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誇顏色好 隻留清氣滿乾坤——評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
作者:羅大軍(jun) (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文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家話劇院原副院長)
近日,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首次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演出。該劇為(wei) 我們(men) 講述了一段塵封的故事,繪就出一幅大愛的寫(xie) 真,引發現場觀眾(zhong) 的共鳴,更激蕩起青年們(men) 追夢的豪情。
以真實人物特別是革命人物作為(wei) 主角的新編現代戲,在劇本創作和人物刻畫上有較大難度,因為(wei) 既要確保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也要保證主題的嚴(yan) 肅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法則,多應用於(yu) 新編曆史劇,新編現代戲隻能適度使用。如果缺乏挖掘、提煉、升華和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敘述與(yu) 表演功力,很容易讓劇目失去觀賞性。
新編京劇《石評梅》的敘事明線非常流暢幹淨,就是石評梅麵對不同境遇時的情感變化;且每一幕的名稱都很有古典戲曲的味道,依次為(wei) :訴情、別情、殤情、寄情、悲情、緘情。然而,這種以情感而不是以情節作為(wei) 章節的設計,很考驗演員的功夫。因為(wei) 必須依靠演員的精彩表演,才能在觀眾(zhong) 麵前完整地呈現出劇中人的情感變化,進而讓觀眾(zhong) 感悟人物善惡觀念。
通過程派藝術風格演繹石評梅無疑十分妥帖。四大名旦中,程硯秋最擅長塑造悲劇人物,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心和震撼心靈,人物情感種類更加豐(feng) 富也更加深刻。
不同於(yu) 程派傳(chuan) 統戲塑造封建社會(hui) 受迫害的女性,《石評梅》成功演繹出一位有著滿懷偉(wei) 大革命精神的“五四”知識女性。石評梅的飾演者是北京京劇院優(you) 秀程派傳(chuan) 人郭瑋。她嚴(yan) 格遵循程派藝術的特點和規律,創新設計了多個(ge) 板式豐(feng) 富、腔調繁難的核心唱段,出色展現人物內(nei) 心,完滿表達情感變化,繼承發揚程派特點,盡寫(xie) 京劇大美風骨。
京劇的生命力在於(yu) 它能夠在尊重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梅蘭(lan) 芳、程硯秋等京劇大師,都能夠跟得上時代節拍,他們(men) 的很多代表劇目,如梅派《霸王別姬》《鳳還巢》,程派《鎖麟囊》《春閨夢》《荒山淚》等,在當時都是新戲。這些新戲能夠成為(wei) 久演不衰的經典之作,原因在於(yu) 嚴(yan) 格遵循京劇藝術規律精心創作,並且不斷創造京劇之美和不斷升華京劇之雅。這個(ge) 雅字,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優(you) 美通俗,找到了各種文化程度和藝術品位的人們(men) 都能欣賞都能接受的共同點,引領人們(men) 向往美、追求美、感受美。京劇大師們(men) 運用高超非凡的本領成就經典,亦化為(wei) 京劇的魅力所在。
郭瑋領悟到前輩大師們(men) 的創作真諦,認真揣摩石評梅豐(feng) 富的情感世界。作為(wei) “五四”時期的著名知識女性,石評梅有著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也有著對愛情的柔情向往。郭瑋在表演中充分發揮優(you) 勢和特長,運用唱腔和嫻熟的圓場、水袖等表演手段,成功刻畫出這位兼懷高尚情懷與(yu) 高雅追求的知識女性的充沛內(nei) 心。將秀美雅趣、壯美激越、淒美悲涼進行交融,細膩展現出石評梅崇高而短暫的一生,讓觀眾(zhong) 深切體(ti) 會(hui) 到石評梅向往光明、追求真理、崇尚正義(yi) 、愛憎分明的革命意誌和鬥爭(zheng) 精神;讓程派藝術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
京劇的表演本質是“以歌舞演故事”,講述的每個(ge) 故事都是在反映價(jia) 值觀,高明之處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直抵人心、啟迪人生、教化人性,讓觀眾(zhong) 於(yu) 欣賞弦歌雅樂(le) 當中潛移默化地自覺認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chou) 。這就是京劇特有的“高台教化”的藝術風韻。
新編京劇《石評梅》可謂一部融通文化風雅、藝術風韻,萃聚傳(chuan) 統精華、涵養(yang) 民族氣質、振奮時代精神的優(you) 秀新編現代戲。在《石評梅》劇中,郭瑋創新豐(feng) 富了傳(chuan) 統京劇“以歌舞演故事”的手法,將京劇的唱念做打舞等技法升華為(wei) 展現人物情感的外延與(yu) 精神的意象,引發觀眾(zhong) 對石評梅的革命意誌和鬥爭(zheng) 精神的由衷敬仰,在潤物細無聲中將時代價(jia) 值觀浸潤到廣大觀眾(zhong) 心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