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前期:中國步入成熟文字時代
作者:袁廣闊(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文字的起源與(yu) 發展是早期文明研究的熱點,也是研析社會(hui) 文化的重要觀察點。漢字作為(wei) 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重要載體(ti) ,其中象形文字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至關(guan) 重要;而商代後期的“甲骨文”,又是中國係統文字的開始。裘錫圭說:“商代後期的漢字不但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而且在有些方麵還顯得相當成熟。”黃德寬指出,“甲骨文是一種經曆了較長時間發展、功能完備、成熟發達的文字符號體(ti) 係,它不僅(jin) 是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成體(ti) 係的文字符號,也是迄今為(wei) 止可以確定的漢字進入成熟階段的體(ti) 係完整的文字樣本”。這種成熟的象形文字何時形成完整係統的符號體(ti) 係?中國何時步入成熟的文字時代?近年來,鄭州商城、小雙橋、洹北商城等早商都城遺址不斷發現骨刻文字、金文、朱書(shu) 文和陶文等早期文字遺存,揭示出早在商代前期,中國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字體(ti) 係。
書(shu) 跡都垣:文字與(yu) 都邑關(guan) 係密切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商代分為(wei) 前期(公元前1600年—前1300年)和後期(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兩(liang) 個(ge) 階段,目前發現商前期的鄭州商城、小雙橋和安陽洹北商城遺址,均有文字遺存,展示出商代社會(hui) 文字與(yu) 都邑間的密切關(guan) 係。
鄭州商城麵積巨大,外城麵積約1300萬(wan) 平方米,內(nei) 城接近300萬(wan) 平方米,內(nei) 城東(dong) 北部發現有宮殿區。從(cong) 地層學觀察,鄭州商城遺址的始建時間為(wei) 洛達廟類型時期,使用時間延續近二百年,其位置與(yu) 年代均與(yu) 文獻中商都亳的地望和存續時間吻合。商城遺址內(nei) 不斷發現骨刻文字遺存。1953年4月,二裏崗遺址出土一件牛肋骨,上刻3行11字,“乙醜(chou) 貞:從(cong) 受……七月又モ土羊”,也有人釋為(wei) “又土羊乙貞從(cong) 受十月”;該骨辭因地層擾動,年代歸屬爭(zheng) 議較大。陳夢家認為(wei) 可能為(wei) 殷墟時期,而參與(yu) 當時發掘工作的裴明相認為(wei) 年代較早,李學勤、鄭傑祥等學者則認定該甲骨應屬早商二裏崗期。1954年,鄭州商城一探溝內(nei) 發現一件殘骨器,上刻不完整的正三角形,中間有一個(ge) “(見圖1)”字。1989年秋,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項目工地二裏崗上層的灰坑遺跡內(nei) ,出土一件用動物肢骨加工的骨料,正麵有兩(liang) 個(ge) 刻劃文字,有人釋為(wei) “厄弜”(《合補》附錄311)。1990年夏,在清理鄭州電力學校二裏崗上層時期的夯土坑H10時,填土中出土一件殘骨片,骨料正麵偏上部中間有兩(liang) 個(ge) 刻劃文字,有人釋為(wei) “弜厄”(《合補》附錄312)。
除了骨刻文字外,金文遺存在鄭州商城也有發現。白家莊墓地出土1件青銅尊,頸部刻有三個(ge) 等距離的龜形圖案。唐蘭(lan) 釋為(wei) “黽”,也有學者認為(wei) 是龜徽,應為(wei) 族徽文字。1964年鄭州楊莊出土1件爵,腹部一側(ce) 為(wei) 對稱的雙目;曹淑琴認為(wei) 是商周金文中常見的“(見圖2)”字。
小雙橋遺址地處鄭州市西北郊,麵積約600萬(wan) 平方米。遺址由宮城、道路、灰坑、壕溝、夯築基址等多類遺存構成,出土遺物豐(feng) 富,計有青銅建築飾件、青銅容器、玉石器、海貝、金箔和朱書(shu) 文字等。因遺址位置與(yu) 文獻記載的商代囂地範圍相符,學界將其認定為(wei) 仲丁所都之囂(隞)。鄭州商城的廢棄與(yu) 小雙橋遺址的興(xing) 起和繁榮在年代上的前後相繼,兩(liang) 大商都遺址的興(xing) 衰關(guan) 係,恰恰是商王仲丁自亳遷隞曆史大事件的反映。
