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動人音樂與經典電影並蒂開花
作者:劉潔(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le) 係主任、副教授)
電影《流浪地球2》的主題曲《人是_》直抵人心、感人至深;電影《深海》配樂(le) 將真摯情感娓娓道來,令觀眾(zhong) 印象深刻。音樂(le) 與(yu) 電影都是貼近大眾(zhong) 的藝術,二者的珠聯璧合往往成就經典。電影音樂(le) 服從(cong) 並服務於(yu) 劇情,但又有自身的獨立性。隨著時光流逝,經典電影的某些情節或許會(hui) 被淡忘,但隻要音樂(le) 的旋律響起,瞬間就能喚醒觀眾(zhong) 的記憶,這是電影音樂(le) 獨特的魅力所在。
1.與(yu) 時代情緒同頻共振形成集體(ti) 記憶
音樂(le) 是一種情感藝術,訴諸心靈並創造想象空間,易於(yu) 引發共情與(yu) 共鳴。說到經典電影歌曲,人們(men) 馬上會(hui) 想到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如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我的祖國》。電影《雷鋒》的插曲《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以及電影《英雄兒(er) 女》的插曲《英雄讚歌》等。這些歌曲因電影被公眾(zhong) 熟知,又在廣泛傳(chuan) 唱中曆經歲月洗禮,綻放出音樂(le) 藝術的獨特光芒。這些音樂(le) 作品之所以成為(wei) 經典,除了旋律、曲風、詞作的精彩之外,更在於(yu) 它們(men) 在誕生之時洞悉時代之變,精準叩擊了中國人的集體(ti) 情感,即對新中國強烈熾熱的愛。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及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建立,這場改天換地的曆史變革,讓廣大人民切實感受到當家作主的喜悅與(yu) 自豪。剛剛告別苦難的人們(men) ,對新中國、新生活的來之不易體(ti) 驗尤為(wei) 深刻。因此,回望戰爭(zheng) 歲月、禮讚革命英雄,抒發建設豪情、展望光輝前景,感恩歌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那一代中國人共通的情感。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對舊中國的苦難記憶,怎能寫(xie) 出“舊社會(hui) 鞭子抽我身,母親(qin) 隻會(hui) 淚漣漣”的詞句?“為(wei) 什麽(me) 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wei) 什麽(me) 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這是對革命先烈崇敬之情的表達,這是蕩氣回腸、曆久彌新的時代交響。隻有像雷振邦、劉熾、賀綠汀、喬(qiao) 羽、公木等這些親(qin) 身體(ti) 驗過新舊中國蝶變的藝術家,才能創作出如此擊中人心的歌詞與(yu) 旋律。這些經典之作是藝術家個(ge) 體(ti) 體(ti) 驗與(yu) 時代情緒的同頻共振,更是一個(ge) 民族告別苦難、走向新生的時代宣言。
從(cong) 傳(chuan) 播角度來看,當時電視尚未普及,電影是最受大眾(zhong) 歡迎的視聽媒介。一部電影的上映,是一場群體(ti) 觀看儀(yi) 式,也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公眾(zhong) 傳(chuan) 播。一部優(you) 秀的電影的重點場景、片段,常常在觀眾(zhong) 的記憶中揮之不去甚至被反複模仿,因此,與(yu) 電影相伴相生的音樂(le) 作品更易於(yu) 廣泛傳(chuan) 播。電影音樂(le) 雖然是為(wei) 電影創作,但它又能脫離電影在集體(ti) 傳(chuan) 唱、公共展演等多種場景下更簡便、持續地輻射公眾(zhong) ,其影響力和生命力常常超出電影本身。即使在今天,隻要郭蘭(lan) 英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響起,音樂(le) 一下子就能將人們(men) 帶回那個(ge) 年代。可見,好音樂(le) 既成就電影也能成為(wei) 特定時代的聲音標識,成為(wei) 集體(ti) 記憶的時代之聲。
2.從(cong) 中華文化中汲取創作源泉
中國電影的“中國”主要指涉生產(chan) 主體(ti) 、內(nei) 容主體(ti) 及風格特征。除了題材的本土化之外,電影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有賴於(yu) 視聽語言符號體(ti) 係、美學特征、審美風格的建構。電影的中華審美風範,植根於(yu) 整體(ti) 性的中華文明之中,在時間維度上源自悠遠深厚的傳(chuan) 統,在空間維度上體(ti) 現為(wei) 地域性。就電影而言,拋開內(nei) 容題材層麵的中國麵孔,獨具民族特點、地域特色的音樂(le) 尤其能凸顯作品文化身份的中國性。悠久的曆史傳(chuan) 統、豐(feng) 厚的民族資源,始終是中國詞曲作家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中國這片沃土上的各族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了極其豐(feng) 富、各具特色的民間音樂(le) ,包括民歌、民族器樂(le) 、說唱、戲曲音樂(le) 等。以民族器樂(le) 為(wei) 例,其地域特點突出、聲音辨識度極強,是凸顯電影風格的關(guan) 鍵要素。電影《鐵道遊擊隊》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中的“土琵琶”實為(wei) 山東(dong) 魯南地區百姓用葫蘆瓢自製的“土樂(le) 器”,樂(le) 音清脆歡快,與(yu) 戰爭(zheng) 的殘酷構成反差,表現了遊擊隊員不畏強敵的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用到的“冬不拉”是流行於(yu) 新疆哈薩克族的傳(chuan) 統彈撥樂(le) 器,既是異域風情的聽覺展現,又以“弦外之音”表達民族團結的深情厚誼。再如,《五朵金花》《阿詩瑪》《劉三姐》等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觀眾(zhong) 之所以感到耳目一新,除了視覺層麵場景與(yu) 人物服飾妝容外,更源於(yu) 少數民族音樂(le) 別具一格的表現力。
