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整理複排傳統戲任重道遠
3月1日晚,京劇《除三害》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拉開了“克紹箕裘灼芳華”——北京京劇院挖掘整理複排劇目展演的帷幕。展演持續至3月19日,有20出(折)挖掘整理複排劇目共計19場演出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發掘京劇長河中的遺珠
北京京劇院副院長朱甲介紹,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發展京劇藝術,有效挖掘整理複排瀕於(yu) 失傳(chuan) 的、有挖掘價(jia) 值的傳(chuan) 統劇目,北京京劇院於(yu) 2019年成立了傳(chuan) 統劇目工作室,4年來已積累了約60部作品。此次展演即是對4年間挖掘整理複排劇目成果和人才培養(yang) 收效的一次集中展示。參加展演的劇目題材豐(feng) 富、形態各異、流派紛呈,是北京京劇院從(cong) 大量的申報劇目中嚴(yan) 格遴選的有可挖掘價(jia) 值、瀕於(yu) 失傳(chuan) 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劇目。
“據不完全統計,京劇藝術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達到峰值時,演出劇目曾高達3000多出,市場規模和社會(hui) 影響力可見一斑。時至今日,作為(wei) 京劇流派傳(chuan) 承積累最豐(feng) 厚的劇院之一,北京京劇院目前常規演出劇目有300多出,急需對一些散落在京劇曆史發展長河中的‘遺珠’和‘寶藏’進行再次發掘,使之成為(wei) 煥然一新的好戲。”北京京劇院創作(研究)部主任郭秋玲表示,挖掘整理複排一直以來是北京京劇院工作重心之一,對於(yu) 京劇的傳(chuan) 承發展意義(yi) 重大。一些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劇目隻存在於(yu) 老藝術家的腦海中,如若不盡早進行搶救性保護,或許麵臨(lin) 人亡藝絕、永久性失傳(chuan) 的後果。因此,傳(chuan) 統劇目工作室任務艱巨、工作繁重,4年來挖掘整理複排了幾十部傳(chuan) 統劇目並呈現在舞台上,有效增加了演出劇目數量。將傳(chuan) 統劇目進行挖掘整理複排的過程,也是對劇院“傳(chuan) 幫帶”、“一棵菜”精神的踐行。此外,在當前數字時代,北京京劇院也有責任和義(yi) 務為(wei) 京劇藝術的傳(chuan) 承發展建立理論支撐和藝術檔案,同時與(yu) 各大藝術院校建立良好合作機製,推動“產(chan) 教融合”。此項工作任重道遠,須久久為(wei) 功。
挖掘整理傳(chuan) 統戲不是簡單的事
挖掘整理傳(chuan) 統戲一般有兩(liang) 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做“加法”,把原有的折子戲擴充情節,連綴而成;一種是做“減法”,將傳(chuan) 統的演出版本綜合集成,刪繁就簡。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卻頗費功夫。
小生名家包飛憑描寫(xie) 東(dong) 漢班超投筆從(cong) 戎故事的《萬(wan) 裏封侯》以及講述楚莊王和神箭手養(yang) 由基故事的《莊王求將》兩(liang) 部劇目參與(yu) 此次展演。這兩(liang) 部劇是在原有折子戲《玉門關(guan) 》《清河橋》的基礎上增益首尾整理而成的,在排演成功後多方聽取專(zhuan) 家意見,又進行了多輪修改加工。
此次展演中,由優(you) 秀武生演員李孟嘉主演的《忠義(yi) 千秋》,是將“關(guan) 公戲”《屯土山·約三事》《進曹營·賜袍贈馬》《白馬坡·斬顏良》《戰延津·誅文醜(chou) 》四折拚接而成。“作為(wei) 李派紅生的第三代傳(chuan) 人,我深感使命艱巨,有責任做好‘紅生戲’的當代傳(chuan) 承而不使其湮沒斷絕。”李孟嘉說,他已將留存至今的30餘(yu) 部家傳(chuan) “紅生戲”整理排演了8部,未來還要不懈努力,爭(zheng) 取將更多劇目恢複搬上舞台。
青年花旦名家常秋月此次參與(yu) 展演的《蝴蝶杯》,是根據京劇表演藝術家雲(yun) 燕銘、杜近芳、李慧芳等的演出版本以及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李桂雲(yun) 的演出版本集成簡化而成。該劇在整理過程中,在劇本上著力加快敘事節奏,在唱腔上進行豐(feng) 富再創作,並由她本人創作了一段四平調,在演出時受到好評。
前輩助力,後輩努力
反映北宋佘賽花與(yu) 名將楊繼業(ye) 愛情故事的《佘賽花》,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由劇作家景孤血、祁野耘根據地方戲《佘塘關(guan) 》改編而成,由杜近芳、葉盛蘭(lan) 主演。此次展演中,梅派青衣名家王怡將這一傳(chuan) 統劇目呈現於(yu) 舞台之上。據介紹,這出戲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李金鴻傳(chuan) 授給她的。王怡表示,此次展演既是她對恩師教學成果的匯報,也是對戲迷朋友一直以來支持與(yu) 厚愛的傾(qing) 情回饋。
青年程派名家郭瑋此次參加展演的劇目是全本《硃痕記》。它是在傳(chuan) 統折子戲《牧羊卷》的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的一出程派本戲。該劇的加工整理改編,由郭瑋的老師、戲曲教育家李文敏和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e) 學院知名鼓師王碩共同完成。該劇的表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在趙錦棠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十分細膩、富於(yu) 韻味。郭瑋說:“排演時,我在細磨唱念表演的同時,特別注重貼近人物,努力做到人物特質、流派特色、演員特點高度統一。如‘磨坊’一場的南梆子唱腔,一改過去板式明亮、婉麗(li) 的旋律基調,通過對行腔的細微處理和節奏的特殊把握,使唱腔呈現出別致的哀婉韻味,準確地表現了該情境下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
青年老旦名家康靜參與(yu) 展演的《孝感天》是跟隨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鳴岩學習(xi) 的。該劇由原先的連台本戲濃縮加工而成,行當齊全,修舊如舊。在打磨的過程中,康靜全情投入,親(qin) 自主筆整理唱詞,並得到了京胡名家費玉明的鼎力支持。“費老師當時生病住院,做完手術之後在病房他還在給我寫(xie) 唱段,尤其最後‘掘地見母’那一大段,費老師傾(qing) 注了很多心血。”在此期間,康靜的師父李鳴岩不幸去世,沒能看到演出。康靜表示,加工複排《孝感天》既是對恩師的告慰,也是通過自身努力為(wei) 李派老旦藝術增加劇目儲(chu) 備。
“此次展演在流派傳(chuan) 承、人才培養(yang) 、市場效益等方麵均有重大意義(yi) ,有效確保京劇藝術活態傳(chuan) 承、有根可尋。”朱甲表示,挖掘整理複排既豐(feng) 富了北京京劇院常規演出劇目,也培養(yang) 了一批中堅力量,以戲出人,拓寬京劇演出市場,豐(feng) 富京劇演出劇目的種類,彌補京劇市場劇目供給不足,這不僅(jin) 是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發展京劇藝術所進行的有益探索,也是對構建京劇生態、開創京劇市場的一項重要舉(ju) 措。這些劇目通過演出市場得到觀眾(zhong) 檢驗,劇院也將聽取反饋、認真總結,以便今後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挖掘整理複排工作,為(wei) 觀眾(zhong) 奉上更多好看的京劇傳(chuan) 統骨子老戲。(羅雲(yun) 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