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小雙橋遺址祭祀坑或與(yu) 祭祀有關(guan) 的遺跡和地層中,發現各種類型的陶缸,其中一些小型陶缸的表麵和內(nei) 壁有明顯的朱書(shu) 文字和陶文。朱書(shu) 文字包括二、三、帚、匕、旬、天、東(dong) 、父(尹)等,文字內(nei) 容可分三類:一是數目字,如二、三、七等;二是單個(ge) 象形文字;三是多個(ge) 單字組成的短語,該類文字數量較多,但因陶器破碎,保留的文字為(wei) 1~3個(ge) 字。陶文多為(wei) 單字,刻劃在豆、尊等陶器上。
洹北商城坐落在洹河北岸,與(yu) 殷墟隔河相望。城址平麵約方形,麵積400萬(wan) 平方米,分外城和宮城。宮城位於(yu) 外城南部偏東(dong) ,平麵呈長方形,內(nei) 部發現多處大型夯土基址。有學者力主洹北商城是“河亶甲所居之相”,亦有學者傾(qing) 向它是盤庚所遷之“殷”。1988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洹北商城的商代地層內(nei) 發現一骨匕,上刻“戈亞(ya) ”二字。
這些商代前期都邑發現的文字遺存,展示出早期中國象形文字發展前後承繼、相襲發展的曆程。鄭州商城骨刻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早商文字遺存,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卜辭。它的發現,為(wei) 商後期的甲骨文字找到了源頭,在中國象形文字史上具有界標意義(yi) 。小雙橋遺址發現的朱書(shu) 陶文,則為(wei) 二裏崗卜辭的真實性提供了重要旁證,表明早期中國在二裏崗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字體(ti) 係。這種在祭器或獸(shou) 骨上朱書(shu) 祭祀內(nei) 容的傳(chuan) 統在商代前後相襲,至殷墟早期仍有發現:1987年安陽小屯北地出土的大口陶缸上,也有朱砂書(shu) 寫(xie) 的6個(ge) 文字;殷墟發現朱砂書(shu) 辭多書(shu) 於(yu) 龜甲的反麵,亦反映出朱書(shu) 文字曆早晚商一直應用於(yu) 祭祀的傳(chuan) 承性。從(cong) 字形、筆畫、結構及表現手法分析,小雙橋朱書(shu) 文字與(yu) 甲骨文、金文是屬於(yu) 同一體(ti) 係的古代文字,有的與(yu) 甲骨文、金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承襲關(guan) 係。
作為(wei) 早商主要都邑,鄭州商城和小雙橋遺址骨刻文字與(yu) 朱書(shu) 文字的發現,至少將成熟漢字使用的曆史向前推進了200餘(yu) 年,展示出早期文字發展和使用與(yu) 都邑間的密切關(guan) 係。當然,並非所有早商都城遺址均有文字遺存發現。1983年考古工作者發現偃師商城,從(cong) 城址規模、布局和城垣城門特征看,應為(wei) 軍(jun) 事堡壘。偃師商城大城在性質上應屬當時鄭州商城的陪都,並非主要都邑,城內(nei) 也並未發現重要文字資料。我們(men) 或可推斷,在早期國家發展中,至少在商代前期,文字是最重要的稀有信息資源,且與(yu) 重要都邑關(guan) 係密切,被高等級的貴族階層壟斷。
冊(ce) 典齊備:竹(木)簡是商代文字的重要載體(ti)
按照載體(ti) 的不同,目前發現的商前期文字可分作三類:鑄於(yu) 青銅器上的金文、刻於(yu) 牛骨上的骨辭、刻劃或書(shu) 寫(xie) 在陶器上的陶文等。金文字數極少,多為(wei) 族徽,一般一器一字,筆畫渾厚,象形明顯,以目、龜為(wei) 多。骨刻文字數量較少,主要刻劃在牛肋骨上,字體(ti) 已有簡化現象,主要用於(yu) 記錄占卜內(nei) 容。陶文多為(wei) 數字,也有“矢、木、網、黽、臣、鳥”等象形字,線條簡練,包括“刻劃符號”和朱書(shu) 文字兩(liang) 類。“刻劃符號”多刻劃於(yu) 大口尊的口沿或肩部,燒成後以銳器刻成,一般為(wei) 單獨字,不見成篇幅的文字,內(nei) 容多為(wei) 數字。這些陶器上刻劃符號的含義(yi) 或可據小雙橋遺址的朱書(shu) 遺存厘清線索:曹建敦認為(wei) 可能是用來表示舉(ju) 行祭禮時祭器陳列的位置次序;大口尊上的刻劃數字也應有此含義(yi) 。數字之外,陶文中的象形字還作為(wei) 工匠徽記出現。
由是觀之,目前考古發現的早商文字雖然載體(ti) 豐(feng) 富,但內(nei) 容相對有限,僅(jin) 包括族徽、占卜和序數等類目,完全不見政令、政事內(nei) 容。那麽(me) ,當時的政令、政事又是通過何種書(shu) 體(ti) 、以何種載體(ti) 記錄下來的呢?
