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賡續傳統血脈 激揚文化活力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福建省三明市既有悠久的曆史文化、輝煌的革命文化,也有獨特的人文風情。多姿多彩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是三明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三明市堅持在創造中轉化、創新中發展,持續推動客家文化、閩學(朱子)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保護、開發利用,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不斷煥發出時代光彩。
讓傳(chuan) 統文化綻放新活力
“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曆史”。走進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隻見群山環抱,小橋流水,詩韻幽幽,宛如一幅格調文雅、筆墨清秀的山水畫。沿著石板路拾級而上,可以看到一座座青瓦土牆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青瓦、土牆,石徑、曲巷……桂峰村是福建省古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曆史悠久,滿目皆古,迄今已有近800年曆史,39座明清古建築依山就勢分布於(yu) 村中的三麵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氣勢恢宏。
鄉(xiang) 村建設,文化為(wei) 魂。在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蔡襄文化、理學文化、耕讀文化在這裏蔚然成風。桂峰村2007年被評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2014年列入第一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
文化遺產(chan) 不可複製、不能再生。 為(wei) 了更好傳(chuan) 承和保護曆史文化名村,2016年,桂峰村成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理事會(hui) 、景區管理委員會(hui) ,引進文旅企業(ye) ,對全村所有經營性項目進行規劃設計、經營管理,先後建設蔡襄家風家訓館,打造蔡氏名人館、研學教育基地、玫瑰花穀等多元主題業(ye) 態,整合“桂峰紅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合理的傳(chuan) 承、保護和挖掘,讓曆史文脈得以延續,也讓桂峰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22年,桂峰村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僅(jin) 春節期間,桂峰村就接待遊客達2.52萬(wan) 人次。
桂峰村的華麗(li) 蝶變,是三明市保護傳(chuan) 承發展曆史文化村落的一個(ge) 生動縮影。針對曆史文化特色明顯的村落,三明市用好傳(chuan) 統建築風貌和民風民俗資源,堅持挖掘、保護、傳(chuan) 承並重,適度引入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因地製宜確定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文化內(nei) 容,挖掘傳(chuan) 統文化中豐(feng) 富的思想和內(nei) 涵,係統保護鄉(xiang) 村曆史文化資源,傳(chuan) 承鄉(xiang) 土形式和內(nei) 涵,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
目前,三明市共有8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12個(ge) 省級曆史文化名村。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既要讓遺產(chan) “活起來”,更要讓遺產(chan) “傳(chuan) 下去”。近年來,三明市加強桂峰紅酒、桂峰麥芽糖製作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確保實現可持續、真正的保護。
目前,三明市的永安大腔戲、泰寧梅林戲、大田板燈龍、將樂(le) 竹紙製作技藝、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習(xi) 俗等7個(ge) 項目,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共有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4人、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31人、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48人。2020年以來,全市共舉(ju) 辦傳(chuan) 承人培訓班25期,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帶徒授藝增加400餘(yu) 人。
讓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百姓心靈
身著漢服,學正衣冠、向朱熹塑像行“拜師禮”、行“冠笄禮”,誦讀《朱子家訓》……2月8日,來自華僑(qiao) 大學“名家故裏行朱子文化研習(xi) 營”的42名海內(nei) 外青年學子來到尤溪縣,學習(xi) 傳(chuan) 承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我想把這個(ge) 優(you) 良的文化,帶到我的國家——馬來西亞(ya) ,讓他們(men) 也能感受到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自馬來西亞(ya) 的留學生洪袀維一邊參觀一邊拍攝。
