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東科技大學:以知促行 以行踐學

發布時間:2023-04-07 09: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韓洪爍 郭熙

  步入山東(dong) 科技大學礦山岩層智能控製與(yu) 綠色開采重點實驗室,安全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2020級研究生董浩正在這裏忙碌著。前不久,董浩將自主研發的綠色防滅火技術和高效阻化泡沫凝膠技術轉讓給了山西一家煤業(ye) 公司,該項技術將產(chan) 生5000多萬(wan) 元的經濟效益,這段時間正是推廣前的最後調試和技術檢驗階段。

  促成這項成果轉化的,是山東(dong) 科技大學安全與(yu) 環境工程學院“新領帶”研究生黨(dang) 支部。近年來,為(wei) 了破解黨(dang) 員散、集體(ti) 弱、成果少等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山東(dong) 科技大學陸續成立68個(ge) 研究生黨(dang) 支部,構建“黨(dang) 建+創新”“黨(dang) 建+社會(hui) 服務”“黨(dang) 建+人才培養(yang) ”特色育人模式,實現黨(dang) 建與(yu) 學生創新創業(ye) 、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等齊頭並進。

  鼓勵學生創新:從(cong) “單兵作戰”到“組團協作”

  山東(dong) 科技大學安全與(yu) 環境工程學院研究生郭立典,在本科期間一次煤礦下井學習(xi) 時,發現工人深受細微粉塵的威脅傷(shang) 害,產(chan) 生了治理礦山粉塵的想法。

  當他真正接觸除塵研究,試圖將所學知識應用於(yu) 具體(ti) 研究時,才發現自己的能力如此“單薄”。一籌莫展之際,“新領帶”研究生黨(dang) 支部送來了圓夢“大禮包”:支部牽頭組建“塵埃落定”科技創新團隊,將郭立典和10名誌同道合的學生聚在一起,不僅(jin) 聘請行業(ye) 專(zhuan) 家擔任導師,還組織有項目經驗的黨(dang) 員結對幫扶。

  “研究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習(xi) 慣‘單兵作戰’,容易遇到瓶頸,很難產(chan) 出有價(jia) 值的成果。”該校安全與(yu) 環境工程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恩生說,為(wei) 此,“新領帶”研究生黨(dang) 支部組建了10餘(yu) 個(ge) 科技創新團隊,通過黨(dang) 支部引領,黨(dang) 員標兵示範,把同學們(men) 聚集起來,合力破解創新難題,產(chan) 出更多高水平創新成果。

  “學校在校研究生近一萬(wan) 人,黨(dang) 員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盡管頻頻出現‘創新達人’‘專(zhuan) 利哥’,但存在成果質量不高、科研項目層次偏低等問題。”該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韓作振介紹,近年來,學校把黨(dang) 建和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建立科技創新結對幫扶的創先爭(zheng) 優(you) 長效機製,通過建設陣地、組建團隊、搭建平台、創建品牌、提供服務等,構建創新孵化的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生態體(ti) 係,讓黨(dang) 的組織優(you) 勢轉化為(wei) 學生創新動力源。

  促進成果轉化:從(cong) “養(yang) 在深閨”到“服務社會(hui) ”

  山科大自動化學院控製理論與(yu) 控製工程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楊子江,取得了7項國家發明專(zhuan) 利、10餘(yu) 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的成果,是一個(ge) 不折不扣的“創意大王”。但由於(yu) “不知道上哪兒(er) 去轉化”,這些創新成果,並沒有換來真金白銀。

  “不能讓創新性成果止步於(yu) 證書(shu) 與(yu) 獎金。”自動化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莊立臣說,要發揮支部的引領、幫扶、推廣作用,催生更多符合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創新成果。

  “我所在的自動化學院研究生第四黨(dang) 支部了解技術轉化需求後,推薦給了青島的一家合作企業(ye) 。”楊子江介紹,在與(yu) 該企業(ye) 洽談合作時,黨(dang) 支部還專(zhuan) 門舉(ju) 行了專(zhuan) 利現場推介會(hui) ,將他的科研成果推薦給企業(ye) 。目前,“麵向大電網運行的火電機組性能評價(jia) 與(yu) 控製優(you) 化關(guan) 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已在大唐山東(dong) 發電有限公司等10餘(yu) 家公司應用,並獲山東(dong) 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學生的創新成果應該如何從(cong) 校園走向市場?近年來,山科大不斷加強服務型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采取“到基層走訪調研、送課題到生產(chan) 一線”等係列舉(ju) 措,把問題當課題,將創新變成任務,形成了主動服務發展的新局麵,促使一個(ge) 個(ge) “養(yang) 在深閨”的創新成果“落地生根”。

  如今,山科大研究生黨(dang) 支部已然成為(wei) 學生和企業(ye) 之間的“紅娘”,為(wei) 了扮演好這個(ge) 角色,先後與(yu) 300餘(yu) 家企業(ye) 、科研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打造黨(dang) 建引領的產(chan) 學研合作新模式,分別組建大學生實驗基地、科創基地、轉化基地,建立了教授、工程師與(yu) 科技創新團隊“一帶一”機製,進行一對多、多對一的技術應用推廣。

  接受實踐鍛煉:從(cong) 大學課堂到“田間地頭”

  2021年暑期,“新領帶”研究生黨(dang) 支部成員劉存慶帶領團隊到菏澤市鄄城縣箕山河流域實踐調研,發現這裏存在著廢水亂(luan) 排且難以溯源的問題,通過“共建幫扶”的形式,團隊與(yu) 鄄城縣生態環境局達成河流監測治理合作。劉存慶運用自主開發的光譜汙染源溯源技術,構建了網格化監測溯源係統,為(wei) 河流的保護增加了科技之“眼”。

  山科大地科學院地質資源與(yu) 地質工程專(zhuan) 業(ye) 2021級研究生王建煒曾多次走進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開展實踐調研,發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便在黨(dang) 支部“實踐學堂”拋出了實踐話題,引發了熱烈的反響。隨後,“大地之光”黨(dang) 支部牽頭組建了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專(zhuan) 項實踐團隊,為(wei) “母親(qin) 河”的生態安全、水質監測出謀劃策。

  “把教室‘搬’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讓學生們(men) 真題真做,把學習(xi) 成果轉化為(wei) 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研究生教育在以知促行、以行踐學中真正‘活起來’。”山科大黨(dang) 委書(shu) 記羅公利說,兩(liang) 年來,山科大研究生黨(dang) 支部共組建了120餘(yu) 支社會(hui) 實踐團隊,鼓勵學生融入關(guan) 係國家戰略、民生福祉的實踐項目,接受鍛煉、建言獻策,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