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科技端牢“中國飯碗”
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達13731億(yi) 斤,比上年增加74億(yi) 斤,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14億(yi) 多人手中的飯碗繼續端穩。
亮麗(li) 的成績單背後,是一係列新科技、新農(nong) 機、新農(nong) 藝的應用。從(cong) 北國寒地到渤海之濱,從(cong) 三江平原到贛南紅土,我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的腳印,深深鐫刻在大江南北的田野上。
機械化普及讓農(nong) 民解放了雙手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nong) 場有限公司,每到秋收時節,年過六旬的種植戶張景會(hui) 都要親(qin) 自開著收割機來到“萬(wan) 畝(mu) 大地號”地塊開始操練。
張景會(hui) 回憶起幾十年前的建三江,感慨萬(wan) 千。“那時候用的拖拉機、收割機比現在少多了,馬力也比現在小。”張景會(hui) 說,天氣驟變要搶收時,人們(men) 要日夜不停地揮動鐮刀,“要趕上下雪,能收到來年元旦,和現在根本沒法比。”
從(cong) “舉(ju) 起鐮刀”到“放下割台”,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縮影。
“要不是現在農(nong) 機這麽(me) 發達,我們(men) 倆(lia) 根本不敢種這麽(me) 多的地。”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洪河農(nong) 場有限公司,陳新明和妻子經營著340多畝(mu) 水田。陳新明說,由於(yu) 機械力量強大,除了插秧時為(wei) 搶農(nong) 時需要雇一名工人,地裏剩下的活夫妻倆(lia) 就能完成。
如今,建三江形成了國內(nei) 最大的農(nong) 業(ye) 機械群,全程機械化程度居全國之首,農(nong) 業(ye) 綜合機械化率達99.8%,農(nong) 機裝備水平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今年2月,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郯城縣立平農(nong) 機合作社接到一份萬(wan) 畝(mu) 小麥施肥訂單,合作社從(cong) 植保聯盟單位調集4台無人植保機用於(yu) 返青小麥施肥。合作社負責人肖丙虎說:“我們(men) 采取訂單共享模式,合作社接單,植保聯盟單位就是農(nong) 機儲(chu) 備庫,大大提高了機械化服務能力。”
立平農(nong) 機合作社成立10年間,從(cong) 普通機械到無人機機械再到北鬥導航播種,農(nong) 機越來越先進。現在,合作社共有各類農(nong) 機具208台套,能夠為(wei) 3200餘(yu) 戶農(nong) 民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
春分已過,氣溫回升,田間即將除草。“我們(men) 接下來打算給自走式打藥機裝上導航係統,不再出現重噴、漏噴的現象。”這段時間,肖丙虎又有了新計劃。
山東(dong) 是我國第一農(nong) 機大省,農(nong) 機行業(ye) 規模以上企業(ye) 約450家,主營業(ye) 務收入600億(yi) 元,山東(dong) 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9%、96%。
“我們(men) 26人就能種上萬(wan) 畝(mu) 地。”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種糧大戶鄒泰暉忙著檢修農(nong) 機設備。
鄒泰暉說,他把部分農(nong) 機安裝了北鬥農(nong) 機自動駕駛係統,結合5G技術,智慧農(nong) 機可以實現數據實時傳(chuan) 輸,遠程操控,一台無人旋耕機耕一畝(mu) 地隻需7分鍾左右。他打開手機上的一個(ge) App,隻見農(nong) 田的氣象監測、土壤監測、巡田管理等數據一應俱全。
農(nong) 業(ye) 機械化發展趨勢,正在深刻改變農(nong) 戶的種植理念和習(xi) 慣。當前,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已從(cong) 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機械化主導階段。當前,全國農(nong) 機總動力達到11億(yi) 千瓦,比2012年增長36個(ge) 百分點左右;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比2012年提高15個(ge) 百分點左右。下一步,農(nong) 業(ye) 機械化將向著全程全麵高質量發展加速邁進,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
智慧農(nong) 業(ye) 讓糧食生產(chan) 如虎添翼
去年插秧季,在北大荒集團創業(ye) 農(nong) 場有限公司,幾台無人駕駛智能攪漿整地機協同作業(ye) ,根據作業(ye) 需求自動前進、後退,行至地頭還能自動轉彎。農(nong) 機緩緩駛過,黑土和水摻在一起,原本高低不平的水田,變得平坦。
“‘5G+北鬥’是實現無人作業(ye) 的技術基礎。”創業(ye) 農(nong) 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少寧說,這些無人農(nong) 機都是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控製車輛行駛路徑,通過5G網絡傳(chuan) 輸自動控製方向,利用傳(chuan) 感控製器發送數據,實現智能化、無人化。
