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觀瀾】“年輕人不上進隻上香”?先別急著給年輕人定義

發布時間:2023-04-06 10:05: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這幾天,“年輕人不上進隻上香”的話題在網絡吵得沸沸揚揚。話題的起因據說來自這樣一組數據:有在線票務平台調查顯示,今年以來,寺廟相關(guan) 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2月以來預訂門票的人群中,90後、00後占比接近50%。有網友表示:年輕人“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

  對此現象,一種比較有代表性,也幾乎是習(xi) 慣性的擔憂:這是佛係、躺平,年輕人豈能如此消極避世?當然,從(cong) 網上的討論看,多數年輕網友明顯不認同。也有聲音認為(wei) ,與(yu) 其憂心年輕人上香,不如關(guan) 心他們(men) 在求什麽(me) 。

  其實,任何話題的討論,首先都應該從(cong) 基本的事實出發。就此事來說,我們(men) 首先可能要搞清楚,在線票務平台顯示的預訂寺廟相關(guan) 景區門票的年輕人增多,到底是不是可以等同於(yu) 年輕人更愛“燒香拜佛”了,繼而更進一步得出年輕人“不上進隻上香”的結論?真相到底是什麽(me) ?

  年輕人的寺廟遊到底在“遊”什麽(me)

  很多人在評價(jia) 此事時,似乎忽視了一個(ge) 關(guan) 鍵詞,那就是年輕人去寺廟,準確說是去寺廟相關(guan) 景區。這意味著它首先其實是一項旅遊行為(wei) ,並不能狹隘地理解為(wei) 是“燒香拜佛”。

  比如,有媒體(ti) 報道是這樣介紹的:沒想到繼“露營”“圍爐煮茶”之後,當下寺廟竟成了年輕人最熱門打卡點。雍和宮中請手串,寒山寺裏敲年鍾,雞鳴寺前等櫻花,泰安寺外賞斜陽……這些熱門的寺廟遊項目,顯然與(yu) 很多人想象中的進寺廟“燒香拜佛”有明顯差別,但也更符合年輕人寺廟遊的本質——一種新的旅遊、消費方式。

  事實上,已有分析斷言,年輕人群體(ti) 中所湧現的寺廟遊熱潮,也是佛文化與(yu) 當代文創的雙向奔赴所塑造的結果。比如,一些自媒體(ti) 博主們(men) 爭(zheng) 相安利的永福寺,大多數推薦文案不是在說“這裏許願有多靈”,而是“這裏開了浙江杭州首家寺廟咖啡”。

  此外,很多寺廟開發的一係列周邊文創產(chan) 品,無論審美還是理念,都明顯在向年輕消費群體(ti) 的偏好靠攏。還有的寺廟,已是集文化、觀光、社交、消費於(yu) 一體(ti) 的景區,其原本“拜佛”的屬性實際上已大大弱化。

  某種程度上說,年輕人的寺廟遊,是對一種新的消費主義(yi) 敘事的積極擁抱。將他們(men) 對寺廟遊的熱情看作“不上進隻上香”,實則是對年輕人以及如今寺廟遊的雙重誤讀。

  明確了這一事實,或許有利於(yu) 我們(men) 作出更公允的評價(jia) 。

  祈願求福、尋找“樹洞”,有錯嗎

  當然,不可否認年輕人去寺廟,除了拍照打卡,體(ti) 驗不一樣的消費場景,其中或也的確是兼顧了尋找“樹洞”的期待。

  這些年電子木魚、禪修營之類的看起來代表“佛係”的新事物在年輕人群體(ti) 中早就火過。這些“玄學行為(wei) ”雖然形式各異,但其實內(nei) 核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除了嚐鮮,確實不排除一些年輕人有一種訴諸傳(chuan) 統文化,尋求精神寄托的追求。

  要知道,在升學、就業(ye) 、婚嫁等諸多方麵,現代年輕人都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很多人需要片刻的“寧靜”,乃至尋求心靈上的自我按摩,這其實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反應。隻不過,一部分人選擇了看起來更傳(chuan) 統,也更“佛係”的進寺廟祈願求福的方式。

  至於(yu) “上進和上課選了上香”之類的說法,明顯是互聯網話語泡沫下,一種極端、片麵的,也迎合流量的標簽化評價(jia) ,實在當不得真。退一步講,它更像是年輕人的自我解構。就如這幾年00後中走紅的“保溫杯裏泡枸杞”之類的話題一樣,更多是一種網絡語境下被放大的調侃,與(yu) 真正的“躺平”“不求上進”等,並無多少必然聯係。

  更何況,考試通過也好,事業(ye) 順心也罷,很多人去寺廟許下的願望,都是“世俗”的。與(yu) 其說這是在逃避,不若說是在寄托一種對更“向上”,也更“積極”的生活的期待。

  寺廟作為(wei) 社會(hui) 的“緩衝(chong) 地帶”之一,提供了一個(ge) 短暫逃離焦慮、尋求情緒出口的空間。虔誠許願祈福的那一刻,可能是現代快節奏生活之下,被各種生活事務和焦慮填滿的年輕人,難得可以丟(diu) 下手機,讓人“靜下來”的時刻。自不必說,這樣即使隻是片刻的寧靜,也會(hui) 給那些時刻需要與(yu) 生活“鬥智鬥勇”的年輕人增添一絲(si) 勇氣與(yu) 篤定。

  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麽(me)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時間,輿論中關(guan) 於(yu) 年輕人群體(ti) 的種種評價(jia) 和討論不少,也屢屢引發爭(zheng) 議。關(guan) 於(yu) 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最常見的一種解釋是,由於(yu) 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都會(hui) 發生變化,自然容易放大代際差異。而“年長”的一代習(xi) 慣性對下一代作出指導,表現得更“語重心長”,也就容易對“不一樣”的新一代表現出更多的擔心。

  於(yu) 是,爭(zheng) 議就出現了。尤其是在今天空前活躍的互聯網話語場中,這種爭(zheng) 議受各種流量的驅使,則更會(hui) 被進一步放大和強化。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我們(men) 似乎很容易發現,“代際衝(chong) 突”最明顯的時候,也往往是社會(hui) 和時代變化最快,而年輕人遭遇壓力最大,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過往的事實一次次證明,對年輕人的過度擔心,既不必要,也未必是年輕人願意接受的。與(yu) 其習(xi) 慣性給年輕人貼標簽,給出一些“居高臨(lin) 下”的建議指導,乃至表現得憂心忡忡,不如將精力更多放在如何真正走近年輕人、共情年輕人,又如何給予他們(men) 所需要的幫助的議題上。

  當然,不帶偏見、真誠的理解,對年輕人而言,已是非常重要的幫助和減壓。(朱昌俊)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