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春風沉醉的小劇場,來一場“審美散步”

發布時間:2023-03-27 10:30:00來源: 新華日報

  “白天賞花,晚上看戲。”迅速躋身全國網紅城市的南京,正在以一場場新穎而深刻的小劇場演出,展現江蘇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

  眼下紫金文化藝術節小劇場單元(第二屆)演出過半,20場小劇場演出依次登台,時時給人驚喜;下個(ge) 月,來自全國的23部小劇場好戲又將來南京競演。在春風沉醉的江南夜晚,人們(men) 將留住怎樣的文藝記憶和城市印象?

  小而美,“劇”好看

  “這是在南京,甚至江蘇都不曾見過的戲劇形態。”《影劇院之夜》的演員肖明在該劇內(nei) 部彩排時就被嚇了一跳,“來了好多人哇!”果不其然,該劇上周在國民小劇場正式演出時一票難求。

  正在南京進行的紫金文化藝術節小劇場單元(第二屆),精選了20部參演劇目,包括13部我省最新“孵化”的原創劇目、7部在全省範圍內(nei) 遴選的優(you) 秀劇目。隨著演出過半,它們(men) 豐(feng) 富而多元的麵貌也一一呈現。

  “我沒有想到,舞台上居然放著一個(ge) 巨大透明的‘白匣子’,演員全部在其內(nei) 演出。隨著光影在幕布上斑駁投射,白匣子是演出空間,又是心理空間;既是影劇院,又是一個(ge) 審訊室……”由南京市藝術創作研究院和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聯合出品的《影劇院之夜》講述了1931年南京中共的一處重要聯絡站在暴露後進行情報傳(chuan) 遞的故事。那個(ge) “疼痛而又絢爛”的夜晚和創新的呈現一起定格在80後觀眾(zhong) 汪水競心中。

  這樣的新鮮體(ti) 驗還有很多。

  比如南京市話劇團創排的《心房間》上演,讓最近來南京遊玩的武漢觀眾(zhong) 李聰連連感歎小劇場真的太近了,近到觀眾(zhong) 可以觸摸到演員的衣服,看到他們(men) 的表情,感受到他們(men) 的氣息;近到劇中身份為(wei) 超市推銷員的女主角,隨時就可以將自己托盤中切成小塊的月餅、快衝(chong) 麥片遞到顧客(第一排觀眾(zhong) )手中。導演李珺認為(wei) ,小劇場除了空間小之外,也包括觀演關(guan) 係更加貼近。“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裏,觀眾(zhong) 可以近距離觀察劇中人物如何相遇,如何轉變,最終如何救贖,演員的情緒是不是真誠。這裏邊摻不得一點假。”

  再比如在江北新區的紅色廣場,前來觀看沉浸式戲劇《紅色記憶》的觀眾(zhong) ,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跟隨劇中英雄人物的腳步“親(qin) 曆”各個(ge) 曆史場景。工人在鐵道上呐喊,戰士在蘆葦叢(cong) 中匍匐,黨(dang) 員在陋室內(nei) 密談,義(yi) 士在工廠裏罷工……現場,南京大學博士生張丁心感慨地說,“在孫津川烈士的呼喊下,在王荷波烈士的告別中,革命精神的血脈在我的內(nei) 心世界僨(fen) 張。”

  話劇、兒(er) 童劇、昆劇、錫劇、柳琴戲……這一周來,每天至少有一部小劇場戲劇在位於(yu) 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劇場上演,帶來了一場場鮮活的對話和深沉的思考。就像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所言,輕盈、歡樂(le) 而富有遊戲感的小劇場戲劇,往往又不失思想的新穎和深刻。

  真誠對話,視野開闊

  江蘇曆史名人在此次小劇場演出中,沉澱出一道精彩的文化風景線。已經上演的小劇場話劇《半世隨園》、小劇場昆劇《千年一歎》,分別將鏡頭對準文化名人袁枚和金聖歎,通過創新的小劇場表達方式,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力量。

  擔任《半世隨園》編劇的南京傳(chuan) 媒學院在校生周思廷說,她把袁枚看成300年前的“先鋒老頭”,雖然已過去兩(liang) 個(ge) 多世紀,曆史上的隨園已不在,但隨園主人袁枚代表的這一文化現象仍然令人久久回味。《千年一歎》則由蘇州昆劇院創排,編劇周琰希望通過尋找古代知識分子心靈迷失的出路,給當代年輕人解惑,“希望這部戲劇讓大家找到共鳴。”

  從(cong) 已經上演的劇目來看,小劇場雖小,但創作者的視野卻很開闊。南京林業(ye) 大學水杉劇社的師生們(men) 在話劇《疾走天使》中演繹了急救醫生這一特殊職業(ye) 麵臨(lin) 的生死抉擇;宿遷市柳琴劇團演出的柳琴戲《漁歌》敏銳地聚焦“十年禁漁”這一關(guan) 乎國計民生的重大主題;南通市文聯等打造的話劇《生日》則在家庭與(yu) 社會(hui) 、昨日與(yu) 今天的時空交織中層層遞進,以一個(ge) 家庭的五次慶生勾勒出時代的集體(ti) 記憶。