“不僅(jin) 作業(ye) 水平高,而且還能少雇一個(ge) 工人,插秧季每天能節省六七百元種植成本。”北大荒集團勤得利農(nong) 場有限公司種植戶趙錫臣2022年種了近500畝(mu) 水稻,使用了智能無人插秧設備。他說,原來插秧需要一個(ge) 司機、一個(ge) 擺盤工,現在隻需要擺盤的,既減少了人工又提高了效率。
“以前想了解地裏的含水量,得用腳踩踩、蹲下看看、挨著轉轉,花大半天時間。”山東(dong) 省鄒平市明集鎮解家村的種糧大戶劉水波說,“如今,在手機裏打開‘惠種田’App,每個(ge) 地塊墒情一目了然,還能和往年同期進行對比。”智慧農(nong) 業(ye) 讓劉水波嚐到了甜頭。目前,鄒平市智慧農(nong) 業(ye) 麵積超過35萬(wan) 畝(mu) 。
“除監測外,平台還建立了行業(ye) 交流庫、專(zhuan) 家谘詢庫以及農(nong) 業(ye) 技能提升等功能模塊,幫助用戶第一時間解決(jue) 問題,農(nong) 戶也可以將自己的種植經驗進行分享交流。”鄒平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科教信息股股長梁勝江介紹。
江西省宜春市宜豐(feng) 縣通達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經理龔建勤點開智慧農(nong) 業(ye) 數字平台介紹說,合作社每台農(nong) 機都安裝了定位係統,機器下田作業(ye) 時,平台同步生成數據信息,據此分析調度春耕田管更精準。
宜豐(feng) 縣通達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020年開始使用智慧農(nong) 業(ye) 數字平台。目前合作社共有184台農(nong) 機納入大數據平台監測係統,係統能為(wei) 5萬(wan) 餘(yu) 畝(mu) 農(nong) 田提供春耕服務。
“以前靠經驗種田,如今通過大數據平台有針對性地安排作業(ye) ,效率提高不少。”農(nong) 民劉高升2017年加入通達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隨著農(nong) 業(ye) 機械化和智能化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廣泛推廣,他的種糧信心大增,種植規模也日益擴大,目前他的家庭農(nong) 場耕地規模達到600多畝(mu) 。
精細化作業(ye) 深挖糧食增產(chan) 潛力
“過去施肥多,地越種越硬,產(chan) 量一年不如一年,為(wei) 求高產(chan) 又多施肥,結果形成惡性循環。”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鴨綠河農(nong) 場有限公司種植戶武鳳斌說,最近幾年,他在農(nong) 場的倡導下,通過粉碎深翻等方式對農(nong) 作物秸稈進行還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培肥了地力。“結合這幾年農(nong) 場搞的測土配方施肥,地力和土壤耕作條件都上升了,水稻產(chan) 量也比前些年提高了不少。”
鴨綠河農(nong) 場有限公司測土配方工作人員彭剛說,測土配方施肥通過對土壤元素的養(yang) 分測試,指導種植戶科學施肥。“缺什麽(me) 補什麽(me) ,避免不必要的肥料浪費,為(wei) 種植戶降低成本,同時避免過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結,改善土壤條件。”
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已建立覆蓋15個(ge) 農(nong) 場有限公司全麵積耕地的測土配方工作體(ti) 係。2022年按檢測數據向種植戶發放施肥建議卡1萬(wan) 餘(yu) 份。建三江農(nong) 業(ye) 科技貢獻率達77.07%,科技成果轉化率達98%以上。
走進山東(dong) 省壽光市崔嶺西村種植戶崔江元的蔬菜大棚,串串西紅柿像紅瑪瑙般掛在枝頭,煞是喜人。崔江元正給蔬菜追肥,在水肥一體(ti) 化管理機的幫助下,他隻需設定程序,整個(ge) 大棚追肥、澆水就可自動完成。崔江元說:“十幾年前,種大棚采用挖溝漫灌,一人拌肥、一人打水,要3個(ge) 多小時,現在1個(ge) 多小時就自動完成了。”
現在,崔江元給大棚裏的蔬菜澆水基本不用人工。“之前漫灌一個(ge) 棚需要20多立方米水,現在隻需要一半,每個(ge) 棚每年能省兩(liang) 三千元。”崔江元說。
近年來,山東(dong) 省強化農(nong) 業(ye) 用水精細化管理,推廣節水灌溉與(yu) 農(nong) 機、農(nong) 藝、農(nong) 技相結合,引領帶動其他經營主體(ti) 發展節水農(nong) 業(ye) 。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為(wei) 加強精耕細作、最大程度提高生產(chan) 效率,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愈發受到追捧。
江西省吉水縣醪橋鎮種糧大戶周小毛有600畝(mu) 水田,今年他和江西井岡(gang) 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簽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銷售都不用他操心,平日管管溝渠供水就行。
井岡(gang) 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feng) 小慶介紹,公司既提供全過程托管的“全職田保姆”服務,也有購買(mai) 單項或多項農(nong) 業(ye) 服務的“鍾點工田保姆”,購買(mai) 社會(hui) 化服務如同看著菜單點菜。
馮(feng) 小慶說,他們(men) 將繼續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領域深耕,做好農(nong) 民的“田保姆”,讓農(nong) 民種田收益更加穩定。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劉偉(wei) 、王春雨、黃騰、謝劍飛、熊家林、高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