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回家”,共話新時代文學創作
又是一年春草綠,中國現代文學館園區內(nei) 楊柳依依,桃花正豔。3月21日,中國作協“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作家活動周”第一期在這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36位基層作家沐浴著春風,走入他們(men) 仰慕已久的文學殿堂。
在短短3天時間裏,他們(men) 從(cong) 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手中接過專(zhuan) 門定製的“入會(hui) 紀念牌”,觀摩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學大家的珍貴手稿,參觀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展,看到了“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啟動儀(yi) 式的珍藏照片,與(yu) 王蒙、莫言、梁曉聲、劉震雲(yun) 等知名作家以及文學名編麵對麵暢談,感受中國文學的蓬勃朝氣,激發火熱的創作激情。
“為(wei) 每個(ge) 逐夢奮鬥的普通人書(shu) 寫(xie) ”
“有請範雨素,今天是你成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的第218天。熱烈祝賀!以資紀念。”
“有請章元,今天是你成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的第6081天。熱烈祝賀!以資紀念。”
……
“作家活動周”歡迎儀(yi) 式上,在主持人引導下,36位基層作家依次登台,從(cong) 鐵凝手中接過“入會(hui) 紀念牌”。這份獨一無二的紀念牌,是中國作協特意為(wei) 參加活動的作家專(zhuan) 門定製的,上麵鐫刻著截至3月21日,每位作家成為(wei) 中國作協會(hui) 員的天數。
“接過鐵凝主席親(qin) 自頒發的‘入會(hui) 紀念牌’,回想起我成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的4300天,我感到很幸運。”在少兒(er) 探險和少兒(er) 科幻小說方麵堅持創作20多年的湖北作家彭緒洛難掩激動。他表示,從(cong) 初中時一首詩被老師用上黑板報,到16歲發表第一篇作品,自己的夢想一直是成為(wei) 一名作家。
“我的創作素材來源於(yu) 長期的外出探險和行走,所以總有一種漂泊感。‘作家活動周’讓我們(men) 基層作家回到中國作協這個(ge) 大家庭的懷抱,使我更加堅定了寫(xie) 作的信心。我將繼續以探險文學塑造有勇氣、有責任、有擔當的陽剛少年。”彭緒洛說。
和彭緒洛不同,詩人、小說家葉耳是2022年入會(hui) 的新會(hui) 員。他表示:“這是我第一次來北京。文學讓我在這個(ge) 春天開啟了一次特別的旅行。有一種溫暖的東(dong) 西,在我的身體(ti) 裏盛開。”
葉耳的創作以深圳為(wei) 背景,他的首部作品《深圳的我們(men) 》剛於(yu) 本月出版。“剛到深圳時,有個(ge) 夜晚,我和兩(liang) 個(ge) 在酒店做勤雜工的年輕人乘坐一輛公交車,行駛在寬闊的深南大道上,突然感到深圳的夜色太美了。無數閃耀的燈盞,像夜空中的星星,很動人。”從(cong) 那時起,葉耳產(chan) 生了用文學來表現深圳的衝(chong) 動,開啟了對這座城市的無窮想象。
90後詩人王二冬是一名快遞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此次參加“作家活動周”對他而言就像一件漂泊已久的包裹終於(yu) 找到了收件人。“我將繼續為(wei) 奔跑在路上的快遞員和每個(ge) 逐夢奮鬥的普通人書(shu) 寫(xie) 。” 王二冬說。他表示,文學創作是一條漫漫長路,作為(wei) 一名青年詩人,自己的使命是讓更多漂泊奔波的人從(cong) 詩歌中找到故鄉(xiang) 。
“作家活動周”期間,在座談會(hui) 上、在私下交流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家說得最多的詞就是:回家、感動、溫暖、難忘。
“向前輩學習(xi) ,