《尚書(shu) ·多士》雲(yun) :“惟殷先人,有冊(ce) 有典,殷革夏命。”這裏的“冊(ce) ”當指簡冊(ce) 。殷墟甲骨文中的“冊(ce) ”,保留了簡冊(ce) 圖畫的原始形態,串係兩(liang) 條繩子,豎筆有的參差不齊,有的整齊劃一,應為(wei) 竹簡串編的簡冊(ce) ,與(yu) 秦漢簡牘的形態十分相似。裘錫圭認為(wei) 《尚書(shu) ·多士》的記載及甲骨文“冊(ce) ”字的發現,表明商代已有典冊(ce) ,商代典冊(ce) 內(nei) 容比甲骨文、金文更為(wei) 重要,文字篇幅也一定更長;可惜竹木易腐,未能存今。李學勤也指出,商周兩(liang) 代史官的官名叫“冊(ce) ”,其職務在於(yu) 書(shu) 寫(xie) 掌管典冊(ce) ,即“作冊(ce) ”,這表明商代已有簡冊(ce) ,而簡冊(ce) 就是當時史書(shu) 的主流載體(ti) 。
這些線索和推論均指出,在金文、骨辭和陶文之外,早商時期還應存在一類重要的文字載體(ti) ——簡牘。根據已經發現的戰國秦漢時期簡牘的書(shu) 寫(xie) 內(nei) 容可以推斷出,早在商代,簡冊(ce) 文字已是主要的通行文字形式;簡牘上記錄著殷商王朝的政事、百官政令、天文曆法及生產(chan) 生活等廣域萬(wan) 象,是商代檔案、典籍、文書(shu) 、律法、規範的重要載體(ti) 。簡牘製度的形成,是中國文字成熟並在較大範圍內(nei) 使用的產(chan) 物。因此夏鼐指出:“二裏崗文化已有文字製度。”
卜祀鼎新:龜甲卜辭的流行始於(yu) 晚商殷墟時期
中國甲骨占卜曆史悠遠,早商時期就使用大量卜骨,鄭州商城發現卜骨74片、卜甲37片,小雙橋出土21件卜骨,洹北商城發現卜骨107片、卜甲43片。洹北商城的甲骨均為(wei) 牛的肩胛骨和龜的腹甲,雖然都經過鑽、鑿、灼,占卜痕跡明確,但卻沒有刻辭。這一現象說明,商代前期雖然已用甲骨占卜,卻未形成刻辭於(yu) 龜甲的傳(chuan) 統;鄭州商城牛肋骨、洹北商城骨匕上的刻辭以及小雙橋祭祀陶缸的朱書(shu) ,均表明這一時期卜辭的主要載體(ti) 是陶禮器、牛肋骨,推測竹簡可能是主要載體(ti) 。
目前考古資料表明晚商殷墟時期,祭祀卜辭文字的記錄載體(ti) 發生巨變。考古學界將殷墟文化分為(wei) 四個(ge) 時期:第一期早段相當於(yu) 盤庚、小辛、小乙時期,尚未發現刻劃卜辭的甲骨;第一期晚段至第四期相當於(yu) 商王武丁到帝辛時期,卜辭開始在甲骨上大量出現。卜辭在武丁時期大量刻於(yu) 甲骨可能與(yu) 武丁的祭祀改革直接相關(guan) ;事實上,武丁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諸多方麵,不僅(jin) 體(ti) 現在卜辭載體(ti) 上,而且在都城遷徙與(yu) 都邑結構上有所反映。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wei) 殷墟就是傳(chuan) 世文獻中“商邑”,由武丁在洹水南岸營建而成。近年來,考古學家在洹水北岸又發現了商代前期的城址——洹北商城。如果將洹北商城與(yu) 殷墟相比,可以發現它們(men) 之間有很大的差別。牛世山明確指出,“從(cong) 城市的角度看,洹北商城與(yu) 殷墟遺址各自基本具有城市的各類要素與(yu) 功能;兩(liang) 者在空間上相鄰,平麵形態差別明顯,殷墟商邑雖然很大,但範圍並不方正,商王宮殿區與(yu) 各類功能區的布置都無法納入像洹北商城那樣一個(ge) 規整的範圍。殷墟商邑與(yu) 洹北商城的規劃明顯不同,是兩(liang) 座規劃與(yu) 布局迥異的城市實例”。殷墟在城市規劃布局上與(yu) 洹北商城的差別正是武丁改革在政治上的體(ti) 現。
