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多措並舉恢複和擴大消費

發布時間:2023-03-24 09:56: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王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內(nei) 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nei) 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內(nei) 需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當前,我國以消費為(wei) 主導的內(nei) 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擴大內(nei) 需的關(guan) 鍵是擴大消費需求。

  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持續擴大消費具有諸多有利因素。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消費率)與(yu) 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國居民消費正在向“從(cong) 有到好”升級,消費升級類商品、服務消費快速增長。大型城市和都市圈對消費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增強,隨著城市化水平和質量繼續提升,大型城市和都市圈的消費聚集、引領和創新功能將更加突出。技術創新與(yu) 應用日趨活躍,催生新業(ye) 態新模式新場景蓬勃發展,為(wei) 擴大消費持續提供新手段和強勁動力。消費群體(ti) 變化為(wei) 消費創造新空間,家庭小型化、單身人群增長、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推動形成新消費理念和新經濟形態。

  從(cong) 近期來看,擴大消費應著力改善預期和提振信心。重點是切實落實“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ye) 市場準入,統一監管規則和標準,全力支持困難行業(ye) 和小微企業(ye) 紓困發展,為(wei) 民營經濟創造更好發展環境。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全社會(hui) 對經濟運行總體(ti) 回升,以及就業(ye) 、收入持續增加的信心。

  從(cong) 中長期來看,擴大消費要優(you) 化收入分配結構,提升就業(ye) 質量,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讓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要健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讓居民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要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景,優(you) 化競爭(zheng) 秩序,讓居民因消費環境優(you) 獲得感強願消費。有效恢複和擴大消費,關(guan) 鍵是要建立健全擴大內(nei) 需的一係列新機製。

  一是投資消費互促。推動提振消費與(yu) 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激發,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更多著眼國內(nei) 市場和民生領域,改善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進一步發揮投資對消費的促進作用。

  二是供需雙向發力。在供給端,促進形成多層次多元化供給體(ti) 係,有序擴大服務業(ye) 對內(nei) 對外開放,持續改善商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及結構。在需求端,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更好滿足不斷變化和迭代的消費需求,有效釋放商品與(yu) 服務消費潛力。

  三是創新引領帶動。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提升監管效能,推動平台經濟等持續健康發展,促進消費複蘇。充分發揮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e) 態對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強化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消費創新引領功能,不斷形成消費新增長點。

  四是綠色低碳轉型。平衡好擴大消費與(yu)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guan) 係,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消費向著更加健康適度、綠色低碳和更可持續的方向轉型。

  在擴大消費政策方麵,要堅持順勢而為(wei) 、分類施策,進一步增強針對性。

  其一,完善促進消費的財政金融政策。充分發揮財政金融政策在提高居民消費積極性、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方麵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發放消費券、合理增加消費信貸等政策促進消費。

  其二,加快住行消費提質擴容。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產(chan) 領域風險,持續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hui) 保障水平,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鼓勵更新置換為(wei) 重點出台車輛購置稅優(you) 惠政策,實現政策精準接力。

  其三,促進服務消費快速回升。抓住重要節假日等促消費時間節點,鼓勵地方開展各種主題和特色的節慶活動,深挖夜間經濟、單身經濟、銀發經濟、體(ti) 驗經濟等消費潛力。

  其四,優(you) 化新消費場景和消費配套體(ti) 係。推動中心城市商圈和步行街改造升級,增加融合型體(ti) 驗型消費場景供給。完善鄉(xiang) 村物流配送、交通通信、服務營銷、充電加油等配套體(ti) 係,激發農(nong) 村消費市場活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