  “小劇場確實裝不下天下事,但小舞台卻可以濃縮大世界,在救護車一趟趟來來往往匆匆忙忙緊緊張張的許多間隙,也會(hui) 陸陸續續留下各種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斑駁投影。”文藝評論家張永禕說,在《疾走天使》的舞台上,正中央放著一個(ge) 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下方有一扇門——這是急救醫生們(men) 的抉擇之門。

  南京傳(chuan) 媒學院副校長、戲劇影視學院院長周安華,此次作為(wei) 編劇指導介入到小劇場兒(er) 童劇《到玻璃房去》的創作之中,他發現,現今的小劇場與(yu) 過去已有所不同,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小劇場創作凸現出很多新的特質。“第一個(ge) 是更多地抓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包含著我們(men) 創作者對民族的情懷、理念和熱情,這是民族責任感的體(ti) 現。第二個(ge) 是我們(men) 現在的小劇場更加青春化,創作具有非常強烈的青春特質,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觀察生活,這也使我們(men) 對年輕人特別有信心,他們(men) 承載著我們(men) 對未來的希望。”

  高揚青春,激發創新

  這一場小劇場盛宴,讓年輕人“好忙”。每天,他們(men) 從(cong) 城市的四麵八方趕到劇場——

  年輕人是觀眾(zhong) 。他們(men) 走進小劇場看劇、賞戲、聽曲,體(ti) 驗文化生活的新風尚。記者在現場采訪時發現,除了文藝愛好者之外,一些人們(men) 口中的“理工科直男”,也成為(wei) 此次小劇場展演的觀眾(zhong) 人群之一。

  年輕人是主創。不管是專(zhuan) 業(ye) 院團、藝術院校還是業(ye) 餘(yu) 愛好者,街頭巷尾的小劇場成了年輕人夢想成真、施展才華的舞台。南京林業(ye) 大學學生王肖梁在《疾走天使》中扮演“擔架工”,盡管沒有一句台詞,所有的表演就是抬著擔架在舞台上上上下下,但為(wei) 了跑好這7圈,從(cong) 早到晚,他練了一遍又一遍。

  年輕人還是誌願者。盛宴的“美好”,離不開“後台”的井然有序。據悉,為(wei) 確保活動安全順利,主辦方安排了專(zhuan) 職工作人員,負責整體(ti) 票務、演出現場、應急處理等各類事項,為(wei) 演出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時優(you) 選一批年輕戲劇愛好者作為(wei) 誌願者,全程參與(yu) 展演活動,共同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政府也為(wei) 年輕人的夢想搭建了廣闊舞台——

  三年來,江蘇從(cong) 小劇場空間建設、劇目生產(chan) 、人才培養(yang) 、品牌打造、政策引導等方麵入手,著力營造小劇場戲劇演藝良好生態。2021年,省委宣傳(chuan) 部會(hui) 同南京藝術學院牽頭成立江蘇省劇本創作孵化中心,依托高校力量,聚合省內(nei) 外專(zhuan) 家資源,初步探索出一種將內(nei) 容生產(chan) 和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結合的新模式。正是這種從(cong) 劇本到劇目、從(cong) 文本到舞台、從(cong) 學校到市場,將創作生產(chan) 和包括編導演在內(nei) 的戲劇人才培養(yang) 全程結合的新方法,成為(wei) 激活當下小劇場發展的“根”和“魂”。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zhong) 對文化產(chan) 品質量、品位等方麵的要求不斷提升,小劇場正在成為(wei) 滿足新時代群眾(zhong) 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載體(ti) ,成為(wei) 促進文藝精品創作、戲劇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平台,成為(wei)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的重要力量。

  “南京發布”近日多次推薦小劇場演出,公眾(zhong) 號下方一位青年觀眾(zhong) 的留言充盈著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說‘追’好像有點趕,隻是作為(wei) 一種審美散步,三不五時地,邂逅一下劇院風景線,這種精神上的‘溜達’就和傍晚去玄武湖吹吹風、看看夕陽,路過時光以及被時光路過是一樣一樣的。南京現在不光有很好的‘大’劇院,也有越來越多的‘小’劇場,提供更多樣選擇的文化產(chan) 品,也給創作更多的展現舞台,是特別好的事情……”

  目前江蘇已建成各類小劇場1156個(ge) ,總座席數約25萬(wan) 個(ge) 。截至去年,全省全年小劇場演出總場次近5萬(wan) 場,觀眾(zhong) 總人數超600萬(wan) 人。正在上演的紫金文化藝術節小劇場單元和下個(ge) 月初將在南京舉(ju) 行的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杯”優(you) 秀劇目展演,將通過源源不斷的優(you) 質創作,讓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帶來美好,激發創新。陳 潔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