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裏頭考古背後有哪些“黑科技”
■袁靖
位於(yu) 河南偃師的二裏頭遺址是公認的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也是迄今為(wei) 止我國綜合運用各領域科技考古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遺址之一。
在由中科院考古所與(yu)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舉(ju) 辦的“二裏頭遺址考古與(yu) 夏文化研究係列學術講座”中,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袁靖為(wei) 大家詳細介紹了二裏頭遺址的科技考古。
什麽(me) 是科技考古
在考古發掘中,手鏟是考古研究人員的必備工具。通過手鏟發掘,考古研究人員挖到了很多古代的人工遺跡和遺物。他們(men) 挖到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挖到了商代的墓葬,挖到了漢代的城牆,還挖到了唐代的宮殿。
然而,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men) 在全麵建立了古代物質文化譜係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探索更多的問題。比如,遺址的絕對年代、當時的自然環境狀況及變遷、古人的體(ti) 質特征、古人獲取食物資源的生存活動情況、古人的生活方式、古人的營造方法、古人製作各種器物的工藝、古人的社會(hui) 組織、古人的喪(sang) 葬習(xi) 俗、古人的祭祀特征、古人的文化交流等等。也就是說,我們(men) 今天探索的問題要比幾十年前複雜得多、深刻得多、全麵得多。
再來看看世界考古學發展的現狀和方向。在英國考古學家科林·倫(lun) 福儒所著的《考古學:理論、方法與(yu) 實踐》一書(shu) 中,共有16個(ge) 章節。其中,隻有3個(ge) 章節與(yu) 科技考古沒什麽(me) 關(guan) 係,其他包括考古學史、證據的多樣性、遺址與(yu) 遺跡的調查和發掘、斷代方法與(yu) 年代學、社會(hui) 考古學、環境考古學等內(nei) 容都涉及科技考古。
回顧考古學的發展曆史,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碳14測年方法確立並應用於(yu) 考古研究以後,不斷有自然科學的方法、技術應用於(yu) 考古學,使考古學研究不斷完善,思路不斷開拓。比如,借助遙感來了解地下遺跡、遺物的形狀和特征,通過基因研究了解古人的體(ti) 質特征。不再是簡單地通過器物的形狀、紋飾來探討不同地方的物質文化的交流,而是借助測試來分析器物的成分、結構,以確定它們(men) 來自哪裏、有哪些共性等等。
那麽(me) ,究竟什麽(me) 是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就是以考古學研究的思路為(wei) 指引,把自然科學等相關(guan) 學科的方法、技術應用於(yu) 考古發掘和研究之中。通過對考古遺址所在的區域進行調查和取樣,對多種遺跡和遺物進行鑒定、測試和分析,對各類與(yu) 考古研究相關(guan) 的資料進行定量統計,在一定程度上認識遺址或遺跡的空間信息、遺存的絕對年代、自然環境的特征、人類自身與(yu) 體(ti) 質相關(guan) 的特征、人類的多種生存活動以及生產(chan) 和社會(hui) 行為(wei) 特征,獲取更多、更豐(feng) 富的古代信息。
進入21世紀,在堅持考古學傳(chuan) 統的地層學、類型學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能否更加科學、係統、廣泛、有效地運用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wei) 衡量一個(ge) 國家考古學研究水平的極為(wei) 重要的標尺之一。
二裏頭有怎樣的山川麵貌
科技考古大致可以分為(wei) 年代測定、環境考古、人骨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冶金考古、陶器考古、玉石器考古、紡織品考古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眾(zhong) 多科研成果,為(wei) 考古遺存測定了絕對年代,複原了當時的自然環境狀況,為(wei) 研究古人的體(ti) 質、基因、飲食等特征提供了各種信息,涉及從(cong) 生產(chan) 力到生產(chan) 關(guan) 係、從(cong) 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方方麵麵的研究,勾勒出古代曆史發展進程中的諸多細節。
今天,我們(men) 以二裏頭遺址作為(wei) 一個(ge) 精彩的案例,來講述科技考古在考古工作中的運用以及取得的成果。
