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舉措加快推出 “首次”“首單”不斷湧現
改革舉(ju) 措加快推出 “首次”“首單”不斷湧現 ——金融部門努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
“進出口銀行和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最近成功落地首筆人民幣貸款合作,實現進出口銀行與(yu) 沙特金融機構間的首次合作。”中國進出口銀行公司客戶部副總經理高寧說,貸款將優(you) 先滿足中沙貿易項下的資金需求。
今年以來,金融機構“首次”“首單”不斷湧現,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
3月17日,中國銀行首單與(yu) 歐洲供應鏈融資平台合作的跨境供應鏈人民幣融資業(ye) 務成功落地,為(wei) 企業(ye) 融入全球供應鏈積極提供金融支持;截至3月27日,農(nong) 業(ye) 銀行對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農(nong) 戶等群體(ti) 發放的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yu) 額比年初增長4433億(yi) 元,貸款餘(yu) 額超過3萬(wan) 億(yi) 元……
金融是實體(ti) 經濟的血脈。為(wei) 提高服務實體(ti) 經濟水平,金融部門不斷優(you) 化製度供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促使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ti) 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召開的會(hui) 議強調,“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
貨幣政策在總量上需要保持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力度。3月27日,央行今年首次全麵降準落地,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降低0.25個(ge) 百分點,有助於(yu) 保持銀行體(ti) 係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好滿足實體(ti) 經濟合理資金需求。
今年以來,我國信貸保持較快增長。央行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9227億(yi) 元,創下單月信貸投放最高;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81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5928億(yi) 元。
從(cong) 金融部門近期會(hui) 議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下一步,相關(guan) 部門將繼續加大對民營企業(ye) 、小微企業(ye) 、科技創新、綠色金融、製造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的金融支持。同時,還將支持恢複和擴大消費,做好對投資的融資保障,助力社會(hui) 領域加快補短板,不斷優(you) 化進出口貿易金融服務,更好支持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等。
針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機構積極主動作為(wei) ,為(wei) 擴大相關(guan) 領域信貸投放推出針對性措施。
據了解,中國銀行近期製訂了支持外經貿企業(ye) 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行動方案,提出2023年全年為(wei) 境內(nei) 外市場主體(ti) 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不低於(yu) 30萬(wan) 億(yi) 元。國家開發銀行設立農(nong) 田建設專(zhuan) 項貸款,擬支持超4000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建設。興(xing) 業(ye) 銀行聚焦新市民“住有所居”,將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wei) 重點服務領域,相繼出台多項政策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
在資本市場層麵,今年也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服務實體(ti) 經濟質效方麵持續發力。
2月17日,一場牽動資本市場全局的改革——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ce) 製正式實施。由此,注冊(ce) 製推廣到全市場和各類公開發行股票行為(wei) ,將在更廣闊的空間發揮其製度優(you) 勢,促進資本市場更好發揮服務實體(ti) 經濟的功能。
不僅(jin) 是注冊(ce) 製,今年資本市場相關(guan) 製度不斷健全,改革舉(ju) 措加快推出——
證監會(hui) 修訂發布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製度配套保密和檔案管理規則,就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啟動不動產(chan) 私募投資基金試點,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REITs)常態化發行,優(you) 化滬深港通交易日曆;交易所債(zhai) 券市場啟動債(zhai) 券做市業(ye) 務,創新債(zhai) 券、資產(chan) 證券化產(chan) 品助力中小企業(ye) 、民營企業(ye) 等融資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滬深交易所已上市REITs25隻,募集資金超過800億(yi) 元。債(zhai) 券做市業(ye) 務上線以來,滬深交易所做市債(zhai) 券成交量顯著增長。
今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金融部門不斷完善監管和製度,深化改革開放,引導金融機構優(you) 化金融服務,將有助於(yu)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為(wei) 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金融力量。(新華社記者 姚均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