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保護好金融消費者權益
近日,金融機構紛紛開展“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活動,線下派發宣傳(chuan) 單,線上開設“雲(yun) 中課堂”,普及與(yu) 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金融知識,增強消費者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各類活動豐(feng) 富多彩,受到消費者歡迎。
從(cong) 實際情況看,金融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正逐漸提升。以銀行業(ye) 為(wei) 例,銀保監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今年1月底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個(ge) 季度,銀保監會(hui) 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ye) 消費投訴超23.3萬(wan) 件,涉及金融消費者的財產(chan) 安全權、知情權、信息安全權等各類權利的糾紛投訴,比如,金融產(chan) 品風險提示不充分、擅自代理或強製搭售金融產(chan) 品、個(ge) 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不到位等。
金融消費領域投訴量較高,一方麵說明了金融消費者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麵也反映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中存在不足,還需要持續發力。
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麵臨(lin) 一些新形勢新問題。金融科技在豐(feng) 富金融產(chan) 品、提升金融服務的同時,也讓一些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wei) 更具隱蔽性,一些侵害消費者利益的產(chan) 品甚至披著“金融創新”的外衣。有關(guan) 部門在查辦案件時發現,金融案件往往存在跨區域情形,具有案件量大、業(ye) 務複雜、取證難、執法成本高的特點。從(cong) 金融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在維護自身權益時,麵臨(lin) 反映渠道不暢、缺少法律專(zhuan) 業(ye) 人員支援、過程冗長等諸多關(guan) 卡,往往處於(yu) “單打獨鬥”的尷尬境地。
對於(yu) 消費者反映強烈、嚴(yan) 重侵害群眾(zhong) 利益的所謂“金融創新”,決(jue) 不能熟視無睹、聽之任之,要主動作為(wei) 、嚴(yan) 肅查處。
要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管住金融機構,提高其違法成本、增強震懾效果。從(cong) 一些已有案例來看,盡管監管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但一些金融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wei) 仍屢禁不止。這在很大程度上與(yu) 相關(guan) 主體(ti) 和人員違法成本偏低有較大關(guan) 係。在高收益誘惑下,一些金融機構和從(cong) 業(ye) 人員抱有僥(jiao) 幸心理。同時,處罰偏輕也容易導致其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要扭轉“罰不及損”“罰不及得”的情況,就必須提高金融違法成本,加強對相關(guan) 重點領域的監管執法,對金融機構業(ye) 務開展常態化整治。
要做到“執法必嚴(yan) ,違法必究”,前提是要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分散在各個(ge) 金融相關(guan) 立法中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規定,增加了個(ge) 體(ti) 金融消費者維權的難度和成本。另外,現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ti) 係存在立法層級不高、條款分散、保護力度不夠、監管口徑不一等諸多問題,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需要。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如何提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也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注的話題。值得期待的是,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將中國人民銀行有關(guan) 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以及中國證監會(hui) 投資者保護職責統一劃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這也預示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將得到進一步強化。隨著體(ti) 製機製的完善,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wei) 必會(hui) 受到嚴(yan) 懲,一些影響金融市場秩序的源頭性問題有望得到根治。(陸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