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詩如歌沙壩村(逐夢)

發布時間:2023-03-23 10:08: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夏 青

  每隔一兩(liang) 個(ge) 月,湯國強就會(hui) 到沙壩村走一走、看一看。他是貴州遵義(yi) 鳳岡(gang) 縣進化鎮沙壩村的前任駐村幹部。盡管2021年就結束了駐村生涯,但用他的話來說,在村裏待的時間長了,不回去看看,心裏總覺得空蕩蕩的,不踏實。

  在鳳岡(gang) 縣文化旅遊局見到湯國強時,他正坐在辦公桌前整理民間歌謠,民歌、山歌、哭嫁歌……這些都是他和同事們(men) 一起深入到全縣的鄉(xiang) 村收集而來的,有些傳(chuan) 承得較好,有些瀕臨(lin) 失傳(chuan) 。湯國強有一個(ge) 願望,把全縣這些民間曲藝整理出版、留傳(chuan) 下去。

  湯國強現任縣文化旅遊局文化館專(zhuan) 職音樂(le) 幹部、縣音樂(le) 家協會(hui) 主席、縣民族樂(le) 團團長。2015年至2021年,單位派湯國強到鳳岡(gang) 縣沙壩村擔任駐村幹部。從(cong) 此,他一頭紮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文化建設中。

  一

  沙壩村文化底蘊厚重,民間文化種類繁多:高腔茶燈、喊山號子、儺(nuo) 戲、舞龍舞獅、花燈等,當地村民不光熱愛民間文化,對中國的民族樂(le) 器也情有獨鍾,很多村民世代傳(chuan) 承著民樂(le) 演奏的技藝。每到晚上和農(nong) 閑時節,村民們(men) 會(hui) 隔三差五地自發組織起來,聚集到村子裏相對開闊的地帶,拉二胡、吹嗩呐、敲鑼打鼓,開展各種文藝表演。沙壩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可這裏曆來有白天耕作、晚上吹拉彈唱的風俗,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和文明村。

  駐村伊始,湯國強經過實地走訪,了解到村裏的文化現狀和麵臨(lin) 的發展瓶頸,開始探索沙壩村鄉(xiang) 村文化提升之路。經過一番調研,湯國強和村裏的幹部決(jue) 定從(cong) 培養(yang) 農(nong) 村文化人才、建設文明鄉(xiang) 風入手。

  提升鄉(xiang) 村文化,有很多棘手的難題。最令他頭疼的是,沙壩村不少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chan) 都陷入了傳(chuan) 承困難。

  “高腔茶燈”曾是當地廣泛流傳(chuan) 的民間曲藝,起源於(yu) 唐朝,盛行於(yu) 清乾隆年間。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一種集茶文化、歌舞、說唱於(yu) 一體(ti) 的民間戲曲。其唱腔以“吼腔”為(wei) 主,高亢嘹亮,故此得名“高腔茶燈”。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許多更符合時代潮流和年輕人需求的藝術形式湧現,茶燈這種傳(chuan) 統、古老的表演逐漸失去受眾(zhong) 。再加上寨子裏年輕一代紛紛選擇去城裏打工或安家,“高腔茶燈”落入後繼無人的困境。

  湯國強很是不甘心。他找到“高腔茶燈”第十四代傳(chuan) 承人馮(feng) 修榮,兩(liang) 人一合計,決(jue) 定為(wei) “高腔茶燈”的重振開辟一條新路。一番奔走努力,“高腔茶燈”成功申報為(wei)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然而,“高腔茶燈”要重振,還得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上這門古老的戲曲才行。湯國強和馮(feng) 修榮把村裏會(hui) 唱“高腔茶燈”的人組織起來,成立四支演出隊。湯國強多次帶領演出隊參加省、市、縣的各種會(hui) 演和比賽,屢次獲獎。2018年,“高腔茶燈”的精彩演出榮獲貴州省“多彩貴州”(民族民間類)大賽二等獎。

  就這樣,這門古老的曲藝再次回到人們(men) 視野中。村裏學“高腔茶燈”的人逐漸多起來了,找馮(feng) 修榮拜師學藝的不光有中老年人,還有年輕人。

  一個(ge) 新難題又開始困擾馮(feng) 修榮:如何更好地教學和傳(chuan) 承?湯國強把情況向縣文化旅遊局做了詳細匯報,縣裏出資十二萬(wan) 元,修建了一座“高腔茶燈傳(chuan) 承堂”。