學術界一般認為(wei) ,二裏頭遺址是夏王朝晚期的都邑,是古代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在二裏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過程中,科技考古的諸多領域都介入其中。可以說,它是迄今為(wei) 止我國綜合運用各領域科技考古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遺址之一。
第一,年代測定。
碳14測年方法是考古學中最主要的確定絕對年代的方法。它通過在考古遺址中采集動植物遺存、含碳沉積物或其他含碳物質,測定生物體(ti) 的死亡或沉積物的形成年代,以此推測考古遺址存在的絕對年代。這是目前考古研究的“標配”。
從(cong) 20世紀70年代初,我們(men) 就開始對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遺存進行碳14測定,這個(ge) 工作目前仍在繼續。通過研究基本確定,二裏頭遺址一共分四期:一期的年代為(wei) 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680年,二期的年代為(wei) 公元前1680年至公元前1610年,三期的年代為(wei) 公元前1610年至公元前1560年,四期的年代為(wei) 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0年。
從(cong) 更大範圍來看,包括二裏頭在內(nei) 的鄭洛地區中,新砦遺址的早期年代為(wei) 公元前1870年至公元前1785年,晚期的年代為(wei) 公元前1790年至公元前1720年。王城崗遺址的年代為(wei) 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這樣,幾個(ge) 相近地區遺址的年代框架基本確立。
第二,環境考古。
環境考古主要是運用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球化學、古地磁學、古生物學、沉積學和年代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遺址及其周邊地區的古代自然環境進行綜合研究。
通過對二裏頭遺址出土的木炭的研究發現,遺址周圍分布著大量的櫟樹闊葉林、雜木林和少量的鬆柏針葉林。這些樹種大多喜暖濕,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氣候總體(ti) 上是溫暖濕潤的。
史前的二裏頭有怎樣的山川麵貌呢?研究發現,二裏頭遺址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多次發生洪水事件,其中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洪水事件直接與(yu) 二裏頭都邑的興(xing) 起相關(guan) 。那次洪水屬於(yu) 特大洪水,洪水過後,這裏出現了廣闊平坦的泛濫平原,平原上的衝(chong) 積土土質肥沃,有利於(yu) 農(nong) 業(ye) 的發展,特別是泛濫平原上多積水窪地,利於(yu) 稻作生產(chan) 。
洪水還造成了古洛河的決(jue) 口和改道,導致洛河在二裏頭以西就注入伊河,從(cong) 而使洛河和伊河合並成伊洛河。學者們(men) 推測,當時的二裏頭北依邙山、南傍伊洛河,二裏頭遺址位於(yu) 衝(chong) 積平原最南端的高地上。這與(yu) 今天的環境地貌並不相同,正是通過環境考古,複原了當時二裏頭的樣貌。
環境考古還發現,二裏頭遺址周邊的野生動物有中國圓田螺、多瘤麗(li) 蚌、洞穴麗(li) 蚌等10餘(yu) 種貝類,鯉魚等魚類,龜、鱉、鱷等爬行類,雉、雕科、雁等鳥類,兔、豪豬、鼠、熊、虎等哺乳動物。周圍的植被和野生動物為(wei) 當時古人的生活提供了豐(feng) 富的動植物資源。
二裏頭居民以什麽(me) 為(wei) 主食
第三,人骨考古。
在二裏頭遺址中發現的人骨標本共有76個(ge) 個(ge) 體(ti) 。其中可以判斷性別的有44個(ge) ,男性15個(ge) ,女性29個(ge) 。男女比例為(wei) 0.52:1,男性明顯少於(yu) 女性。這與(yu) 新石器時代其他考古發現中男女比例約為(wei) 1.5:1、男多女少的情況不太一樣。
在這些人骨個(ge) 體(ti) 中,可準確判斷年齡的有38個(ge) ,其中未成年人有18個(ge) ,最小的是個(ge) 夭折的嬰兒(er) ,僅(jin) 有一例個(ge) 體(ti) 屬於(yu) 老年,多數為(wei) 壯年。平均年齡約為(wei) 23歲,整體(ti) 來看非常年輕。這也與(yu) 其他考古情況不一樣,一般來說,新石器時代男性的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上,女性比男性小一兩(liang) 歲。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個(ge) 結果可能和人骨樣本少有關(guan) 係,還有待於(yu) 今後的進一步研究。