把真誠的心交給讀者”
正值春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小花園裏,枝頭繁花盛放,枝下落英繽紛。在這座結合了傳(chuan) 統中軸對稱布局與(yu) 江南造園手法的園子中,塑有13位文學大師的雕像,他們(men) 分別是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趙樹理、冰心、葉聖陶、朱自清、沈從(cong) 文。
名垂青史的文學大家,標識著中國新文學的高度;栩栩如生的雕像,讓基層作家們(men) 肅然起敬。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依次上前,獻上鮮花。穿越時空,中國文學昨日的輝煌與(yu) 未來的希望在這裏交匯連通。
“從(cong) 在鉛字中拜讀他們(men) 的作品,到麵對這些文學大師的雕像,我感到文學一下子有了形象。”布依族作家吳英文說:“這次文學‘回家’之旅將成為(wei) 我人生的珍貴記憶,激勵我在文學前輩的光輝照耀下,努力奮進。”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展上,基層作家們(men)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祥地——北大紅樓的場景複原展廳駐足觀看,仿佛穿越回100多年前,耳畔回蕩起文學革命的呐喊。展覽通過“20世紀文學革命的前奏”“五四文學革命”“左翼和進步文學的崛起”“戰火洗禮中的文學”“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文學”“新時期文學的繁榮發展”“新時代文學”7個(ge) 單元,展出了700多位作家的介紹、600多件手稿和初版本圖書(shu) 、4000多張圖片,還設有北大紅樓、魯迅的老虎尾巴書(shu) 房、郭沫若書(shu) 房、茅盾書(shu) 房、左聯成立大會(hui) 會(hui) 議室等場景複原。作家們(men) 表示,豐(feng) 富的展覽內(nei) 容堪比一堂生動的文學課。
其中,前輩作家的“書(shu) 房”令大家印象尤為(wei) 深刻。書(shu) 房,不僅(jin) 是作家的工作場所,更是他們(men) 的心靈園地和精神空間。現代作家書(shu) 房展,將作家捐贈的實物、藏書(shu) 、藝術作品進行集中展示,還原成書(shu) 房的樣子。冰心喜愛玫瑰花,她的書(shu) 房像一個(ge) 玫瑰花房,展廳的玻璃櫃中還存放著全國各地小讀者寄給冰心的信;臧克家書(shu) 房的寫(xie) 字台很有講究,是清代花梨木材質,上麵雕刻著雲(yun) 龍五現的花紋,寓意君子自強不息;丁玲的書(shu) 房,牆上有一幅作家艾軒所畫的《丁玲在北大荒》;因經常在書(shu) 房接待新疆朋友,艾青的書(shu) 房也被稱為(wei) “新疆駐京辦”。在展廳內(nei) ,大家想象著經典名著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也豐(feng) 富了對前輩作家生活細節的了解。
在90後青年作家範墩子看來,令他記憶最深的是見到了巴金《隨想錄·我和讀者》、曹禺《我很想念老舍先生》等珍貴手稿。“近距離欣賞這些文學大家的手跡,我感到很親(qin) 切。從(cong) 他們(men) 工整的筆跡和反複修改的痕跡中,能夠看到前輩作家身上對待文學的認真態度。這將激勵我一直寫(xie) 下去,向前輩學習(xi) ,把真誠的心交給文學、交給讀者,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
“堅定創作信心,
樂(le) 此不疲地寫(xie) 下去”
“寫(xie) 作者比較在乎自己的作品活多長。如果你有紮紮實實的生活、對某種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xing) 趣,會(hui) 使你的作品在時間麵前保持免疫力。”3月21日,“人民藝術家”王蒙走進魯迅文學院,參加“作家活動周”活動,為(wei) 基層作家們(men) 開講“春天一堂課”。
70載創作生涯,令王蒙對時間的感觸比一般作家更深。他的小說《青春萬(wan) 歲》出版40多年後,裏麵的金句“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men) ”,依然是當下年輕人的青春宣言;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這邊風景》起筆於(yu) 50年前,因飽含深情、飽滿生動地展現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圖景,曆久彌新。
