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需多點發力
作者:陳凱華 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郭銳 中國科學院大學特別研究助理
一組有關(guan)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5年我國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整體(ti) 呈穩步上升態勢,2022年增至36.7%,創5年新高;其中的企業(ye) 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48.1%,高校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3.9%,科研單位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為(wei) 13.3%。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yu) 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司徒國海調研發現,目前高校和院所的成果與(yu) 企業(ye) 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專(zhuan) 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不少代表委員認為(wei)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讓更多創新性成果從(cong) “書(shu) 架”走上“貨架”,對於(yu)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至關(guan) 重要。
高校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僅(jin) 為(wei) 3.9%,證明高校科技成果在有效轉化方麵存在較大挑戰。這不僅(jin) 會(hui) 導致科研團隊精力浪費、科研積極性被削弱,還會(hui) 造成高校資源投入浪費、科技成果“沉睡”等多重損失,令人遺憾。造成如此局麵的原因多樣,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作為(wei) 主要職責的高校,當前在科研組織管理和能力支撐方麵,無法實現有效的需求導向。
高校科研組織管理方麵,高校科研麵向外部市場的產(chan) 業(ye) 鏈機製不夠健全。如高校科研人員在項目立項階段,往往與(yu) 企業(ye) 需求對接不緊密,決(jue) 策過程也缺乏專(zhuan) 業(ye) 的市場前景與(yu) 產(chan) 業(ye) 化潛力評估,這就使得落地的科技創新活動偏離市場需求。
從(cong) 校內(nei) 來看,受編製、考核方式等影響,高校較難吸引到同時具備知識產(chan) 權、管理經驗、行業(ye) 知識等複合型背景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部分高校僅(jin) 由學校科研處代為(wei) 處理科技成果轉化事宜,在自主處置權上限製較多,科技成果轉化過程複雜、周期較長。同時,人員激勵機製,如薪酬、工資評定、職位晉升等也不完善。這些,都削弱了科研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動力。
高校科研能力支撐方麵,目前,我國高校有些學科的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不匹配,跟不上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的腳步。部分高校踐行的科學線性式的科研組織模式,其內(nei) 部科技創新與(yu) 外部創新形勢有時各成體(ti) 係,存在創新要素銷蝕和資源重複浪費等問題,不利於(yu) 推進產(chan) 業(ye) 鏈融合,阻礙了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的對接。
在高校質量導向的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之下,目前專(zhuan) 利申請和考核大多還集中在申請數量層麵,對專(zhuan) 利轉化相關(guan) 指標的設置較少。部分高校研發人員申請專(zhuan) 利的動機,也往往是為(wei) 了完成科研績效考核指標、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的評定,缺乏對科研成果可轉化性的思考。
此外,當前我國高校的科研經費更多是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在此類經費配置的導向下,高校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的重視程度,自然會(hui) 受到一定影響。還有些高校獲得科研資助的方式以競爭(zheng) 性經費為(wei) 主,高校科研人員需要到處“化緣”,經各種渠道申請科研項目,導致無法專(zhuan) 注於(yu) 自身研究領域深挖,不利於(yu) 形成重大創新突破。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高校供給端和市場需求端共同發力,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麵,高校需要引導科研活動麵向市場需求,優(you) 化科研組織模式,推動科研資源有效配置和協同組織,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可轉化水平,同時進一步完善多元分類科研評價(jia) 方式,激發科研人員的動力。另一方麵,需支持企業(ye) 加強與(yu) 高校的合作,及時、有效地反饋市場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真正用功於(yu) 我國的科技創造。(陳凱華 郭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