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要我發展”變成“我要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zhong) 內(nei) 生發展動力。這是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基礎。在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當地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為(wei) 主攻方向,注重扶誌扶智,最大限度激發農(nong) 民群眾(zhong) 發展信心和內(nei) 生動力,激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活力。
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zhong) 的內(nei) 生發展動力,首先要提升鄉(xiang) 村“品質”,把“獲得感”轉化為(wei) 發展新動能。村容村貌是鄉(xiang) 村的門麵,鄉(xiang) 村髒亂(luan) 差、基礎設施落後是製約脫貧地區發展的因素之一。要結合打造“最美鄉(xiang) 村”,提升鄉(xiang) 村的“顏值”和“品質”,通過推進鄉(xiang) 村建設行動,把鄉(xiang) 村的弱項和短板補起來,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合作市通過美麗(li) 藏寨發展起鄉(xiang) 村旅遊,村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村美”紅利,發展的願望更加強烈,更大程度激發村民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追求美好生活。
脫貧地區的鄉(xiang) 村發展基礎薄弱,除靠自身和當地政府的力量外,對口幫扶是鄉(xiang) 村通過借助外力強大自我的重要抓手。發揮對口幫扶優(you) 勢,讓鄉(xiang) 村發展渠道更多元更暢通。抓住深化東(dong) 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機遇,以資金援助、產(chan) 業(ye) 幫扶、消費幫扶、人才支持、勞務協作等方麵多點發力,讓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協作交流形成合力,將幫扶效益最大化。消費幫扶是對口幫扶中成效較為(wei) 顯著的方式,要繼續深入挖掘脫貧地優(you) 勢農(nong) 特產(chan) 品,借助幫扶地“以購代捐”“以買(mai) 代幫”等消費方式助力鄉(xiang) 村“土特產(chan) ”走出去,走得遠。數字技術和優(you) 質資源是幫扶地區的優(you) 勢,通過引入雲(yun) 賬戶落地等形式,搭建起服務於(yu) 脫貧地區的靈活就業(ye) 平台,通過電商發展等多種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xiang) 創業(ye) 。同時,可借力民營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及各界人士的幫扶,讓發展渠道更暢通。
此外,營造和美鄉(xiang) 風民風,引導農(nong) 民增強發展願望,激活內(nei) 生發展動力。一些脫貧地區群眾(zhong) 受老觀念影響,思想相對保守,對發展產(chan) 業(ye) 有畏難情緒。好的民風是鄉(xiang) 村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強化精神引領,讓村民敢於(yu) 打破陳規陋習(xi) ,把過好日子與(yu) 自身努力聯係起來,樹立起“我要發展”的信心很關(guan) 鍵。可通過正向激勵措施,聚焦弘揚文明新風,激發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主動性。同時,優(you) 化政策支持,通過以獎代補、以效定補、先建後補等激勵機製,引導農(nong) 民積蓄自立自強的正能量,明確發展目標,把“要我發展”變成“我要發展”,依靠勤勞雙手增收致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 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