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西北腹地的精神密碼——評《涼州十八拍》
繼《敦煌本紀》後,葉舟再次推出新作《涼州十八拍》(浙江文藝出版社)。這部小說篇幅長達百萬(wan) 字,分上中下三卷,故事時間跨越半個(ge) 世紀,出場人物上百個(ge) ,是一部十足的大部頭作品。小說故事線索紛繁複雜,花開數朵、各表一枝,融革命曆史、地方文化、經濟貿易、國際交流、民族精神於(yu) 一體(ti) ,是一部百科全書(shu) 式的作品。《涼州十八拍》寫(xie) 邊地,並為(wei) 邊地正名,鳩摩羅什、銅奔馬等邊地文化符號與(yu) 獨具邊地特色的山川、河流、沙漠、綠洲、荒原狼等相得益彰,在小說中反複出現。
《涼州十八拍》以20世紀上半葉的河西首郡涼州為(wei) 原點,書(shu) 寫(xie) 了一批有大義(yi) 擔當的涼州子弟,傳(chuan) 達出濃濃的赤子之情。小說的故事主線有兩(liang) 條:第一條線索以顧山農(nong) 為(wei) 中心,他表麵上經營一家保價(jia) 局,跟河西走廊沿線上的駝隊、馬幫與(yu) 商團打交道,事實上守護著西北腹地自漢代以來最大的秘密——河西信物“銅奔馬”,並受妻子囑托養(yang) 育妻弟徐驚白長大成人。第二條線索以徐驚白為(wei) 中心,他從(cong) 權家的一個(ge) 遺孤、一個(ge) 膽小懦弱又貪玩的孩童,成長為(wei) 一個(ge) 堪當大任的勇毅之士,承擔起守護涼州的重任。小說被稱為(wei) “現代版《趙氏孤兒(er) 》”,故事繞不開“孤兒(er) ”這個(ge) 詞,《趙氏孤兒(er) 》的唱詞在書(shu) 中反複出現,成為(wei) 推動情節、塑造人物、強化主題的重要工具。顧山農(nong) 少時學戲就是學《趙氏孤兒(er) 》,並不時哼唱戲文,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顧山農(nong) 也如同《趙氏孤兒(er) 》中的程嬰,排除萬(wan) 難,隻為(wei) 將徐驚白撫養(yang) 成才,並守住涼州“銅奔馬”的秘密。除了這兩(liang) 個(ge) 中心人物,數以百計的人物也被巧妙融入小說中,構成一幅龐大的涼州版“清明上河圖”。
《涼州十八拍》是一部以題材製勝的作品。它首先是一部曆史之作,作品回溯20世紀上半葉的曆史,天災、人禍、變革,紛至遝來,眾(zhong) 多曆史事件在小說中一一複活。比如小說第三節,守孝三年的顧山農(nong) 登場,一座百姓們(men) 捐建的建築承平堡也同時出場,人與(yu) 建築共同見證著軍(jun) 閥混戰下的動蕩曆史。小說還寫(xie) 到革命戰爭(zheng) 中,涼州兒(er) 女心係家國,共赴國難,為(wei) 抗戰貢獻出磅礴力量。
《涼州十八拍》同時也是邊地題材,小說以千裏河西為(wei) 背景,聚焦河西走廊文化、曆史、人物,營造出蒼涼的邊塞空間。大漠、駝群、駿馬、落日、美酒、佳肴,這些獨特的物象構成了河西走廊波瀾壯闊的風情畫卷。小說對地方文化進行了集中展示,方誌、傳(chuan) 說、戲曲等通通納入文本,涼州孝賢、秦腔、《趙氏孤兒(er) 》是作品不斷引用的底本,同時還借用了《胡笳十八拍》來謀篇布局。
《涼州十八拍》還是為(wei) 古涼州正名的一部作品。作家試圖用文字滌蕩這片土地上曾被曆史烽煙侵蝕的鏽跡。葉舟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在一份老報紙的專(zhuan) 欄文章裏,我發現了‘鏽帶’這個(ge) 詞。在我看來,所謂‘鏽’,不僅(jin) 僅(jin) 是地理上的,也包括人心和偏見。於(yu) 是,我撒出了這一群少年,讓他們(men) 去清除這些鏽跡,不僅(jin) 要把大地上的鏽跡擦掉,更重要的是擦掉人們(men) 心中的鏽跡。”《涼州十八拍》實現了這樣的創作初衷,小說對涼州的書(shu) 寫(xie) ,有一個(ge) 欲揚先抑的過程,最終呈現出一片充滿道義(yi) 與(yu) 情義(yi) 的土地。以主人公顧山農(nong) 為(wei) 代表的涼州義(yi) 勇之士,體(ti) 現出“鐵肩擔道義(yi) ”傳(chuan) 統精神的延傳(chuan) ;以徐驚白為(wei) 代表的一代勇毅少年,也表現出一種沉著無畏的姿態。他們(men) 的故事,不僅(jin) 展現了河西走廊人民的精神風貌,更凸顯了中華民族寶貴的人文傳(chuan) 統。
《涼州十八拍》是一部關(guan) 於(yu) 中華民族精神的圖騰之書(shu) ,是關(guan) 乎道與(yu) 義(yi) 的書(shu) 寫(xie) 。亂(luan) 世浮沉中,作者筆下的人物堅持著道義(yi) ,守護著人心。作品中反複出現的“孤兒(er) ”有一定象征意味,它既有特指的對象,同時也代指動蕩時代的百姓,“孤兒(er) ”照顧“孤兒(er) ”在小說中體(ti) 現為(wei) 一種代代相傳(chuan) 的美德。顧山農(nong) 保護徐驚白,徐驚白長大後又去保護紅軍(jun) 遺孤。涼州的忠義(yi) 之士也參與(yu) 了這場“救孤”,他們(men) 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敢守衛著河西大地的希望。這種精神在一代代國人的實際行動中踐行與(yu) 累積。小說開篇6位郡老為(wei) 治理草患身先士卒,甚至甘願用自己的肉體(ti) 祭奠土地,已經充分奠定了作品關(guan) 乎道義(yi) 、擔當、責任這些基本人生信條的基調。
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作家葉舟,對河西走廊這片土地始終懷有深切的情感。《敦煌本紀》為(wei) 敦煌立傳(chuan) ,《涼州十八拍》為(wei) 古涼州譜寫(xie) 新的詩篇。後者枝蔓蜿蜒、百轉千回,如此大部頭的作品,作家在形式上也頗費周章。比如將當地“講古今”這種民間說書(shu) 形式挪進作品,通過說書(shu) 人不斷將講述拉回到同一聚焦點上,進行總陳性講述;在結構上借鑒《胡笳十八拍》,以主要人物為(wei) 線,串起次要人物的珠子,構成有機整體(ti) ,最終方能“雜而不亂(luan) ”。“銅奔馬”作為(wei) 一個(ge) 關(guan) 鍵道具,助力尋寶與(yu) 護寶成為(wei) 中心事件,有效推動了小說的敘事走向。當然,作品在彰顯地域色彩的同時,也關(guan) 注人類的共同命運,在更深層麵上書(shu) 寫(xie) 紅塵萬(wan) 丈、命運無常。
總的來說,《涼州十八拍》的價(jia) 值在於(yu) 以文字的形式,尋覓西北腹地的精神密碼,勠力賡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劉小波 作者係《當代文壇》雜誌社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