從(cong) 人骨的形態特征來看,當時的二裏頭居民基本屬於(yu) “古中原類型”,與(yu) 河南龍山文化居民的體(ti) 質特征大致相同。“古中原類型”是介於(yu) 蒙古人種的東(dong) 亞(ya) 類型和南亞(ya) 類型之間的體(ti) 質類型。
另外,對二裏頭遺址28個(ge) 人骨個(ge) 體(ti) 的線粒體(ti) DNA研究結果顯示,單倍數種類較多,顯示其母係來源多樣,說明當時的二裏頭可能是一個(ge) 父係社會(hui) 。
從(cong) 二裏頭遺址人的碳氮同位素測試結果來看,當時居民的食物結構以小米為(wei) 主。鍶同位素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人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但也有少部分是外來人口。
第四,動物考古。
動物考古的主要工作是對出土的動物遺骨進行研究,區分它們(men) 是家養(yang) 動物還是野生動物。研究顯示,二裏頭遺址內(nei) 以家養(yang) 動物為(wei) 主,當時的居民獲取的肉食資源主要來自家養(yang) 動物。
通過對出土家養(yang) 動物遺存的定性定量分析,確認這些家養(yang) 動物為(wei) 豬、狗、黃牛、綿羊,其中豬的地位最高,數量最多。對二裏頭遺址出土的人和動物遺存的碳氮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當時豬、狗、黃牛的食物主要是小米的秸稈。說明這些家養(yang) 動物不是放養(yang) 的,而是人工喂養(yang) 的。
還有一個(ge) 有意思的現象:通過對綿羊的研究發現,二裏頭二期時,大部分羊在3歲前就被宰殺了,應該是用於(yu) 食肉。但到了二裏頭四期,大多數羊在3歲後才被宰殺,年齡超過6歲的羊占50%以上,這與(yu) 產(chan) 羊毛為(wei) 目的的宰殺模式十分相近。
第五,植物考古。
研究發現,在二裏頭植物遺存中有一個(ge) 特殊現象,那就是從(cong) 一期到四期,稻米的出土比例都很高,和粟(即小米)不相上下。根據統計數據,在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出現水稻遺存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在各遺址出土的農(nong) 作物中,水稻所占比重都相對較低。
之所以出現這個(ge) 特殊現象,有兩(liang) 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根據環境考古的結論,當時的氣候條件溫暖濕潤,環境適於(yu) 稻作農(nong) 業(ye) ,所以在二裏頭遺址周邊曾經大規模種植水稻。另一種可能是,這些稻穀是從(cong) 其他種植水稻的地區運來,專(zhuan) 門供貴族食用的,這反映了一種特殊的社會(hui) 現象。
青銅器生產(chan) 已相當成熟
第六,冶金考古。
冶金考古的方法主要包括金相分析、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電鏡觀察等。研究發現,從(cong) 二裏頭文化一期到四期,純銅所占的比例不斷減少,青銅的比例不斷增加,特別是四期青銅的鉛含量有較大提高,說明合金材質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可能與(yu) 使用的礦料來源和冶煉技術的變化有關(guan) 。在二裏頭遺址發現的鑄銅作坊隻能進行熔煉和鑄造,說明獲取礦料和冶煉是在其他地區完成的。目前科學家僅(jin) 初步探明紅銅從(cong) 采礦到冶煉的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錫和鉛的產(chan) 業(ye) 鏈尚有待於(yu) 今後的研究。
二裏頭時期的青銅器製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之前的銅器隻有銅矛、銅鈴、銅鏡等小型銅器,到二裏頭時期出現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青銅禮器。當時青銅器的生產(chan) 涉及複雜的社會(hui) 管理製度,需要有效地組織、調配、計劃和管理,進行長距離調運金屬資源。從(cong) 冶煉、配製合金,到製作陶範、組合鑄型,再進行澆注,這是一套非常複雜的製作工藝,需要不同專(zhuan) 業(ye) 領域之間的密切合作。北京大學的陳建立教授指出:“陶範的製作是金屬鑄造技術的一個(ge) 組成部分。陶範和陶器的成形、紋飾製作、燒製是兩(liang) 種不同的工藝。當時的陶範工匠可能是一個(ge) 脫離於(yu) 陶器製作、擁有特殊技術傳(chuan) 統的獨立匠人集團,而且這種製範技術是世代傳(chuan) 承的。”
第七,陶器考古。
二裏頭文化一至四期的陶器製作原料大致相近。一期的紋飾以籃紋為(wei) 主,二期以後以籃紋和繩紋為(wei) 主,還有種類繁多的其他紋飾。
