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古鎮相似度99%”是誰的尷尬?
作者:豐(feng) 收
無論哪個(ge) 古鎮都有賣絲(si) 綢的、賣鑰匙扣的、賣手工首飾的,甚至連“特色小吃”都變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腸、甑糕……不知何時起,古鎮漸漸“長得”越來越像,古鎮裏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ge) 古鎮的獨特性。據報道,全國各地古鎮的“查重率”甚至高達99%,相關(guan) 話題也登上了熱搜榜。
所謂“古鎮”,一般是指有著百年以上曆史,現在仍然保存完好的較大規模古代居住性建築的商業(ye) 集鎮。由於(yu) 我國曆史悠久,現存古鎮數量可觀,通過保護與(yu) 開發,古鎮成為(wei) 各地知名旅遊景區,既為(wei) 地方帶來了旅遊收入,也滿足了遊客對“詩與(yu) 遠方”的需求。不過,當遊客遊覽多個(ge) 古鎮就會(hui) 發現,有獨特個(ge) 性的古鎮很少,多數古鎮幾乎是“一個(ge) 模子刻出來的”。
中國古城與(yu) 文化研究院院長林鵬曾指出,“我國共有2800多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城鎮,數量大概率是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們(men) 記住的有幾個(ge) ?”言外之意就是大多數古鎮太像了。某大學教授也指出,古城鎮旅遊往往成了逛街購物、喝茶吃飯、參觀表演的統一模式。
那麽(me) 多數古鎮是早就“相似”還是開發後“相似”?不排除南方部分古鎮之間,或北方部分古鎮之間,因為(wei) 地理文化上接近,在某些方麵有相似性。比如部分南方古鎮,有相似的古建築,相似的石板路,相似的小橋流水。但各地古鎮相似度高,主要出現在商業(ye) 開發後,多數古鎮從(cong) 零售的商品到“特色小吃”等方麵,特色越來越不明顯了,因為(wei) 同質化越來越嚴(yan) 重。
從(cong) 積極角度看,多地古鎮商家都善於(yu) “學習(xi) ”,哪些商品在其他古鎮好賣,就及時跟風效仿。但從(cong) 另一些角度看,這將對古鎮傷(shang) 害不輕:一來,古鎮的獨特曆史文化會(hui) 被同質化的商品和服務衝(chong) 淡;二來,過度商業(ye) 化給遊客印象是古鎮變成了“雜貨鋪”;三來,對遊客吸引力會(hui) 下降。因為(wei) 在遊客看來,遊覽一個(ge) 古鎮和遊覽十個(ge) 是一樣的,沒必要追求“詩和遠方”。
古鎮開發追求商業(ye) 利益可以理解。畢竟投資者需要商業(ye) 回報,周邊居民需要收入,地方經濟也需要旅遊業(ye) 做出貢獻。但追求商業(ye) 利益未必要走同質化這條路,因為(wei) 古鎮隻有始終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才能持久吸引遊客消費。而走同質化這條路,看似投資回報比較快,實則目光短淺,容易讓遊客“審古疲勞”,那麽(me) 想持久賺錢就不容易。
有人認為(wei) ,古鎮同質化實際就是“空心化”,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wei) 同質化導致古鎮淡化或者喪(sang) 失應有的韻味和價(jia) 值。所以,迷失方向的古鎮開發者,亟待回歸“實心化”,真正打造屬於(yu) 古鎮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則同質化模式難以持久,因為(wei) 遊客不會(hui) 花不同的錢欣賞同樣的“風景”。當遊客因“各地古鎮相似度99%”而對古鎮產(chan) 生厭倦感,古鎮旅遊或走向沒落。
要改變“各地古鎮相似度99%”,首先,需要古鎮開發者、管理者的清醒與(yu) 自覺。既要在規劃設計、商鋪招商等方麵堅持古鎮的特色,也要合理控製古鎮商業(ye) 化使之不能過度,要立足於(yu) 長遠發展。其次,在古鎮認定或旅遊景區認定方麵,要重視古鎮獨特文化,以起到引導、鼓勵等作用。另外,要傾(qing) 聽民意調準古鎮發展方向。總之,古鎮不能走“相似”這條路。(豐(feng) 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