以臨(lin) 床需求為(wei) 導向,促進基礎、臨(lin) 床、預防深度融合,推進醫學與(yu) 其他學科交叉創新,培養(yang) “醫學+X”人才;二是加快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培養(yang) ,加大農(nong) 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yang) 力度,建立本、碩、博不同層次的具有臨(lin) 床醫學知識、預防醫學思維的全科醫學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體(ti) 係;三是加快高水平醫師培養(yang) ,建設醫學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師資團隊及核心實踐項目,深化醫教研協同育人,加快建設醫學創新與(yu) 人才中心;四是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應對當前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複雜公共衛生問題,著力分類型培養(yang) 一批堪大用、擔重任的應用型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院長鄭軍(jun) 委員

  高質量發展地方師範院校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師範院校是教師教育的主力軍(jun) 。培養(yang) 鍛造一大批一流教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ti) 素質,是保障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men) 也看到,師範院校特別是地方師範院校發展依然麵臨(lin) 挑戰,主要表現為(wei) 經費籌集能力有限、學科專(zhuan) 業(ye) 特色和優(you) 勢凸顯難、學術性和師範性難平衡等問題。

  地方師範院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要清晰定位,平衡好師範和非師範專(zhuan) 業(ye) 建設,走創新發展和內(nei) 涵發展之路;二是主動融入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和優(you) 勢,擴寬籌資渠道和提升籌資能力;三是抓住“雙一流”建設契機,實現教師教育類優(you) 勢學科重點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吸引優(you) 質生源從(cong) 教;四是進一步凸顯地方師範院校在地方文化和鄉(xiang) 土情懷上的特色,通過“優(you) 師計劃”定向培養(yang) 、教聯體(ti) 建設等具體(ti) 行動項目,為(wei) 廣大鄉(xiang) 村和中西部師資力量薄弱地區提供人才培養(yang) 和智力支持。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委員

  科學教育課應突出實踐性

  加強科學教育、提高科學素養(yang) 是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yang) 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顯著提升。然而,我在調研中發現,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提升也遇到了瓶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學習(xi) 重解題、輕解決(jue) 問題的情況沒有改變;課外科普活動往往停留在興(xing) 趣層麵,科學知識、方法、技能和科學精神的培育缺少好的方法。

  我們(men) 要為(wei) 青少年提供更多手腦並用開展科學創新活動的機會(hui) ,鼓勵當地科技場館對18歲以下青少年免費開放,規定學校每年至少讓學生有一次機會(hui) 進入科技場館參觀學習(xi) ;要求每所學校每年都要開展科技節活動;鼓勵高科技企業(ye) 與(yu) 教育部門聯手開展科普夏令營、冬令營活動等。

  更重要的是,持續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突出科學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增強實驗環節,強調以探究為(wei) 核心的科學教學。開展理科教師實驗能力培訓,推進以數字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實驗室升級改造。

  東(dong) 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誌豪代表

  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

  中小學教育在國民教育體(ti) 係中處於(yu) 基礎地位,承載著千家萬(wan) 戶的殷殷期盼,事關(guan) 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促進中小學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yi) 。然而,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我國區域、城鄉(xiang) 、學校間的教育發展仍不平衡。縣域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現象仍然存在;鄉(xiang) 村學校存在生源減少、教師隊伍不穩定等問題;部分教師在科普、文體(ti) 、藝術等方麵專(zhuan) 業(ye) 能力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全麵發展需要等。

  建議加強教育共享的頂層設計。教育主管部門應從(cong) 製度層麵積極推動區域、城鄉(xiang) 、學校間的教師隊伍均衡發展、補齊短板,並適當引入資金支持或榮譽獎勵等有償(chang) 機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縣域鄉(xiang) 村教師積極性。同時,建議開發建設麵向學校、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ti) 的教育共享平台,為(wei) 其提供便捷、有針對性的優(you) 質網絡教育資源。此外,還應建立中小學教育共享常態保障機製,將中小學教育共享工作列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的重要內(nei) 容。

    (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任鵬、周世祥采訪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