研究顯示,陶禮器與(yu) 日常用陶器的胎土成分有明顯區別,二、三期時居住於(yu) 宮殿區的王室貴族所使用的陶器,在防滲水能力、原料及製作技法上都要優(you) 於(yu) 普通居民使用的陶器。研究發現,陶器製作的作坊中,有專(zhuan) 門製作陶禮器的,也有專(zhuan) 門製作日常用陶器的。
第八,玉石器考古。
二裏頭遺址利用的石料種類達32種,以砂岩為(wei) 最多,安山岩次之,幾乎所有的石料類型都可以在伊洛河兩(liang) 側(ce) 露出的地層及岩體(ti) 中找到。
當時的石器製作技術以磨製為(wei) 主。通過對石器寬度、厚度和刃部角的測量發現,石刀、石鏟、石斧等器類的專(zhuan) 業(ye) 化製作程度較高,石鐮、石鉞次之,可能當時存在專(zhuan) 門化的石器加工業(ye) 。
玉器以閃石玉為(wei) 主,製作工藝上先以片切割技術生產(chan) 毛坯,然後采用琢製、鋸切割、管鑽穿孔和研磨拋光等技術,具有一定的技術流程。遺址中出土的綠鬆石器嵌片大小隻有幾毫米,其毛坯的製作使用了打製、研磨和鋸片切割技術,毛坯邊沿經過仔細打磨,形成各種形狀,說明當時的技術非常高超。這些玉器產(chan) 品都是貴族專(zhuan) 用的。
勾勒古代中國的曆史細節
最後,我們(men) 來把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yu) 其他古文化遺址進行一番比較。
科技考古的結果顯示,二裏頭遺址的居民當時已經能夠生產(chan) 五穀(粟、黍、水稻、大豆、小麥),有了4種家畜(豬、狗、牛、羊),出現了青銅器、陶禮器、綠鬆石器等,製骨作坊以牛骨為(wei) 多。
如果把二裏頭遺址和商朝後期的殷墟遺址進行比較,會(hui) 得出什麽(me) 結論呢?殷墟遺址中也發現了五穀,家養(yang) 動物比二裏頭更多,除了豬、狗、牛、羊,還出現了雞和馬。金屬、陶石器製作方麵,殷墟遺址出現了鑄銅作坊、製陶作坊、玉石器作坊,製骨作坊也以牛骨為(wei) 多。如果說二裏頭遺址是門類齊全、初具規模,那麽(me) 殷墟遺址則達到了規模化、規範化、係統化。
再把二裏頭遺址和更早的龍山文化遺址進行比較。我們(men) 發現,龍山文化遺址有五穀,有4種家畜,出現了小型的簡單的銅器,也有了陶禮器,但製作工藝與(yu) 二裏頭遺址存在明顯差距。龍山文化的玉石器多磨製,骨器以鹿骨為(wei) 主。可以看出,龍山文化還處於(yu) 更早的文明雛形階段。
如果把龍山文化和更早的仰韶文化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看出,仰韶文化遺址中沒有小麥、大豆、黃牛、綿羊和銅器,陶器和石器的製作工藝更簡單,骨器以鹿骨為(wei) 主。顯而易見的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和殷墟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再以5個(ge) 相近地區的遺址考古來進行比較。西坡、二裏頭、王城崗、新砦、瓦店遺址都位於(yu) 今天的鄭州附近。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屬於(yu) 仰韶時代廟底溝類型的西坡遺址中,農(nong) 作物有粟、黍和水稻,家養(yang) 動物僅(jin) 有狗和豬。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屬於(yu) 龍山文化的瓦店、王城崗和新砦等遺址的文化層裏,出現了五穀和4種家畜。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屬於(yu) 二裏頭文化的二裏頭、王城崗、南窪、皂角樹和新砦等遺址的文化層裏,都出現了剪羊毛的現象。
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經曆了一個(ge) 持續發展的過程,新的生產(chan) 力要素不斷出現。雖然在不同的文化時期,中原地區有不同的政治中心,執政的統治集團也不一樣,但他們(men) 都是在比較統一的生產(chan) 力水平基礎上運轉的。
科技考古為(wei) 我們(men) 更加精確地勾勒出古代中國的曆史細節。無論是回顧新中國考古的曆史,還是審視當下,科技考古在考古學中都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考古學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科技考古必將大有可為(wei)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光輝曆史,通過包括科技考古在內(nei) 的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中國學者一定能夠為(wei) 展示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自己的作用。(記者徐蓓 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