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法治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

發布時間:2023-03-13 10:25:00來源: 法治日報

  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夕,有多位人大代表關(guan) 注到網絡空間依法治理的問題,其中針對網絡暴力現象,有代表建議為(wei) 反網絡暴力專(zhuan) 項立法,以便從(cong) 法律層麵明確網絡暴力的範疇等。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wei) 人們(men) 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給廣大網民帶來更多的表達渠道。然而,許多無序的情緒宣泄和肆意的網絡暴力卻悄然滋生。2019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發布的藍皮書(shu) 顯示,大約每3個(ge) 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曾遭受過網絡暴力。從(cong) 冷嘲熱諷到跟風起哄、強帶節奏,從(cong) 辱罵攻擊到造謠誹謗、侵犯隱私,網絡暴力不僅(jin) 給被網暴者帶來精神壓力、造成心靈創傷(shang) ,而且汙染網絡空間、荼毒社會(hui) 風氣,甚至釀成了許多不可挽回的悲劇。因此,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對網絡暴力露頭就打。

  網絡空間是廣大網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不是絕對的“自由王國”,更不是法外之地。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治理工作,有關(guan) 部門持續發力,堅持依法治理網絡暴力。2022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指導性案例,其中涉及多起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侮辱他人的案件;2022年4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網絡暴力專(zhuan) 項治理行動”。這不僅(jin) 對網暴者形成了有力震懾、敲響了警鍾,也避免了更多侵權和違法犯罪行為(wei) ,有力維護了被網暴者的合法權益,更亮明了有關(guan) 部門的堅決(jue) 態度:誰躲在屏幕背後“惡語傷(shang) 人”,誰就要為(wei) 自己的行為(wei) 付出相應的代價(jia) 。

  應該看到,在有關(guan) 部門的高壓整治態勢之下,網絡暴力的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於(yu) 網絡具有一定的匿名性、虛擬性特征,溯源較為(wei) 困難,使得一些人肆無忌憚地批評甚至辱罵他人,並且部分平台在處理快速聚集的網絡暴力時,難以兼顧“快速”與(yu) “精準”,使得網絡暴力屢禁不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網絡暴力呈現出組織化、利益化、規模化的新特點,一些不法分子把網絡暴力當成“生意”,有人負責尋找目標,有人負責製作帶有攻擊、侮辱性的文案、表情包等,有人負責推送、協調、控評,儼(yan) 然形成了一條灰色產(chan) 業(ye) 鏈。這些都在時刻提醒我們(men) ,消除網絡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營造清朗、健康、理性的網絡空間任重而道遠。

  有鑒於(yu) 此,治理網絡暴力更應該堅持問題導向、樹立係統思維,不僅(jin) 要在法治軌道上加強製度建設,還需要動員全社會(hui) 力量在多個(ge) 方麵持續發力:既要進一步推行網絡實名製,加大信息審核力度,讓網絡暴力無所遁形;又要持續壓實網絡平台主體(ti) 責任,建立健全網絡暴力當事人實時保護機製,上線“一鍵防護”等應急保護措施,及時過濾網絡暴力內(nei) 容;還要增強網民法治素養(yang) ,倡導文明上網。此外,應不斷完善監測識別、幹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chuan) 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進一步壓縮網絡暴力活動空間,堅決(jue) 斬斷網絡暴力利益鏈條,從(cong) 而持續鞏固治理成效,運用法治方式讓網絡空間更加天朗氣清,更好保護廣大網民合法權益。(作者 常鴻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