除了主題曲、插曲之外,配樂(le) 也是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渲染環境、表現情感、塑造人物、推動敘事之外,對作品風格的塑造作用顯著。對地方戲曲音樂(le) 元素的挪用,賦予作品濃重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蘊。電影《黃土地》中豪邁鏗鏘的陝北秧歌與(yu) 安塞腰鼓,電影《秋菊打官司》以陝西當地的碗碗腔作為(wei) 背景音樂(le) ,電影《活著》以秦腔貫穿始終並在片中設置了地道的秦腔表演片段,帶著文化烙印的地方音樂(le) 元素,使電影充滿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視覺與(yu) 聽覺相輔相成,音樂(le) 與(yu) 故事合二為(wei) 一,當這些穿越千年的樂(le) 音響起,觀眾(zhong) 就會(hui) 感悟到民族特色、地域風情、中國味道。在全球一體(ti) 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身份的獨特性、標識性是不同文明延續與(yu) 創新的前提。民族音樂(le) 豐(feng) 富了電影的民族敘事手段,彰顯了中國電影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更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民族的共同體(ti) 意識。
3.音樂(le) 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元素
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電影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電影不僅(jin) 要滿足觀眾(zhong) 多樣化的觀影需求,還需要拿出更高的工業(ye) 生產(chan) 水準參與(yu) 到國際競爭(zheng) 之中,適配海外觀眾(zhong) 的文化消費,承擔起給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責任。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又要適配當下的全球觀眾(zhong) ,中國電影音樂(le) 在文化維度上離不開“化古適今,貫通中外”的實踐路徑,前者聚焦中華文化的當代闡釋與(yu) 表達,後者著重解決(jue) 中外音樂(le) 的全球流通和共享問題。具體(ti) 到實踐層麵,作曲家的隊伍構成、合作方式等是關(guan) 鍵。
一方麵,中國作曲家的本土意識與(yu) 國際視野融合,呈現出獨特的音樂(le) 魅力。改革開放後中國職業(ye) 作曲家隊伍日益壯大,西方音樂(le) 理論及各種風格音樂(le) 的湧入拓展了他們(men) 的國際視野,推動了本土電影音樂(le) 的現代性發展。電影《英雄》的作曲者譚盾巧妙地將傳(chuan) 統中國音樂(le) 和現代西方音樂(le) 融會(hui) 貫通,在西洋樂(le) 器小提琴的主奏中,聽眾(zhong) 卻能捕捉到古代秦王朝的地域特征和濃鬱的傳(chuan) 統音樂(le) 的影子。《流浪地球》的作曲者阿鯤圍繞“家園”的主題,采用電音技術描繪人工智能和太空場景,主題曲《帶著地球去流浪》的配樂(le) 既有充滿未來感的好萊塢科幻表達痕跡,演唱歌手劉歡的中國式腔音又平添了中國韻味。《懸崖之上》的配樂(le) 在音調、節奏、樂(le) 器編配等方麵注入蘇聯歌曲風格,在借鑒之中又有創新,將柔情與(yu) 溫暖、淒美與(yu) 悲泣、不屈與(yu) 堅定表現得淋漓盡致。熟稔本土音樂(le) 又精通國際作曲技巧的中國音樂(le) 家,懂中國又知世界,造就了形態豐(feng) 富、旨趣各異、表達靈動的當代電影音樂(le) 風貌。他們(men) 的作品架設了嚴(yan) 肅音樂(le) 與(yu) 流行音樂(le) 的橋梁,既讓本民族的觀眾(zhong) 感到熟悉,又給外國觀眾(zhong) 創造了新奇又充滿異域感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麵,吸納國際作曲團隊擔任音樂(le) 主創,中國電影適配全球觀眾(zhong) 取得實效。電影音樂(le) 本質上是電影文化的一部分,《戰狼2》配樂(le) 由好萊塢知名作曲家約瑟夫·特拉潘尼斯擔綱創作,由倫(lun) 敦管弦樂(le) 團63位一流音樂(le) 人演奏的交響樂(le) ,恢宏壯闊、氣勢磅礴,展現了炮火轟鳴、驚心動魄的戰鬥場景,帶給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的震撼。今天的中國觀眾(zhong) 熟悉全球影視作品,那些具有全球共享審美偏好的音樂(le) 作品,隻要能與(yu) 電影本身的內(nei) 容相得益彰,同樣能得到中國觀眾(zhong) 的理解和認可。
總而言之,在音樂(le) 文化中,差異性並不會(hui) 形成傳(chuan) 播壁壘,反而會(hui) 引發人們(men) 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le) 進行探索,從(cong) 而產(chan) 生興(xing) 趣。電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但是麵對跨文化背景下的觀眾(zhong) ,應當充分發揮音樂(le) 這一藝術形式的作用,因為(wei) 音樂(le) 能跨越國界、民族、語言,成為(wei) 人類共同的情感追求。當前,音樂(le) 創作尚屬中國電影生產(chan) 的薄弱環節,加快中國電影“走出去”需要更加重視電影音樂(le) 的生產(chan) 與(yu) 創作,加快補齊音樂(le) 創作的短板,才能讓優(you) 秀的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文化更好地與(yu) 全球不同層次的觀眾(zhong) 實現共鳴。
(文章係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一般項目《十七年紅色電影音樂(le) 創作傳(chuan) 播的“人民性”研究》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