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挖掘文化特色 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3-31 10:07:00來源: 人民日報

  我們(men) 要重視對地域文化、鄉(xiang) 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多深入田間地頭,從(cong) 廣袤的土地上獲得新的發現,以文聚力,以文化人,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不斷釋放文化的力量。

  從(cong) 多姿多彩、喜慶熱鬧的雲(yun) 上“村晚”,到因地製宜、麵貌各異的鄉(xiang) 村旅遊路線,文化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挖掘文化特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探索實踐,呈現出蓬勃氣象和創造活力。在剛剛閉幕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上,打造各具特色的鄉(xiang) 村風貌,保護和傳(chuan) 承好地域文化、鄉(xiang) 土文化,受到人們(men) 關(guan) 注。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對於(yu) 保留比較完整且建築質量較高的村落,適宜進行整村保護,多角度發掘村落價(jia) 值。人們(men) 所熟悉的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福建省龍岩市洪坑村、浙江省蘭(lan) 溪市諸葛村、雲(yun) 南省劍川縣沙溪鎮、北京市門頭溝區爨底下村等,莫不如是。作為(wei) 中國古村落代表的宏村和西遞村,其完整合理的布局和水墨畫般的風格,呈現出鄉(xiang) 村建築和景觀的文化內(nei) 涵;洪坑村以體(ti) 量巨大的土樓,展現了古人麵對嚴(yan) 苛環境時的建造智慧和團結精神;諸葛村被譽為(wei) “江南古村的典型代表”,當地村民在增強文化自豪感、認同感的同時,也自覺加強保護意識;沙溪鎮經由高標準修複和專(zhuan) 家駐地指導,成為(wei) 文化社區整體(ti) 保護的國際範本;爨底下村作為(wei) 北京山區村落的代表,以高密度的建築布局取得最大的空間效益,形成令人驚歎的立體(ti) 景觀……悠久的曆史文化在這些村落中凝結為(wei) 建築的巧思,有如凝固的詩行,吸引著來自國內(nei) 外的遊客。

  麵對曆史文化建築質量並不突出的村落,隻要深入挖掘,也能夠通過跨學科的合作研究,找到其獨特文化價(jia) 值,進而帶動當地發展。比如河南省新縣西河村、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浙江省鬆陽縣全縣域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等等。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和全國範圍的對比,西河村的設計人員總結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特征是曆史上形成的“濱水社區”。設計師以河道景觀為(wei) 中心開展規劃設計、景觀提升、建築改造等工作,以較小的資金投入實現宜居水平的顯著提高和旅遊產(chan) 業(ye) 的持續發展。篁嶺村巧借坡度大的山地特點,立體(ti) 呈現“曬秋”這一傳(chuan) 統勞作方式,實現“破圈”傳(chuan) 播,成為(wei) 一張閃亮的古村文化名片。鬆陽縣深耕當地茶文化、曆史文化名人資源等,通過一係列頗具創新性的“建築針灸”項目實現點位激活,為(wei) 全縣域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帶來蓬勃生機,在國際上被視為(wei) 山區發展和城鄉(xiang) 融合的典範。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通過特色文化帶動鄉(xiang) 村發展的另一大抓手。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音樂(le) ……十大門類、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截至2021年,國務院已先後公布5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剪紙、製瓷、農(nong) 民畫,各種各樣的傳(chuan) 統技藝在山間溪頭、村寨巷陌傳(chuan) 承。聚焦當地非遺技藝,為(wei) 設計師和民間手藝人搭建合作平台,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不同村落的特色工藝轉化為(wei) 當代消費者所喜愛的產(chan) 品,同樣可以為(wei) 一方發展注入生機。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在實踐中摸索出“公司+設計師聯盟+鄉(xiang) 村規劃師+村民”的經營模式,文創設計力量帶動傳(chuan) 統手工藝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形成道明竹編產(chan) 業(ye) 鏈,助力全體(ti) 村民增收致富。江西省景德鎮市三寶陶瓷村,曾是景德鎮古代瓷業(ye) 的瓷土原料產(chan) 地,近年來通過吸引藝術家群體(ti) 進駐,逐漸發展成一個(ge) 迸發創新活力的陶瓷工藝美術新聚落。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無論是著眼於(yu) 鄉(xiang) 村建築還是聚焦村落文化,不同地區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具體(ti) 路徑有別,但是對創意人才和跨領域合作的需求、對村民主體(ti) 性的調動是一致的,通過特色文化帶動一方發展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有效路徑。這啟發我們(men) 要重視對地域文化、鄉(xiang) 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多深入田間地頭,從(cong) 鄉(xiang) 村廣袤的土地上獲得新的發現,以文聚力,以文化人,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不斷釋放文化的力量。(作者羅德胤 為(wei)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