“時間是對作家生活底子的考驗”“語言是思維的符號,又是自己的世界”“寫(xie) 作的技法,中國古典詩詞中有的是”……王蒙的“春天一堂課”圍繞時間、空間、想象、語言4個(ge) 關(guan) 鍵詞展開,在幽默的語言中流淌出生活的豐(feng) 厚閱曆和對文學的深刻洞見。他透露,自己最近正在閱讀劉慈欣的《三體(ti) 》,“這部小說有很強大的想象力。但這種想象有它的邏輯、有它的思路,具備現實合理性。”聽到年近90的王蒙還在構思一部新作品,準備“掄圓了寫(xie) ”,基層作家們(men) 對這位“文壇常青樹”的敬佩油然而生,在交流提問環節紛紛拋出問題。
時隔一天,在3月22日下午舉(ju) 行的“名家零距離”活動上,36位基層作家又見到了作家莫言、梁曉聲、劉震雲(yun) ,聆聽了他們(men) 的創作曆程、寫(xie) 作心得和對文學的領悟。“名家零距離”通過新華網抖音號、中國作家網視頻號以及微博、B站等平台直播,總觀看量達到1550萬(wan) 。
“我們(men) 最敏感的一根神經是和文學有關(guan) 的。”作家莫言分享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軍(jun) 營寫(xie) 小說的經曆,講到如何從(cong) 模仿起步,進而發現自己從(cong) 小生活的村莊才是創作的富礦。他認為(wei) ,“高密東(dong) 北鄉(xiang) ”這個(ge) 虛構的文學地標,不是封閉的,世界上發生的人與(yu) 事都可能“移植”到這裏。
和莫言類似,劉震雲(yun) 也將從(cong) 小生活的隻有70多人的村子,作為(wei) 自己打量世界的原點。他認為(wei) ,小說最重要的是寫(xie) 出人和人之間的“結構”,自己寫(xie) 《新兵連》時突然開竅了。對於(yu) 生活、文學與(yu) 哲學之間的關(guan) 係,劉震雲(yun) 認為(wei) ,“文學在生活停止思考的地方思考;文學的底色是哲學;哲學想把世界說明白,但世界有說不明白的地方,這就需要文學登場了”。
作為(wei) 莫言和劉震雲(yun) 的前輩作家,梁曉聲的文學啟蒙深受家庭影響,“最初讀的文學作品對後來文學理念的養(yang) 成,非常重要”。在母親(qin) 給孩子們(men) 講的戲文故事中,在哥哥的語文課本裏,梁曉聲渴飲著文學的甘泉。他表示,寫(xie) 得越多越接受“文學即人學”的理念。自己無論是寫(xie) 中篇小說還是長篇小說,都不是先有故事,而是先有人物,由人物拉開背後的時代大幕。
“梁老師,您也在兵團生活過,對我們(men)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的青年作家有什麽(me) 建議?”“劉震雲(yun) 老師,您會(hui) 寫(xie) 《塔鋪》2.0嗎?”“莫言老師,您這幾年開始寫(xie) 詩。詩歌如何植根地域性,寫(xie) 出辨識度?”“文學創作會(hui) 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半個(ge) 多小時的踴躍提問,將麵對麵交流推向高潮。
與(yu) 文學名家零距離交流令作家趙文輝感到收獲滿滿。他當過棉檢員、超市經理、副刊編輯,現以開飯店為(wei) 業(ye) 。“這次活動令我學到了豐(feng) 富的文學知識,了解到前輩作家寶貴的創作心得,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堅定了文學創作的信心,增添了繼續寫(xie) 作的勇氣。”趙文輝說,“我會(hui) 樂(le) 此不疲地把餐飲人的故事寫(xie) 下去。”
據了解,“作家活動周”是中國作家協會(hui) 密切聯係服務廣大作家和基層文學組織,推動文學創作向“高峰”邁進的一項舉(ju) 措,計劃每年舉(ju) 辦4期,每季度1期。中國作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張宏森說:“希望通過‘作家活動周’,切實凝聚起‘文學一家人’的情感力量,建設溫馨和諧的作家之家,營造團結奮進的文學氛圍,增強文學發展的生機活力,讓更多懷抱文學夢想的寫(xie) 作者成長成材。”(張鵬禹 徐嘉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