《朱子家訓》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讓同學們(men) 感觸很深,不虛此行,收獲滿滿。“該家訓倡導家庭親(qin) 睦、人際和諧、重德修身,其中諸多至理名言名句仍是當今我們(men) 應該認真學習(xi) 和傳(chuan) 承的。”來自馬來西亞(ya) 的洪袀維在學習(xi) 《朱子家訓》後說。
尤溪是朱子誕生地,還是福建省首個(ge) 獲得聯合國地名專(zhuan) 家組命名的“千年古縣”,有著非常深厚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近年來,尤溪縣充分發揮朱熹誕生地獨一無二的品牌優(you) 勢,通過舉(ju) 辦朱子祭典、朱子文化宣傳(chuan) 周等活動,創作“朱子禮樂(le) ·儒風雅韻”大型情景劇,推出以朱子文化遺跡為(wei) 主軸的朝祭之旅、研學之旅,研發“朱子家宴”“朱子菌菇宴”等,把朱子文化融入城鄉(xiang) 建設、文旅融合、經濟發展、品牌教育、對外交流等領域,不斷賦予朱子文化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傳(chuan) 承表達形式。
“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三明閩學(朱子)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厚,“閩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cong) 彥、朱熹都與(yu) 三明的淵源極深。
三明市加強閩學(朱子)文化的整理發掘研究,開展以朱子家禮、朱子家訓、朱子家譜等為(wei) 核心的閩學先賢專(zhuan) 項文化遺產(chan) 研究、挖掘與(yu) 整理,抓好《朱子文化保護區規劃編製方案》《朱子文化(尤溪)生態保護區總體(ti) 規劃》等規劃編製,推進朱子文化園二期及朱子古街項目建設,舉(ju) 辦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尤溪分會(hui) 場暨紀念朱子誕辰892周年活動、第四屆“南溪書(shu) 院學術獎”頒獎大會(hui) 等活動,新增萬(wan) 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wei) 閩學調研實踐基地。
此外,三明市還深化客家文化創新傳(chuan) 承。自1995年首屆世界客屬祭祖大典以來,寧化已經成功舉(ju) 辦了28屆祭祖大典,石壁客家祖地成為(wei) 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和拜祖聖地。2011年,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三明市還在客家核心縣的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分別建設一個(ge) 客家綜合非遺館,在寧化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和客家祖地,分別設立木活字體(ti) 驗館、木活字展示館和中國印刷博物館寧化分館,進一步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百姓心靈。
讓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精神之魂
“複興(xing) 堡”,位於(yu) 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龍村,占地麵積3500平方米,是一座方形土堡。走進古堡,房間軒敞明亮,古樸方正,一副“光複台灣、振興(xing) 中華”的對聯格外引人注目。
抗戰期間,國民黨(dang) 台灣黨(dang) 部遷至此地,開展了一係列抗日救亡、光複台灣的工作,同時發行《台灣研究季刊》等刊物。
轟轟烈烈的抗日複台工作讓這座百年古堡有了更為(wei) 豐(feng) 富的內(nei) 涵。近年來,三明市全力保護留存的抗戰曆史文物遺跡,修繕現有的抗戰遺址群,保持原貌,修舊如舊。修繕後重現昔日光彩的複興(xing) 堡,與(yu) 周邊的抗戰遺址一起成為(wei) 抗戰紀念館、抗戰文化研究中心、抗戰文化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2013年,複興(xing) 堡作為(wei) 永安“抗戰舊址群”的文物之一,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三明市不僅(jin) 是著名的東(dong) 南抗戰文化中心,更擁有“一區三地”紅色資源,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jun) 長征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wei) 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等。
為(wei) 了讓紅色文化煥發勃勃生機,2017年,三明市頒布實施全省首部紅色遺址保護政府規章——《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管理辦法》;先後公布兩(liang) 批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編製完成《三明市革命舊址保護利用規劃》;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央紅軍(jun) 村”命名保護工作;設立紅色文化專(zhuan) 項保護基金;加快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三明段)建設……一係列創新舉(ju) 措,讓紅色文化在保護傳(chuan) 承中煥發新彩。
弘揚紅色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三明市積極發揮紅色文化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廣泛性開展紅色三明故事宣講、三明黨(dang) 史故事宣講等活動,先後編印出版《三明紅色文化讀本》《風展紅旗如畫——走進中央蘇區三明》等紅色文化讀物,創作情景交響音詩《風展紅旗如畫》等一係列紅色文藝精品,讓紅色精神走進千家萬(wan) 戶,為(wei) 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