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掛號”相親:正視焦慮也要警惕騙局
相親(qin) 市場,不隻有大城市的《非誠勿擾》,三四線城市也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相親(qin) 直播間”,不少直播紅娘紛紛上線,很多單身青年也湧向直播間“交友嘮嗑”。在這裏,婚戀社交如同一片沃土。
但直播相親(qin) 的“春天”,不見得是相親(qin) 者的“春天”。以山東(dong) 臨(lin) 沂有名的相親(qin) 主播王孟閣的直播間為(wei) 例,每場直播安排10名到20名男嘉賓到現場,不限製女嘉賓到場人數,而實際上經常沒有女嘉賓到場。男嘉賓不僅(jin) 人多,具體(ti) 條件也與(yu) 女嘉賓有較大差距:同樣是30歲左右的年齡段,女嘉賓基本是大專(zhuan) 、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曆,有的在大城市上班月薪過萬(wan) ,有的在老家體(ti) 製內(nei) 有編製,自身條件不錯,但男嘉賓們(men) 卻通常以初高中文憑為(wei) 主,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缺乏保障。如果對女方還有較高要求,脫單就比較難。
“過剩”的原因首先在於(yu) 人口比例。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歲至40歲適婚年齡的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萬(wan) 人。當然,多和少是相對的,三四線城市男嘉賓相對“過剩”的情況與(yu) 大城市的相親(qin) 市場正好相反。我身邊有女性朋友也在相親(qin) 網站報過名,交過幾萬(wan) 元的會(hui) 員費,長期的相親(qin) 經曆讓她意識到,大城市中,如她一般的單身女性數量很多,而與(yu) 之匹配的單身男士則是稀缺資源。兩(liang) 相對照,恰恰印證了社會(hui) 學中的“婚姻梯度”理論。
同時,基層女性有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提升要求。麵對婚戀問題時,基層女性的選擇越來越獨立、多元。女性的覺醒和對婚姻態度的轉變,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映射出基層單身男性麵臨(lin) 的婚戀困境。當小城鎮和農(nong) 村的單身男青年們(men) 湧向相親(qin) 直播間,吞吞吐吐地提出要求時,可能才猛然發現,隻有降低要求,才可能獲得相親(qin) 機會(hui) 。
比找不到牽手對象更糟糕的是,來牽手的那個(ge) 人其實是騙子。哪裏有焦慮,哪裏就有騙局。有人專(zhuan) 門在相親(qin) 直播間尋覓“獵物”,以樂(le) 意牽手為(wei) 名,要求先付錢再相親(qin) ;還有人一開始顯得很真誠,但相處中卻以戀愛為(wei) 名,不斷提出財物的要求;甚至有相親(qin) 直播間本身就是一個(ge) 大陷阱,主播利用相親(qin) 者的急切心理,串通他人一唱一和,不斷欺騙相親(qin) 嘉賓刷禮物。
相親(qin) 是剛需,過程須謹慎。火爆的相親(qin) 直播間,可以幫助基層單身青年打破社交障礙、跨越物理距離,創造出更多彼此相識相知的機會(hui) ,這自然是功不可沒的。但也需客觀認識它的功能,畢竟,它終究隻是一種交友工具,並不能為(wei) 解決(jue) 婚戀難題提供“直接答案”。對這種工具,不必期待過高,但需要通過有效監管為(wei) 其提供托底保障。
不管是傳(chuan) 統婚介所、線下紅娘、相親(qin) 交友網站,還是雲(yun) 相親(qin) 的直播間,婚姻交友中介保證信息的真實可信,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些負責任的相親(qin) 直播間,會(hui) 要求報名者帶上父母,填寫(xie) 基本信息,提供身份證、產(chan) 權證等證明材料,但即使如此,還是會(hui) 遇到有人雇傭(yong) 老人假扮父母、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等問題。不管相親(qin) 的渠道是什麽(me) ,其服務本質並無不同,因此服務提供者自有其法律責任需要承擔,尤其是互聯網平台,在因直播火熱獲得流量與(yu) 利益的時候,千萬(wan) 不要忘記:利益越大,責任越重。(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