隨著都邑遷徙與(yu) 政治變革,甲骨文成為(wei) 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和卜辭載體(ti) 。考古發現卜骨數量眾(zhong) 多,共計十餘(yu) 萬(wan) 片,內(nei) 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記錄,也可見多邦國部族的族徽稱名。李孝定指出,甲骨文約4000單字,反映了文字符號係統的基本構成。與(yu) 《說文解字》確立的定型古漢字符號係統相比,甲骨文已具備漢字構形的各種類型,兼備傳(chuan) 統“六書(shu) ”中之“四體(ti) ”(即象形、指事、會(hui) 意、形聲)。這表明殷商晚期,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漢字已基本確立了構形方式,構形係統已逐步發展成熟。
文化輻射:早商文字的傳(chuan) 播
目前商代前期的文字材料雖然不多,但卻是考察漢字體(ti) 係發展的珍貴資料,據此可將商代前期文字的傳(chuan) 播和發展大體(ti) 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
第一階段為(wei) 商前期早段鄭州商城和小雙橋時期。除了這兩(liang) 處都邑遺址外,周邊地區也有少量文字發現。1978年河南中牟縣大莊遺址發現1件青銅戈,援兩(liang) 側(ce) 各有一“臣”字;1972年陝西岐山縣京當出土1件青銅戈,戈內(nei) 兩(liang) 側(ce) 鑄有“臣”字銘文;1977年湖北隨州浙河出土1件青銅戈,鑄有一銘文,簡報稱“雙S紋”。這些文字均為(wei) 青銅銘文,字數極少,多為(wei) 族徽。這些銘文的發現,展現了早商文字已以河南為(wei) 中心,在商文化核心區及其周邊的陝西、湖北傳(chuan) 播使用的文化線索。
第二階段為(wei) 商前期晚段洹北商城時期。這一階段,河南周邊地區文字材料的發現不斷增多。河北省槁城台西遺址發現較多陶文,部分與(yu) 甲骨文字形一致,刻於(yu) 陶器坯胎上,內(nei) 容可分兩(liang) 類:一類為(wei) 數字符號,一類是族氏和人名等。北京平穀商墓出土的一件青銅器上鑄有“黽”字銘文。江西省清江縣吳城遺址發現陶文70多個(ge) ,其中一塊陶片上有11個(ge) 文字。黃德寬指出,吳城陶文屬於(yu) 與(yu) 甲骨文一個(ge) 係統的商代中期的文字,而器物和文字記錄的內(nei) 容與(yu) 祭祀活動有關(guan) 。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陶器和原始瓷器上也刻有陶文,多是單字或兩(liang) 字,內(nei) 容主要有數字和象形文字,如“戈”“晶”等。從(cong) 出土的文字材料可以看出,洹北商城時期文字的傳(chuan) 播範圍更廣,商文化核心區外,南到江南,北至河北、北京,均有文字的使用。此外,這一時期,文字傳(chuan) 播的載體(ti) 和內(nei) 容也更為(wei) 多元,不僅(jin) 有代表族徽的銘文,而且出現了記錄祭祀內(nei) 容的陶文。
綜上,各地金文和陶文的發現表明,早在商代前期,文字已經發展到較為(wei) 成熟的階段,成為(wei) 商文化向外傳(chuan) 播的重要前提與(yu) 條件。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河北槁城台西與(yu) 邢台曹演莊遺跡、江西吳城遺址有陶文遺存發現,展示出至遲在商代前期,陶文已廣泛分布於(yu) 南北各地,且文字相似性大於(yu) 差異性,展示出這一階段文字使用的廣泛性,也見證了中原文明對周邊地方文明強大的輻射力。
各司其屬:正體(ti) 字與(yu) 俗體(ti) 字的分化與(yu) 並行
