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探尋三晉大地上的中華文明之源——由2022年度山西六大考古重要發現說起

發布時間:2023-03-17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陳奕彤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楊玨

  運城夏縣轅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太原小店鄭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呂梁興(xing) 縣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運城稷山東(dong) 渠夏時期遺址、運城絳縣西吳壁遺址商代墓地、臨(lin) 汾霍州陳村金元時期瓷窯址,無論是在時間跨度上,還是在地域分布上,日前評出的2022年度山西六大重要考古發現,不僅(jin) 反映出中華文明在三晉大地上各個(ge) 時期的豐(feng) 富麵貌,更為(wei) 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文明進程、文明交流互鑒等重大課題提供了豐(feng) 富翔實的資料。

  探源:重大課題講述三晉曆史脈絡

  作為(wei) 早期國家形成與(yu) 治理實踐的關(guan) 鍵區域,山西始終處於(yu) 中原文化與(yu) 北方文化互動交流的最前沿。40餘(yu) 年來在幾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下,陶寺遺址逐漸展現出了其“經天緯地、照臨(lin) 四方”的文明成就;晉西地區在整個(ge) 晉陝高原政權興(xing) 起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yu) 作用;運城地區的鹽銅資源如何促進夏商王朝的崛起……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於(yu) 振龍介紹,圍繞這些重大曆史問題及重要課題,2022年山西持續推進夏縣師村、襄汾陶寺、夏縣東(dong) 下馮(feng) 、興(xing) 縣碧村、沁水八裏坪、絳縣西吳壁等十餘(yu) 處重要遺址的考古工作,並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發現。

  圍繞“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yu) 社會(hui) 研究”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課題,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持續開展了興(xing) 縣碧村遺址的考古發掘與(yu) 研究工作。碧村遺址是目前在晉陝高原入黃河口處發現的史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它占據河套地區向晉中、晉南過渡的關(guan) 鍵要道,有著規劃嚴(yan) 密的城防係統,是北方石城文化圈麵向東(dong) 方的一座重要門戶,這為(wei) 揭示“天下萬(wan) 國”背景下中原與(yu) 北方文化互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圍繞“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課題,山西文物考古部門重點實施了芮城坡頭遺址、襄汾陶寺遺址、夏縣東(dong) 下馮(feng) 遺址及忻州尹村遺址的考古工作。其中,芮城坡頭遺址考古發現了中條山鹽湖附近規模最大的龍山時期環壕聚落。陶寺遺址擁有城牆、宮殿、王墓、禮製、文字、冶金術等最為(wei) 齊備的文明要素。東(dong) 下馮(feng) 遺址確認了夏時期“回”字形環壕、早商時期夯土城址以及大型倉(cang) 儲(chu) 類建築,是山西地區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遺址。忻州尹村遺址的考古發掘為(wei) 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時期文化更迭及與(yu) 周邊考古學文化的關(guan) 係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尋真:新發現帶來重要成果

  西吳壁遺址以豐(feng) 富的夏商冶銅遺存聞名於(yu) 世,曾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區域內(nei) ,2022年新發現的商代墓地為(wei) 進一步了解西吳壁遺址的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

  這次在西吳壁發現的編號為(wei) M16的大型墓葬是迄今為(wei) 止國內(nei) 商代初期階段規模最大、內(nei) 涵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商係大型貴族墓葬。墓葬中發現了來自本地、商王朝中心地帶、北方青銅文化分布區的三種樣式的隨葬品。來自不同區域的物質文化遺存,可以稱為(wei) 不同的文化因素,西吳壁商代墓地為(wei) 探討晉南地區商代人群構成、禮製源流,以及商王朝國家形態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yi) 。

  臨(lin) 汾霍州陳村金元時期瓷窯址是山西目前兩(liang) 處國保級瓷窯類遺址之一。目前發掘麵積共計300平方米,揭露出豐(feng) 富的金、元、明時期窯業(ye) 遺存,並出土大量窯具及瓷片標本,尤以金元時期細白瓷器型多樣,裝飾紋樣豐(feng) 富。

  項目負責人劉岩稱,霍州窯作為(wei) 北方地區金代、元代瓷器生產(chan) 的代表性窯場,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次發掘出土的文物是研究霍州窯的燒製曆史、工藝技術、生產(chan) 規模、經濟形態、傳(chuan) 統影響發展等問題科學、係統的基礎資料,意義(yi) 重大。

  轅村遺址是近年來晉南地區發掘麵積最大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發現了大量遺跡和遺物,是研究仰韶文化向廟底溝二期文化轉變的新材料。作為(wei) 仰韶時期距鹽湖最近的核心聚落之一,出土獨具特色的長筒罐為(wei) 探索鹽業(ye) 資源的早期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線索。

  凝魂:多舉(ju) 並施促進成果轉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省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曉毅介紹,為(wei) 加強考古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傳(chuan) 播,更好講述考古發現中的山西故事,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在考古工作基礎上,深入挖掘、整理、闡釋考古成果,積極推進考古報告出版、考古成果展覽、考古成果多媒體(ti) 科普和傳(chuan) 播等成果轉化方式,準確提煉並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親(qin) 手觸摸距今約4000年的石塊原物、在影片中沉浸式體(ti) 驗陶寺都邑城址與(yu) 各功能區之間多元匯聚的文明、通過高3米長4米的軟幕燈箱一窺曙猿的生活環境……2022年11月在山西博物院開展的“大政之源”特展,通過一係列多元化的展陳方式,將觀眾(zhong) 的目光從(cong) 聚焦於(yu) 文物本身,延伸至文物背後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引導觀眾(zhong) 感受山西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近年來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還推出“考古雲(yun) 講堂”係列講座、舉(ju) 辦“山西考古新發現論壇”,推動考古成果全社會(hui) 共享;搭建“山西文物”“考古匯”網絡宣傳(chuan) 平台,宣傳(chuan) 展示山西考古成果,讓考古新發現、研究新成果走出庫房、走出實驗室,走進博物館、走近社會(hui) 大眾(zhong) 。

  “希望通過多層次、跨媒體(ti) 、豐(feng) 富多樣的考古成果轉化形式,讓大眾(zhong) 更加了解山西在中華文明發展不同時空範圍的內(nei) 涵特點,感受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王曉毅表示。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