  傳(chuan) 承堂位於(yu) 沙壩村響水岩寨,穿過木質的院門,院中是一棟百年老宅。青瓦木牆,鏤空的雕花木窗,寬敞的院壩可以容納近百人在此演練。傳(chuan) 承堂建成那天,四支高腔茶燈演出隊集聚院裏,敲鑼打鼓歡慶了整整一天。

  “高腔茶燈”的難題解決(jue) 了,湯國強又馬不停蹄投入到對“灘陽手工布鞋”的搶救性保護中。

  “灘陽手工布鞋”起源於(yu) 清乾隆年間,曾是當地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民間工藝,手工布鞋是全布料、純手工做成,具有防潮、吸汗、防腳氣的特點。2020年,在湯國強等人的努力下,“灘陽手工布鞋”成功申報為(wei)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他又找到村兩(liang) 委幹部,成立合作社來統籌引領。全村會(hui) 這門手藝的中老年婦女聚集在一起,利用農(nong) 閑時節做手工布鞋,合作社回收布鞋,通過直播帶貨、線上線下等方式對外銷售。

  劉興(xing) 舉(ju) 是“灘陽手工布鞋”第七代傳(chuan) 承人,他親(qin) 曆了手工布鞋從(cong) 輝煌落入低穀,再逐步走出困境的過程。頭一年,劉興(xing) 舉(ju) 通過合作社銷售出去兩(liang) 百多雙布鞋。近幾年中,村裏越來越多的中老年婦女參與(yu) 到手工布鞋的製作中來。2022年,已經結束駐村工作的湯國強提議修建一所集教學、生產(chan) 、旅遊觀光於(yu) 一體(ti) 的“灘陽手工布鞋傳(chuan) 承堂”,縣裏再一次采納了湯國強的建議。如今,這所傳(chuan) 承堂不光成為(wei) 村裏手工布鞋的生產(chan) 基地,也是當地旅遊的一大亮點。

  二

  駐村幾年,湯國強經常聽到村裏人家傳(chuan) 出樂(le) 器演奏的聲音。二胡、竹笛、嗩呐的樂(le) 音,在靜謐的田野、山澗,格外婉轉悠揚。

  有一天傍晚,湯國強走訪到一戶農(nong) 戶家中,看到這家父子倆(lia) 身上披了一張床單,正在院壩中忘我地練習(xi) 舞獅。雖然沒有觀眾(zhong) ,也沒有喝彩聲,父子倆(lia) 依舊表演得格外賣力。這一幕深深打動了湯國強。他意識到,藝術已經沉浸到這些莊稼人的血液裏,在他們(men) 憨厚的外表下,每個(ge) 人心中都有一團熱情的火。

  可是,湯國強隨即想到,這些村民都是各自在家演奏,沒有一個(ge) 協會(hui) 、組織,也缺乏專(zhuan) 業(ye) 老師的指導,村裏空有良好的文藝氛圍,卻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看來得讓村民們(men) 抱團發展才行。

  其實,湯國強是省裏小有名氣的音樂(le) 家,喜歡作詞、作曲和演唱,多年的工作經曆讓他在省裏的文藝圈結識了不少朋友。湯國強幾次三番把這些朋友請到村裏,給村民們(men) 開展培訓,提升專(zhuan) 業(ye) 演奏技能。隨後,湯國強幫扶村民們(men) 創建了“沙壩民樂(le) 演出隊”“沙壩二胡協會(hui) ”“陳山舞龍舞獅表演隊”“灘陽喊山號子表演隊”等十四支表演隊伍,全村十二個(ge) 村民組都有了自己的演出隊伍。村民們(men) 苦練內(nei) 功的同時,也爭(zheng) 取機會(hui) 登上了省市縣的演出舞台。更多的人關(guan) 注到了這群樸實、勤勉的沙壩村村民。

  從(cong) 2017年起,村裏連續三年舉(ju) 辦了自己的民族民間吹打樂(le) 邀請賽暨春節聯歡晚會(hui) 。2018年,由沙壩村二胡協會(hui) 會(hui) 長、村退休教師王全澤作詞,湯國強作曲,村民們(men) 共同創作並製作了歌曲MV《美麗(li) 的沙壩我家鄉(xiang) 》,熱情地宣傳(chuan) 推介沙壩村的風光民俗、產(chan) 業(ye) 發展、脫貧致富後的民情風貌。

  提起湯國強,王全澤說,他是我們(men) 村公認的“伯樂(le) ”,沒有他,我們(men) 村的文化發展不會(hui) 這麽(me) 快,更不會(hui) 這麽(me) 好。