郭沫若早在1959年就提出,殷人已在進行漢字的簡化,漢字體(ti) 係的發展在殷墟文化之前必然已走過漫長而成熟的曆程。裘錫圭指出,甲骨文是商代一種比較特殊的俗體(ti) 字,是日常使用的比較簡便的字體(ti) ;金文則是當時的正體(ti) 字,是比較鄭重的場合使用的字體(ti)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wei) 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絕非中國漢字的起始形態,其成熟的造型和筆法,均顯示中國文字在此之前經曆過成熟而充分的發展。
這些觀點隨著鄭州地區商前期銘文、骨刻文字、陶文的發現不斷得以驗證。小雙橋出土的朱書(shu) 文字“天”,書(shu) 於(yu) 一完整大型陶缸上,作一正麵人形,突出頭部和四肢特征,字形與(yu) 金文天字構形相同,屬於(yu) 正體(ti) “天”字。而刻於(yu) 陶豆上的“天”,人形,頭部呈方形,下麵的四肢為(wei) “大”形,四肢簡化明顯,字形與(yu) 甲骨文天字相同,屬於(yu) 俗體(ti) “天”字。鄭州商城白家莊墓葬青銅尊頸部刻有三個(ge) 等距離的龜形圖案,唐蘭(lan) 釋為(wei) “黽”,應為(wei) 繁體(ti) 字;而鄭州商城的大口尊刻劃的龜形圖案則為(wei) 俗體(ti) 字。由是觀之,鄭州商城發現的青銅銘文、小雙橋朱書(shu) 文字上的族名和方國名多為(wei) 圖形文字,均是當時正體(ti) 字的代表;而這兩(liang) 處遺址出土的骨刻文字、部分陶文線條明顯更簡練,是俗體(ti) 字的代表。早商時期正體(ti) (繁體(ti) )字與(yu) 俗體(ti) (簡化)字已經並行,漢字形體(ti) 已經開始簡化,文字已進入成熟階段。
鄭州商城、小雙橋遺址和洹北商城文字遺存的不斷發現,展示出中國文字並非肇始於(yu) 殷墟商代晚期遺址發現的金文與(yu) 甲骨文,而應溯源至更為(wei) 古老的時代。至遲在商代前期,文字從(cong) 形體(ti) 結構、書(shu) 寫(xie) 特征及書(shu) 體(ti) 分化上均具備成熟文字的特征,且與(yu) 晚商階段的殷墟甲骨文存在明顯的承襲關(guan) 係,體(ti) 現出文字係統的統一性與(yu) 連貫性,勾勒出漢字發展一脈相承的文化特性。正如黃德寬指出:“商代前期的文字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從(cong) 商代前期到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商代後期,漢字體(ti) 係經曆的隻是豐(feng) 富和不斷發展完善這樣一個(ge) 過程,這個(ge) 過程一直延續到西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中國文字學報》2006年第1期)。
我們(men) 也有理由相信,在更久遠的商代之前,文字已經曆了一個(ge) 漫長而充分的發展演變過程。從(cong) 考古資料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中陶文符號的發現,山西陶寺朱書(shu) 陶文的出土,均可視為(wei) 早期符號文字發展的線索。而二裏頭、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等遺跡的考古成果,更證明夏商周時期的文字體(ti) 係具有明顯的沿承性。商代前期文字是繼承二裏頭文化的陶文和其他載體(ti) 上的文字發展而來,而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簡牘又為(wei) 後世所繼承並發展。而在這條沿承有序的文字之路中,商前期無疑是極為(wei) 重要的一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