  三

  “你離開了城市/鑽進了大山/時間一晃整整五年/習(xi) 慣了這裏的爬坡上坎……走村入戶不論刮風下雨/麵對村民你總是春風滿麵……”

  最早讀到這首詩歌《駐村幹部》時,湯國強並不知道它的作者是一名殘疾的農(nong) 民詩人——黃德龍。

  湯國強第一次見到黃德龍時,是一個(ge) 盛夏的清晨,黃德龍正在地裏打理自家的桑園。因童年患上骨髓炎,黃德龍右腿截肢,十指嚴(yan) 重扭曲變形。如今他獨自種了五畝(mu) 桑園、三畝(mu) 辣椒,養(yang) 了三十多隻雞。白天在地裏勞作,晚上讀書(shu) 、寫(xie) 詩、寫(xie) 散文。他從(cong) 十七歲開始嚐試文學創作,至今堅持了整整三十年。

  湯國強意識到,支持黃德龍進行文學創作倒在其次,當務之急是解決(jue) 他生活中麵臨(lin) 的困難。從(cong) 那以後,湯國強多次向縣殘聯、民政局等相關(guan) 部門詢問貧困戶黃德龍的情況,又向縣文聯推薦了黃德龍的優(you) 秀詩歌作品。很快,縣裏的領導來到黃德龍家,為(wei) 他送去各種生活物資,幫他解決(jue) 了很多生活上的難題。縣電視台還製作了一期黃德龍的訪談節目,激勵他的同時,也讓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黃德龍給我的印象是愛笑,他笑起來,總讓人想起人間四月灑滿山麓的陽光,陽光裏草木葳蕤,田野返青,丘陵峽穀間到處都蘊藏著希望和生機。

  世代傳(chuan) 承的耕讀風氣,讓這個(ge) 村子湧現出一大批農(nong) 民詩人、農(nong) 民書(shu) 法家、農(nong) 民畫家。他們(men) 白天在地裏埋頭苦幹,夜晚回到家,用詩歌、書(shu) 法、繪畫記錄下生活的種種感受。湯國強在他的駐村日記裏這樣寫(xie) 道:“雖然這些文稿不是很專(zhuan) 業(ye) ,但卻是他們(men) 內(nei) 心最真實的感受,抒發了這群山裏人對自然的感恩,對幸福新生活的禮讚和謳歌,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不指望他們(men) 的作品能登上多高的平台,我隻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men) ,喜歡他們(men) ……”

  學音樂(le) 出身的湯國強對文學創作並不在行,他開始四處奔走,尋求幫助。湯國強找到市、縣文聯,邀請作家、詩人、畫家、書(shu) 法家、攝影家到沙壩村舉(ju) 辦讀書(shu) 活動,開展寫(xie) 作培訓、攝影繪畫培訓。

  接著,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村民們(men) 相繼創建了“沙壩村民間文化學會(hui) ”“沙壩村書(shu) 法協會(hui) ”等文藝協會(hui) ,培養(yang) 出在當地小有名氣的農(nong) 民詩人三十九名、農(nong) 民畫家五名、農(nong) 民書(shu) 法家三名,創作了《春風拂過如詩的田野》《用農(nong) 具在春天寫(xie) 詩》等作品。

  湯國強還積極與(yu) 縣文聯主辦的文藝刊物和微信公眾(zhong) 號取得聯係,推送出沙壩村部分民間文藝創作者的優(you) 秀作品。2020年,村裏自己的民間文化學會(hui) 公眾(zhong) 號誕生了,村民們(men) 飽含鄉(xiang) 土氣息、樸實無華的文藝作品有了亮相的“舞台”。

  四

  2021年9月,湯國強駐村期滿,村民們(men) 滿是不舍,自發為(wei) 他舉(ju) 辦了一場歡送晚會(hui) 。晚會(hui) 上,村民們(men) 各顯身手,吹拉彈唱、寫(xie) 詩作畫,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們(men) 對於(yu) 這位“伯樂(le) ”的感激之情。

  湯國強離開村子時,正是一個(ge) 豔陽高照的秋天。那一天,遠處群山逶迤起伏,蔚藍的天空一碧如洗。湯國強在駐村日記裏寫(xie) 了這樣一段話:“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是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關(guan) 鍵,助推鄉(xiang) 村文化繁榮、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我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這些村民心底的善良、淳樸、知足、感恩、奮進。”

  在離開村子的這個(ge) 秋天裏,他不僅(jin) 看到了金色的收獲,仿佛也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春天……

  版式設計:汪哲平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